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汤和的后代

本文目录

汤和有哪些优点?他为什么没被朱元璋所诛杀?

汤和作为大明开国为数不多善终功臣,他身上具有两个优点。第一心思细腻,善于察觉对方性格,及内心所想。第二为人低调、知进退,他是朱元璋发小,起义军中资历比朱元璋老,但他从来不会表现出来。正是这两个优点,使得汤和能够善终,没有被朱元璋诛杀。

朱元璋杀功臣,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会选择屠戮功臣,都是为了让大明江山万世永固,让即将继位皇长孙朱允文,能够坐稳帝位,不受到一众元勋功臣威胁。

汤和是朱元璋发小,也是最早看清朱元璋的人。他没有被朱元璋所杀,只因为自身,具备下面这两个优点。

一、汤和了解朱元璋,善于察言观色

作为朱元璋发小,可以说他知晓朱元璋往事,也很了解朱元璋为人。跟随朱元璋之后,随着朱元璋实力一步步变大,心性也在慢慢发生改变。这些细微变化,汤和都很快察觉,并开始和朱元璋保持一定距离,从朱元璋言行举止中,观察他的性格和行为。

知道朱元璋容不下功臣时候,汤和也就萌生了退意,想要用这样一个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执着,只希望能够颐养天年。

二、为人低调,懂得进退分寸

汤和性格中,最大优点在于为人低调不张扬,也能够做到激流勇退,用这样一个方式,来打消发小朱元璋疑虑,也让自己安生过完后半生。同为开国功臣,蓝玉性格和他截然相反,也因此下场最惨。

身在朝堂时候,拥有军功资历很老,但汤和没有拉帮结派,他始终保持中立,不愿意和旁人结交太近。辞官回乡后,日子过得更是低调,每日花天酒地,谢绝客人探访,也从来不提军国大事。

当朱元璋听到,汤和想要辞官归隐后,内心非常高兴,不仅赏赐了他豪宅,还赏赐了美女和金银。

朱元璋不能同富贵,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元勋,为何他不杀汤和?

一、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江山永远都姓朱。

当然,并不是朱元璋一个人这么想,从秦始皇登基称帝开始,这个问题就一直缠绕着每一个想要有一番作为或者是已经有一番作为的君主。

比如说秦始皇嬴政,他想让他的子孙享有万世江山,甚至连子子孙孙当皇帝后叫什么都给想好了,再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他为了老宋家的江山永固,上演了杯酒释兵权的好戏,还开创了一系列防止武将专权的制度。

只是可惜,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而打败元朝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也是如此,他偏偏不认为这是 历史 的客观发展性,不认为这是封建 社会 发展的局限性,他觉得他一定能找出一个办法来。

朱元璋想啊想,最终他得出了一个和赵匡胤差不多的结论,那就是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这些猛将是对江山传承的最大威胁 ,毕竟他们手中有兵权,一旦想要造反,那简直就分分钟给帝国以重创。

既然有了这层认识,朱元璋便觉得不能等,他要行动起来,但是他选择的办法可以要比赵匡胤的激进多了, 赵匡胤只是想收权,而朱元璋想收命。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是朱元璋开始逐个收拾跟着他打天下的那些功臣们。

汪广洋、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周德兴等等,这些开国的大功臣,都被朱元璋找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送给他们了一个“斩首”套餐。

其中,李善长被处决的时候,已经近80岁了。

连个老头子都不能容忍,朱元璋的小心眼可见一斑,这也就能表明,朱元璋不能同富贵,而他也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元勋,不过汤和却得到了善终,那么朱元璋为何单单不杀汤和呢?

二、

汤和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还是在同一条小街上长大的,可以说是小时候穿过同一条裤子的发小,汤和小的时候就很有志气,对于骑马射箭有着特殊的喜爱,闲暇时候总会带着一帮孩子一起玩耍,俨然一个孩子王。

不过 汤和却一直很尊重比他小两三岁的朱重八 (朱元璋),或许在汤和的眼中,朱重八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至于哪里不一样,他当时还说不出。

后来,他们的家乡发生了天灾和瘟疫,朱元璋不得已离开了家,开启了讨饭、当和尚的传奇经历,而汤和则带着一帮伙伴们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至于说,当时朱元璋为何没跟着汤和一起从军去混口饭吃,这一个问题已经没有答案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汤和并没有因为这次分开而忘掉朱元璋。

汤和从军之后,因为作战勇猛,很快就当上了千户,此时的汤和觉得时机已到,便立即写信给朱元璋,让他一起来参加红巾军,当时的朱元璋正在皇觉寺撞钟。

接到汤和的信之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即去投奔郭子兴,后来在皇觉寺实在是呆不下去了,朱元璋便去找汤和,至少此时去从军还不至于被饿死。

朱元璋入伍之后,表现出色,级别很快做到了汤和之上。

三、

当时行伍中大多都是朱元璋的同辈人,自然也不肯居于他人之下,但是 比朱元璋还大几岁的汤和,却一直听从朱元璋的指挥,这让朱元璋很是感动。

或许,从这时候开始,汤和已经决定一生一世追随这个男子。

也正是因为汤和和朱元璋是发小,使得汤和对朱元璋的秉性看得很是透彻,汤和总能在第一时间理解朱元璋的意思,并且做出相应的保命措施。

汤和从来没有向朱元璋要求过什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徐达等人都被封为公爵,而汤和却只被封了一个侯爵,对此,汤和根本没有什么不满或者怨恨。

后来汤和也被封为了信国公,可是朱元璋从汤和脸上根本没有发现任何惊喜之处,这让朱元璋觉得,汤和根本不贪图权力和富贵。

等到天下平定之后,汤和又立即主动找到朱元璋,表示年事已高,指挥军事战争已经力不从心,恳求告老还乡,享享清福。

朱元璋很开心,在他们的老家凤阳为汤和盖了一座大大的府邸。

四、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这些开国元勋,其实也并不是拧成一股绳的,他们按照出生地和关系的远近,又形成了两大核心集团。

一方是朱元璋老家的淮西集团 ,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胡惟庸等人。

另一方是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的浙东集团 ,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刘伯温。

而按照地方来区分的话,汤和也是属于淮西集团的,可是汤和根本不参与任何政治派别的斗争,无论关系有多近,只要和政治挂钩,汤和便刻意回避。

当两大政治派别斗得不可开交时,汤和也根本不管不问,任凭他们闹来闹去,汤和只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

而 后来这两大核心集团的代表人物纷纷被朱元璋收拾的时候,汤和依然像个没事人,他不惋惜,也不求情,更不忤逆朱元璋。

只要是朱元璋做出的决定,汤和从来不会表示异议,他唯一做的只有服从。

五、

汤和早早地从明初的政治中抽了身,让朱元璋觉得汤和根本没有威胁,自然也不愿意把汤和列为要被处理的对象之中。

毕竟,是汤和把他带到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中,是汤和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大门,在一定意义上而言,汤和是朱元璋生命中的贵人。

汤和告老还乡之后,朱元璋也没有忘记他,还把他召入了宫中讨论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最终朱元璋拍板,让汤和亲自走一趟,拿出个办法。

汤和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决定在东南沿海多多地筑城,以防倭寇。

等到这些城池建成之后,汤和便回京复命,之后汤和再次向朱元璋辞行,不愿意在京城多呆,这更加让朱元璋认为汤和不贪权力,自然也没有谋反之心。

洪武二十八年,已经70岁的汤和病逝善终,朱元璋亲自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

由此可见,汤和能得到善终,并不是因为朱元璋对他格外开恩,而是他凭着对朱元璋的了解,让朱元璋自始至终都没有认为他是个威胁。

汤和毕生都对朱元璋很恭敬,即便被朱元璋当众数落时,汤和也丝毫不生气,好似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在朱元璋需要的时候,汤和义不容辞替他排忧解难,朱元璋不需要的时候,汤和便立即从政治漩涡中抽身。

能在朱元璋统治时代得到善终,汤和是睿智的,也是极有远见的,说他是明初开国元勋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其实也不为过。

对此,您认同吗?

参考文献:《明史纪事本末》、《明史》 、《明文衡》等。

【END】

汤和怎么死的

因病去世。汤和,明朝开国元勋,战功卓著,被称为一代名将。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就大开杀戒,汤和也属于必杀大臣之列,因为他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1、汤和因病去世。汤和,明朝的开国元勋,战功卓著,被称为一代名将。汤和不仅为明朝开国元勋而且和当时的皇帝朱元璋是好友,两人关系很好。但俗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朱元璋始终控制不住自己的猜忌刻薄。

2、在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就大开杀戒,开始杀功臣,这些功臣大多都是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但却惨遭不幸,几乎被朱元璋斩尽杀绝,李善长、刘基、胡惟庸、宋濂、傅友德等人除了信国公汤和侥幸幸免于难之外,无一避免。

3、本来,汤和也属于必杀大臣之列,因为他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之后朱元璋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心里不服气,而汤和则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被朱元璋看在了眼里。

4、汤和懂得迎合皇帝的心思,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不放心的时候,汤和就主动急流勇退,于是,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朱元璋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汤和告老还乡后,在二十三年患病,二十八年八月病卒,被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汤和为啥不是开国六王

汤和没有被封为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是因为经常喝酒犯错,这种喝酒犯错的毛病特别容易得罪人,因此得罪了朱元璋,于是朱元璋就没有把汤和封为开国六公爵之一,虽然这种猜测不完全正确,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

汤和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立下显赫战功,对明朝最有名的皇帝之一朱元璋也没有异心,但就是脾气有问题,所以得罪了朱元璋。据资料记载,汤和驻守常州的时候,因有事向朱元璋请示,但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于是在醉酒后就开始埋怨朱元璋,这令朱元璋非常的不满意,所以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故意说汤和放走了陈友谅的余孽,让八郡受到骚扰之事,所以不封汤和为开国六公爵之一,之后朱元璋还数落过汤和多次,即使在追封汤和为信国公的时候,依然会念起汤和在常州的过失。

明朝汤和为什么能够得以善终,他有什么诀窍吗

朱元璋建国不久就开始大杀功臣,能够得以善终的寥寥无几,为何汤和最后能够得以善终?他又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呢?

《明史汤和传》记载,“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汤和在幼年的时候就有出众的表现,在嬉戏玩闹的时候在群童中有比较强的号召力,练习过骑马射箭。从这些汤和幼年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汤和有领导者的潜质,是一个可造之才。

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打算投奔郭子兴的义军,他没有选择直接去投奔,而是联合与他结交的十七位壮士,趁夜偷袭元军大营,取得了一点微小的成绩,这件事成功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投奔后直接就被任命为“百夫长”。从这里不难看出汤和的小谋略,明知己方人少,趁夜色掩盖自己的实力,去偷袭根本不可能战胜的元军,从而达到了,自己想在郭子兴这里得到重用的目的。后来在夺取九弯,以及攻占定远的战斗中,因有功被升为“千夫长”。

这些功绩都证明了,汤和有一定的谋略跟领兵能力,汤和崭露头角后,也不忘自己的挚友朱元璋,亲自将他引荐给了郭子兴,可见他的重情重义,做到了有福同享。

据明史记载,汤和在追随朱元璋攻打集庆(今南京)的时候 “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 。这句话说的是汤和配合朱元璋,在攻击陈野先的战斗中,被流箭射中了左大腿,他直接将箭拔出,然后继续投入战斗,而且还与其它将领一起,打败并且生擒了陈野先。由此不难看出汤和是一员身先士卒的猛将。

虽然朱元璋组建队伍后,汤和的功绩被淹没了许多,但是从明史的这些只言片语,我们仍然能够想象汤和的勇猛无敌。然而,这样一位猛将,到了晚年后却要处处小心谨慎。

根据《明史汤和传》记载,汤和对朱元璋说 “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汤和这话什么意思呢:我的年纪已经大了,不能再驰骋沙场了,希望能够回归家乡,只求死后能够有一片容身之地。从这里不难看出,汤和已明确表达了退意。

向朱元璋说这句话的时间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而这一年朱元璋60岁、汤和62岁,说自己年纪大其实只是借口,更主要的是,汤和作为他的老战友应该是看出了形势变化,根据他的推测跟观察,朱元璋的多疑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重,已经不愿意让这些老将统率军队,自愿交出兵权,也许还能求得得以善终。

从这些条件来看,汤和应该是一个不贪图荣华富贵的人,他被封为信国公,手握重兵,这份权力,多少人梦寐以求。而对于兵权他能够拿得起放得下,丝毫没有表现出留恋,这份卸甲归田的魄力,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

最后两句是 “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其实也是对朱元璋的一种回应,那就是我配合你的要求,上缴兵权,我也希望我最后能够得以善终,我的要求也不高,只求死后有一个安葬的地方就行了。这一句其实非常打动朱元璋的内心,他是朱元璋的引路人,后来朱元璋要自立门户,也是汤和第一个站出来,主动拥护朱元璋的领导。这份恩情是朱元璋难以忘怀的,汤和此时说这句话就将这份恩情点燃了,两人是一辈子的交情年纪都大了,“死”最能触动朱元璋的内心,难免会产生念旧的想法。

从这句谈话中,不难看出汤和的处事谨慎小心,对于形式的预判相当自信,就好似他当初拥护朱元璋一样。心中已有明确的取舍。但是如果你认为他一直是这样那可就错了。据《明史·汤和传》记载,“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说的是汤和这个人非常机敏善于智谋,但是经常因为喝醉酒而犯错。《明史》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和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

这段话说的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汤和镇守常州的时候,向朱元璋请示了一件事,但是朱元璋没有同意,于是喝醉酒后发牢骚:“我镇守在这里,就如同坐在屋脊上,我想要往左就可以往左,想要往右就可以往右”朱元璋听说后就怀恨在心。

从这一段话不难看出,此时汤和的年轻气盛,在刚刚攻打常州的战斗中立功,于是向朱元璋提出一些小要求,但是朱元璋居然没有答应。汤和也只是一位普通的人,心情自然有点郁闷,于是喝了点小酒抱怨了几句,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说“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又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从常州这个位置说起。

常州是朱元璋不久前打下,与张士诚的东吴势力非常接近 (张士诚是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 ,之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的身份驻守常州,是最高军事长官统领全局。 (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防事务,类似于现在的国防部,同佥是一个副职相当于副部长) 常州左为朱元璋右为张士诚,是一块战略要地,汤和这句话就有威胁反叛的意味,谁知这酒后失言传到了朱元璋耳中。而且朱元璋对此怀恨在心,时不时的就要提一下这件事,封功臣的时候也没有评上公爵,后来还让人将这件事刻在铁劵之上。

这件经历让汤和逐渐意识到,朱元璋发生了转变,曾经的关系不复存在,这也是汤和晚年,处处谨慎小心的重要原因。至于汤和是真的酒后失言,还是假装酒后失言,还有待考证。汤和不仅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还是一位抗倭英雄,至今在浙江宁村等地,百姓仍然铭记汤和抗倭的事例。

汤和辞官的时候,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所以朱元璋对汤和提出了一个要求“卿虽老,强为朕一行”。看似是让汤和再帮自己一个忙,其实是对汤和的试探。但是汤和抗倭这件事,做得非常漂亮,为什么这么说呢?大部分人对抗倭的想法,就是如何去追击倭寇,但是汤和没有这么做,因为驱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汤和先是听取了鸣谦的意见,后又来到实地考察,最后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征集五万八千七百余人防守,巧妙的解决了倭寇问题。

(鸣谦是方国珍的从子,生活在浙东地区,熟悉海上事务,从子就是侄子过继变成的儿子,方国珍是浙东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投降朱元璋)

之所以说这是朱元璋的试探,是因为抗倭是份大功劳,收下就意味着汤和想要更进一步。但是汤和回到京城后没有邀功,而是直接辞行,可见他是真的决定辞官,朱元璋这才真正的高兴,赐下黄金六百两、白金四千两等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汤和」汤和的后代》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www.coalsys.com/xz/242221.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