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出自哪里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原文
- 大家理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介绍
- “孔子说,人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后面是什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出自哪里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这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扩展资料
赏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四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为政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典故
有一天仲由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师徒俩,正在去往匡城的路上。走累了,俩人在途径的一个半山腰的弯道休息之际,仲由看到山的那边的云端中冒出一些尖角,远看有点像鸡头,好奇心起,他挨个数了遍,大概三十个。鸡头昂扬,冲出云层,仲由涌起一股热血,就问孔子:“三十而立,到底何意。”
仲由问出这个问题后,一枚秋叶斜斜地飘落下来,孔子站了起来并搓了搓手,然后用一根树枝在一块大石头上,写了一个“立”字。仲由惊讶地发现,孔子写的这个“立”字的形态,犹如一个男人,岔开双腿,脚下踩着一块木板,就像是站在独木舟上正要向远方驶去。
孔子说:“立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上。你现在就是一个人,你站在‘一’上,你看看你的脚,你脚下都有何物。”仲由说:“我脚下有一根枯枝。”孔子说:“男人三十,既有安身之处,生活也有着落,欲望淡却,这个‘一’就是一枝栖息之地。
孔子又说:“立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上,你记住了吗,你看看你的脚,你脚下还有何物啊。”仲由说:“老师,我脚下有一片秋叶。”孔子说:“男人三十,大小的风浪都已经历过,也该通透练达了,察微小世事,识全盘大局。所谓见微知著,看一眼就知道是波浪还是波折,此‘一’是一叶知秋。”
孔子说:“立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上,你真的记住了吗,我不信,不然你再看看你的脚下还有何物,你说的出来吗。”仲由听话就再看了看脚下,发现除了树叶和泥土真没别的什么了,无奈只能回答没有。
孔子笑了笑说:“男人三十,该来的自然会来,来了也不怕;不来也别傻,受点风浪就像怀孕,晚孕的人比比皆是。三十岁来了,别以为成功的区别,仅是拥有和没有,没有的我正视,拥有的能视为零,此‘一’是一无所有。”
这一番话无论是对仲由而言还是今人也罢,都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人生的三十岁不仅仅是数字的递增,更多的与日俱增的成熟度。所谓“安身立命”按照孔子的标准而言,三十岁要有安身之处,要有处变不惊之姿,更要有洞察世事的眼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原文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的原文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该句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ài)。”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xìng)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0、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2、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chǎn)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大家理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作的《论语·为政》,原文内容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这是孔子对自己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自述,这个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介绍
1、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一般人的理解是,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实际上应该是,十五岁有志于学术体系的建立,三十能够建立自己学术体系的初步雏形,四十能够把自己的学术体系拾遗补缺较为完善,五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天性如此,难做寸进而与人斗牛,六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不过如此,你们爱说不说,七十宣传自己的学术体系本应如此,面对质疑、求教,能够从心所欲解释自己的学术体系。
“孔子说,人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后面是什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英语翻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www.coalsys.com/xz/242987.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