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条说故宫:前面说了“恩科”是在体仁阁,那么最重要的科举考试的殿试呢?“点状元”又是怎么回事呢?明朝和清朝早期的殿试就在太和殿举行,到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后改到了保和殿。但传胪(宣布殿试结果,也就是发榜)仪式明清两朝都是在太和殿举行。前面说过,太和殿是举办国家重要仪式的场所。
接上条说故宫:清朝初期,保和殿还不是举行殿试的地方,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和第二位皇帝康熙先后住在这里。这里是前朝的地方,按“礼”说是“国”的地方而不是“家”的地方,那么他们为什么住在这里呢?原来李自成在撤离北京时,放火烧了紫禁城大部分建筑,许多宫殿虽然并未倒塌,但明显残破,既不安全也不美观
西太后乱点殿试榜 晚清最后一科的进士考试,是光绪朝的甲辰科(1904年),虽然说,当时废科举的呼声挺高,但维持科举的声音也不低。当家的西太后对于科举的存废,一时也没有准主意,所以,在这科开考的时候,人们还拿不准它到底是不是最后一科。这一科按规矩来,是正科,也就是三年一大比轮到的一科考
1372年,皇宫内举行殿试,考生们个个摩拳擦掌,不料,朱元璋却命人抬进了3筐稻谷作为考题,一时间,众考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刘伯温却脸色突变,心道:“这下有人要死了!”古代有句老话叫:“寒窗苦读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古人都以读书考功名、入仕做大官作为最高追求,于是广大莘莘学子,不论有钱
“会试”与“殿试” 沈德斌 在前二篇文章中,我分别给大家介绍了院试和乡试。今天说说“会试”和“殿试”。 会试是礼部组织的考试,礼部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这是国家层面的考试。考试地点在首都,“进京赶考”就是指的会试。现在有许多电视剧胡编乱
你知道过去的殿试制度有多严格吗?跟现在的高考比有过之无不及。所谓殿试是我国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单单看“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个解释就知道殿试的重要程度及朝廷对选拔人才的重视了。据说,参加殿试的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来到皇宫之外,身上带着凉的
“独占鳌头”由来,古代科举考试,经各省乡试合格者称举人,举人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合格者称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称进士,其中第一名为状元。唐宋时,皇宫正殿左右台阶间的石板上刻有巨鳌浮雕。鳌为龙的九子之一。公榜时进士站在阶下,状元则立在巨鳌头前迎榜,故称状元“独占鳌头”。
公元1505年,明朝弘治十八年三月十八,北京紫禁城皇宫内院一派庄严肃穆,太和殿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在他们后面则是刚通过了科举考试的新科进士。礼部官员捧出钦定的金榜宣布考取进士者的姓名籍贯和成绩名次。新科进士听到传唱之后走到中间的御道站定向皇帝叩拜谢恩,迎接殿试榜。其中状元的位置就正好站在第一
雪中送炭胡雪岩 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如果能在一个人落魄的时候帮他一把,就能赢得一个人的心,成为很铁的那种朋友。 事实证明,胡雪岩的猜测是对的。 经过一番攀谈后,胡雪岩得知,此人姓王,名有龄,字英九,号雪轩,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是一个秀才。 怪不得王有
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家宫殿群——明清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