本文目录
- 中国经历了那些主要历史灾难
- 古代闹饥荒,灾民为何宁可啃树皮,也不愿上山打猎,下河捉鱼呢?
- 古代闹饥荒,百姓为何宁肯吃树皮啃草根,也不去河里捕鱼充饥呢?
- 古代发生饥荒,为何灾民宁可忍饥挨饿吃树皮,也不愿捕鱼吃?
- 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各发生在什么时代
中国经历了那些主要历史灾难
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秦始皇焚书坑儒
金元灭两宋
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清兵灭明
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3)
日本侵华战争(1937-1945)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 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 三国鏖战 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伐匈奴
安史之乱(755—763) 1928-1930西北旱灾大饥荒 南京大屠杀 1946-1947南方大饥荒 黄巢起义(875—884) 隋朝役民
古代闹饥荒,灾民为何宁可啃树皮,也不愿上山打猎,下河捉鱼呢?
在生产条件落后的古代,老百姓饿肚子可以说是一件常见的事情,尤其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社会,不但要指望朝廷当政者廉政,同时老天爷也要给面子才能有饭吃,就拿明朝来说,明朝在中国古代的税收是最低的,然而地球进入小冰期,天下接连大旱,农民本来就没饭吃了,崇祯因为边境战事紧急还想加税,本来这税也不高,然而李自成等人还是领导农民轰轰烈烈的造反了,大明王朝也就彻底结束。
而另外一个过去最为富庶的宋朝,也曾经面临过这样的问题,1120年农历7月,安徽等地发生了大旱,地裂叶枯,遍地焦黄,稻谷颗粒不收。这个时候官府却连连上门讨税,农民方腊乘势带着农民军揭竿而起,从而又造成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乾隆皇帝年间被称为康乾盛世,但是就拿他上位的前七年来说,发生了如下灾难:“元年夏,海阳饥。三年秋,平阳饥。四年春,葭州饥。夏,砀山饥。五年,巩昌、秦州、庆阳等处饥。六年,甘肃陇右诸州县大饥。七年春,山阳饥。”
可见过去老百姓饥荒无论是任何时候,都是常有的事情,一旦发生,断绝了食物的来源,大伙就开始争着吃树皮,吃蓬草,以至于甚至吃观音土。观音土实际上就是一种烧瓷砖的黏土矿物,并没有多少营养,抢着吃的人依然络绎不绝,不少因为消化不良肚胀而死。
然而让人感到好奇的是,从书上看,老百姓为何宁可啃树皮,也不下河捕鱼,上山打猎呢?实际上这个问题也非常的简单,饥荒的引起,要么是旱灾,要么是洪灾,或者是蝗灾。
旱灾的时候,农田附近的河流自然都干涸了,哪还能有什么鱼吃?另外一种则是洪涝,遭殃的不单单是人间,自然生态也会遭到破坏,不少动物和人死去的尸体又会造成瘟疫,河里能够给人吃的鱼并不多。
而且一旦有饥荒的势头,河里的生物自然也会被人想办法打捞一空,它们的数量,是远远支撑不了人的生存的。
再说说山上打猎的事情,古代的森林里猎食动物还是很多的,以老虎最为著称,《水浒传》里我们就能够看出,乡下存在吃人大虫似乎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发生饥荒,老虎等动物的猎物也会减少,活动范围更会扩大,而那时候的人,抵抗力又弱,加上饥荒更是没有什么力气,就不知道是人吃动物,还是动物吃人了。
东汉王充在《论衡·遭虎》就说,“虎时入邑,行于民间。”明朝清朝的时候虎患大大的增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江西上犹县,“虎灾连年,群虎遍扰,各乡伤及死者五六百人。“
明朝欧阳直就在《《蜀警录》》写到:蜀中自张献忠死后,“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逾墙上屋,浮水登船爬楼,皆闻所未闻。”清朝的《三冈识略》也提到,阆中、南充一带的丘林中有近千只老虎,饥荒的时候就穿行在丛林与田园之间觅食活人。
因此过去古代的日子,绝对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美好的田园生活,清朝中期,随着土豆番薯等耐寒耐旱植物的大力种植,饥荒才减少了一些,然而因为番薯等植物营养单一,导致不少老百姓即便是吃得饱饭,但是也会面有菜色,显得营养不良,正如同我们今天常常见到的清朝老照片,他们的生活,也是让人感到难过和惋惜。
古代闹饥荒,百姓为何宁肯吃树皮啃草根,也不去河里捕鱼充饥呢?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的时候经济条件是非常的落后的,百姓们的生活也非常的贫困,甚至常常吃不饱穿不暖,特别是在闹饥荒的年代,很多百姓都会活活饿死,甚至还会发生易子而食的惨剧,百姓们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着啃树皮吃草根来维持生命,有时候还只能靠吃观音土来充饥,生活的是非常的惨的。
我国古代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大多数百姓都是靠种地为生,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比较的落后,很多的荒地都没有得到开发,而且再加上生产水平低,粮食产量很少,再除去上交的税之外,留下的就比较少了,甚至有时候连吃都不够,古代百姓的生活可以说是靠天吃饭。要知道我国的物产资源是非常的丰富的,河流也非常的多,很多人就会有这样的疑问,古人闹饥荒时,为什么不去河里捕鱼充饥呢?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饥荒发生的次数是非常的多的,在西汉末年就爆发了一次非常大的饥荒,当时因为社会动荡不安,又正好遇到了好几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大量的人失去生命,当时西汉末年的人口数量本来在5,800万左右,但是因为社会动荡加上自然灾害,短短几年的时间,人口数量只剩下了1,500万,百姓的死亡规模非常的大。虽然百姓努力的在地里种粮食,但是因为战乱的波及,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产量非常的低,很多百姓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到处流亡,躲避战乱逃亡的时候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只能啃树皮,吃草根。但是就算如此,仍然有大量的百姓活活饿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百姓去吃观音土,在《本草纲目》上就有关于观音土的记载,这是一种可以治疗腹泻脾虚的土,吃过之后还可以让人产生饱腹感,所以在发生饥荒的年代,很多的百姓都会吃观音土,这也是他们最后的食物,很多百姓就是靠着观音土来充饥最后活下来的。据说很多百姓被活活饿死,甚至还引发了很大的瘟疫,百姓们为了能够活下去,跪着祈求老天爷,希望能够得到老天爷的保佑,观音菩萨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化,于是将天上的土带到了人间,吃过之后瘟疫就会好,观音土也被看成是上天的福泽。其实这也只是百姓的一种美化。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粮食不够吃,导致很多人被饿死,有些人难免会有这样的疑惑,既然地里的庄稼少,那为什么不去河里捕鱼吃呢?难道灾民们不愿吃吗?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还是让人觉得可笑的,看到这里小编不由得想起了“何不食肉糜”的故事,既然没有米饭吃,那么为什么不吃肉呢,不得不说这种想法是非常的蠢的。如今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不愁吃不愁穿,大多数年轻人也没有经历过挨饿受冻的日子,自然不知道饥荒年代的生活怎么样。在古代的时候,百姓都是看天吃饭,非常害怕出现灾荒,比如说蝗灾,蝗灾过后寸草不留,别说是地里种的庄稼了,就算是其他的植物也留不下来。蝗灾过去之后就会带来大旱,留下来的植物也会枯死,河里的蓄水能力也会大大降低,甚至会枯竭,在这种情况下,鱼是活不下去的。
也许大家会这样说,就算会出现蝗灾,也不是年年都有的,导致饥荒的可能是别的灾害呢,其实就算是别的灾害,河里的鱼也是很少能够活下来的,毕竟连树皮草根都被灾民们吃光了,其他自然界的东西也会受到影响,河里的鱼也不能够独善其身,毕竟古代的人又不傻,如果有鱼的话,他们怎么会不吃呢?而且古代发生饥荒都是大规模的,就算是河里有鱼,也是不够灾民吃的,吃完了河里的鱼,没有粮食他们照样饿着,所以古代闹饥荒的时候,并不是古人不愿意吃鱼去啃草根树皮,而是他们没有鱼可以吃,肚子饿的时候就只能去啃树皮,甚至吃土。
古代发生饥荒,为何灾民宁可忍饥挨饿吃树皮,也不愿捕鱼吃?
伟大爱国诗人杜甫在《兵车行》中写道:“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诗中刻画了一幅国家战乱,百姓民不聊生的凄苦画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论是异族入侵还是朝代更替,总是离不开“战争”二字。 频繁的征战耗用了大量的劳动力,加上季节更替,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天灾,古代常常出现粮食供应短缺。富裕的人家往往会有存粮,而普通的农民家庭,口粮都是靠当年的粮食收成解决,一旦出现自然灾害,他们不仅分文无收,更是连口饭都吃不上。 贾谊在《新书·无蓄》中写:“世之有饥荒,天下之常也。”可见古代闹饥荒不
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各发生在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各发生在什么时代
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
依次为: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
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
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
可见,1959-1961年属于该序列的重旱和特大旱年,成灾面积名列前茅,而在建国初期17年(1950-1966年)的统计里,该时段的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的统计数值,则更居于首位。
扩展资料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实行农民集体生产,且生产出的粮食由公社存储,并于每年的11月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政府。
剩下的粮食用来做大锅饭养活农民,农民也不再享有生产报酬。
由于整个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农民迁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赖自己所在的生产地区剩下的粮食获得生存。
然而1959-1960年间很多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滑,再加上中央的粮食采购比例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使得采购后,各个地区上剩下的粮食难以维持人民的基本生存,引发了严重的饥荒,约有1650至4500万农村人口死于这场浩劫。
面对这场袭来已久的灾难,中央政府并未及时应对,直到1960年的夏天,中央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将大量城市劳动力移至农村(上山下乡)来填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失,挽救农村的生产;输送大量的粮食到农村;政府采购的水平大幅下调等,最终遏制了饥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年困难时期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事件」中国历年大饥荒》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www.coalsys.com/xz/240781.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