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子路受教
子路受益的意思。
1、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 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
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2、译文:
子路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御驾时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
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古文翻译《子路受教》
这篇文言文的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柔烤加工就很笔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从这来讨论,有什么需要学(的理由)呢?”孔子说:“如果劈开它在一端束上羽毛,并给它加上金属的箭头,它射得不就更加深了吗?”子路听后连拜两次说:“多谢(先生)教导。”
这篇文言文的原文: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这篇文言文的出处:《孔子家语》——春秋战国·王肃
扩展资料
这则短文通过孔子与其弟子子路的对话生动而深刻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功效,也是对学生的指引与勉励。
文中以加工后的箭与现成的竹竿比较作喻,深入浅出的说明了努力学习必有进步的道理,从而突出了学习在人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文中以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展开情节,因此叙述具体生动,人物特点鲜明,同时增强了趣味性与感染力。
《孔子家语》所记载的,正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说话和故事。我们知道,位列《十三经》的《论语》,就是孔子和孔门弟子的言行记录;而由于内容相类,《孔子家语》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被归入《六艺略》的“论语”类。
不过,因为《孔子家语》在汉代曾经一度失传,当汉末的经学大师王肃,声称自己从孔子的后人孔猛那里获得这部古籍,并为它作了批注时,它的来历便开始遭到世人质疑。此外,《孔子家语》的大部分内容,又跟若干先秦和汉代古籍记载的孔子事迹大致相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路受教
子路是谁?孔子的哪个弟子?历史关于他的故事都有哪些?可以详细的描述一下嘛?
中文名: 仲由
别名: 子路,季路,先贤仲子
国籍: 春秋时期鲁国
出生地: 鲁国卞((今泗水县泉林镇卞桥)
出生日期: 公元前542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480年
职业: 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孔悝家宰
信仰: 儒学
主要成就: 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堕三都”的主要合作者之一
名言: 君子死,冠不免
典故: 仲由为亲负米 子路受教
《负米奉亲》
子路生长在非常贫穷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他怕父母营养不够,为了让父母能吃到米饭,他要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背回家奉养父母。虽然是这样辛苦,但是子路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后来子路发达了,环境和物质条件好了,可是他的父母已经先后过世了。生活环境这么好的情况下,他很想要报答父母之恩,可是父母已经不在身边了,所以他非常的痛心。
孔老夫子赞叹子路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子路受教》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子路受教的介绍
选自《孔子家语》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子路的历史典故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位列七十二贤,被称为“十哲”人之一,在其一生中曾经追随孔子周游列国。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子路的 历史 典故 ,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路的 历史典故
子路是一个勇敢豪爽的人,但是子路也是一个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人,在子路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上面的这些品质,孔子对于子路也是有很多的夸奖之语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孔子对于子路的了解甚至是超过了子路对于自己的了解,可以说孔子对于子路还是比较喜爱的,其中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子路的孝。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比较贫困,自己经常吃一些粗陋的食物,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双亲早一点吃到米饭,不远百里去外地背米,在路途上不愿意休息,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双亲可以早一点吃到自己背回去的米,后来双亲去世了,子路离开家远游到楚国,子路也做了很大的官,生活条件非常的好,但是还是想回到吃粗陋的饭菜,去远方为自己的父母背米的日子,但是不可以了。
从这则 故事 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顺,也可以看到子路的勇敢与担当,后来为官为宰,但是父母已经不在,所以也提醒我们今天的人行孝一定要早,不要想着以后我要如何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许当你发达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到那时再后悔就已经太晚了。在古代有种说法,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一准则已经非常的不合时宜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远离父母在外面打拼,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等到父母去世了才后悔不已。
子路问津的典故
长沮、桀溺在地里耕田,孔子从路上路过,于是让子路去向两个人问路,两个人都没有告诉子路路应该怎么走,但是却告诉子路不要跟随孔子了, 天下 这么的乱,为什么还一定要与那些统治者同流合污呢?不如跟随我们做一个隐士罢了。子路告诉了孔子,孔子长叹一声,人不能与鸟兽在一起,我是不会去隐居的,正是因为天下是这样的乱纷纷的,所以才正需要有人去改革,去改变这样的现状。
这则 小故事 讲述了儒家的入世的思想,儒家思想是不提倡避世的,这一点与道家的思想是非常不同的,儒家讲究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即使是不能改变世界也需要尽力而为,尽力而为了就不会有遗憾,从这一点上看,儒家是非常的积极的,对人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的。儒家所讲究的是要积极的努力,即使是不能治国平天下,也一定要独善其身,做一个君子,颜回就是儒家思想的积极实践者,孔子之所以喜欢颜回,也是因为颜回是一个独善其身的君子。
子路受牛的典故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子路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发现一个人掉到了水里,于是子路立即跳到水这个人救了上来,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高高兴兴的接受了,并且将牛牵回来给孔子看,讲述了自己救人的经过。很多人都觉得子路救人是做好事,但是接受别人的牛非常不妥。孔子却说:“鲁人必多拯人于溺矣!”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价值观,也可以看到孔子看得比较远,对于孔子来说子路接受牛要好过不接受牛。因为子路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好报,所以接受别人的酬谢是理所当然的,子路自己又没有要求别人给他牛,别人自动的献出来的,是对子路行为的肯定。同时接受牛对于子路来说是一个赞扬,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子路的善行,同时给与牛是被救者的选择,是符合被救者的价值观的,所以接受更好。同时接受牛之后这件事可以传的更加的远,这样就使得那些想要获得报酬的人觉得救人是可以有报酬的,是可能会获得一头牛的,所以在遇到 溺水 的人的时候就会积极的去拯救,从转化社会风气的方面来讲,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是非常有好处的。
很多人都在谴责子路,可是孔子却从这件事的社会意义上考虑,肯定了子路的行为,可见孔子看得比较远,比较深。
子路受教的典故
子路刚刚见到孔子时候的傲慢无礼和桀骜不驯,孔子问子路,你喜欢什么?子路说,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方面,我是说以你的资质再加上后天的学习会没有人能赶上你啊。子路非常傲慢的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需要任何的加工,将其削尖后射出去,能够穿透皮革,所以这是天生的秉性,我就像那个竹子一样,不需要经过学习就能够很好。孔子耐心的说,这样的竹子如果将其装上羽毛,再装上尖利的箭头,并且将其磨的非常的锋利,那么不就可以射得更加的深了吗?子路听了知道自己错了,马上拜谢说,真是受益很多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天赋很重要,后天的学习也非常的重要。从这则小故事中也可以看到子路是一个非常直爽的人,不会掩藏自己的想法,有点桀骜不驯,但是当知道自己错了之后,又能够马上知错就改,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与颜回是非常不同的,颜回从来不违抗孔子,子路则不同,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子路为“伉直”。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子路受教的故事简短」子路拜师的简短故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www.coalsys.com/xz/240756.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