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观看了湖北省博《梁庄王墓文物展》,其中三件大帽的帽顶,让我印象深刻。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吸收金朝女真人斗笠帽的特点,创造了钵笠帽,称为大帽。明代元后,恢复汉唐冠带,但是大帽和曳撒服却保留下来了。元时除朝会后,王公贵人,俱戴大帽,视其顶之花样为等威,常见有九龙而一龙正向者,则元主所自
剧本中,几个主要角色都注明了行当扮相,如董祀上场为“生巾服上”,蔡邕出场为“外苍冉巾服”,文姬、侍女上场为“旦引贴惜春、抱琴上”,以及“净扮董卓金冠蟒服上”、“末扮伍孚朝服束甲带刀上”等等。但对主要人物之一曹操的出场却并未注明由什么行当来扮演,先是“曹操冠带引众上”,“曹操冠带上”,后为“杂持爪棍伞
什么服冠带
君子显之于服——《论语》绎读之二三三(续)翻译,君子不用绀色、緅色的布料作领子和袖子的镶边,也不用浅红色和紫色的布料作居家时穿的衣服。暑天,在家穿或粗或细的麻布单衣,但出门时,一定要加件上衣。冬天,黑衣套羔裘,白衣套麑裘,黄衣套狐裘。居家时穿的裘服较长,右边的袖子要短一些。睡觉时一定有小被子
命题?本文认为是用“碱”与“碱制品”为早为多。一、最早记载 据《礼记.内则篇》记载:“冠带垢,和灰清漱。”其意是:帽子脏了,就和着草木灰洗。又据《考工记》记载,古人为使丝帛柔软洁白,将丝帛用草木灰水沾湿后,放入贝壳烧成的灰(古人称之为“蜃”)
宋朝是中国织造业高度发展的时期之一,织造工艺及产品在当时也享誉中外。宋代农民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种植技术,如早稻、秧歌、蚕桑等,这些技术的日益完善不仅保证了衣食住行的供给,对纺织工具(如织机、纺车)的更新换代也产生了推动作用。纺织技术上,宋代主要采用手工纺纱、机织、绣花等方法进行纺织,而且官方还特地
什么冠什么服成语
刘娟---中国圣绣创始人,1967年出生在孔孟之乡-济宁任城区。1985年学习我们当地的民间普通刺绣:鲁绣。鲁绣在春秋时期的齐鲁己兴起,又称:“齐纨”或“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史记货殖列传》上对此有冠带衣覆之称。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专门为绣业设置的:“服官”。据汉*载:齐三服官做工各数
明代锦衣卫,也不都是现代人脑补的那种大内密探,里面一部分是艺术家,真的那种。比如图2两位就是锦衣卫衔的画师。所以有明代大臣建议在这方面可以节省支出,建议这些杂七杂八的锦衣卫,“止冠带荣身随艺供事”,最多按旧例给一半工资。冠带荣身,就是这些供奉内廷的艺术家们,出入宫廷,总不能连冠服都没有吧,那就给他们
齐鲁文化漫话,说“齐” 齐,汉语常用字,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和金文的“齐”均像谷穗上端之形。《说文解字》:“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本义就是谷穗整齐,后来泛指整齐,引申为整治、整理等。如《礼记
周天子在立春之前三天斋戒,立春之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汉朝继承周制,在立春日,皇帝率大臣到东郊迎接春气,祭祀青帝句芒。这天,人们穿青色的衣服,唱《青阳》之歌,舞《云翘》之舞。六朝时期,人们在立春日,剪彩为燕,戴在头上,作为迎春的彩饰。还要在门上贴“宜春”二字。立春剪彩中蕴含着对情
《十八家诗钞》略钞行*至城东桥鲍照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晨。严车临迥陌,延瞰历城闉。注,行*:魏晋南北朝士大夫好服五石散(一名寒食散),服后须行走以散发*性,叫做“行散”。也称行*。亦可指一般的生病吃*。鲍照《松柏篇》:“倾家行*事,颠沛去迎医。”鸡鸣:古代鸡鸣以报时,关口因此开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