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相公怎么读」拗怎么读?

本文目录

王安石变法,为何培养了一堆奸臣?

王安石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用人,王安石的外号称“拗相公”,司马光对他的盖棺评价:“介甫唯执拗而”。执拗就是固执己见,说不好听点就是偏执,所以王安石是个合格的政治家,而不是政客。政治家为了理想会一直努力不妥协,政客为了达到目的是可以妥协的。

变法之前,大多数朝臣对王安石充满期待,当时流传着“安石不出,天下何以为安。”把万众等待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出山的话语加到王安石身上可见一斑。就个人品德而言王安石绝对是正人君子,他从来没有刻意打击报复政治对手,和后来的新党那些人根本不可比,苏轼入狱,王安石多方营救,正是王安石的劝说苏轼才被从轻发落。王安石自己要求去地方任职,并把青苗法等法令在任职的施行。宰相文彦博推荐王安石入京为官,被拒绝,后来让欧阳修劝说下才来到东京汴梁。

所有的反对派并非一开始就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座师欧阳修非常欣赏王安石,对他一路提携帮助。司马光和王安石同在包拯下面任职,两人性格相近,都是倔脾气,都比较简朴,讨厌官场的繁文缛节,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宰相韩琦和王安石关系变化就知道为什么过去的朋友、同事最后都站到他的对立面。王安石考中进士后曾在韩琦下面任职,韩琦对这位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很是欣赏,只是王安石上班经常迟到,也不梳洗,蓬头垢面的来上班。

韩琦以为王安石去了烟花柳巷,出于爱护韩琦劝说并训斥王安石。实际上王安石是每天读书至深夜,王安石读书手不释卷非常认真,吃饭只吃最近的一盘菜,经常因为读书忘了洗澡。苏洵曾写过一篇《辨奸论》攻击王安石,吃着猪狗食,整天蓬头垢面的怎么配做个文化人。王安石对韩琦的劝说、训斥并不解释,依旧我行我素每天都这样睡眼朦胧地来上班。

后来韩琦知道王安石并未花天酒地,是挑灯夜读,又把王安石叫来告诫他,读书是好事,但也要注重仪表,年纪轻轻这样懒散,将来难成大器。不管怎样劝说王安石还是老样子,还经常顶撞这位上司,让韩琦大失所望。苏辙、程灏开始是支持变法的,并在王安石手下任职,苏辙是认为改革地方上的“常平仓”,没必要施行“青苗法”,程灏也是对变法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容不下其它意见的王安石和这两位分道扬镳,走到对立面。

既然这些人无法合作,当然要提拔支持变法的自己人,王安石变法可以用的就只有两类人。一类是王安石的铁杆粉丝,儿子王雱、女婿蔡卞、好友弟弟曾布,这些人一直都接受王安石的理念,也非常崇拜王安石。但这类人太少了,真正属于奸臣是另一类。

“拗相公”王安石作为政治家为实现理想,性格上无法与人妥协,那么要有一批懂得变通的政客来为变法服务。王安石是文学大家、政治家、思想家,能入他法眼的人才华都是出众的,只是这些人此时加入变法队伍不一定是支持变法,而是王安石得到宋神宗信任,现在是宰相,手里拿着官帽子。这些人基本被史书记载的奸臣,多是些有才无德之辈,除了王安石的好朋友加对头司马光是史学界泰山北斗,掌握了史书编写的舆论导向权,这些人的作为确实够得上奸臣称号。

吕惠卿,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副手,变法二号人物主要策划者、执行人,王安石一手提拔信任的人。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吕惠卿成为变法领导者,吕惠卿开始任用私人,以权谋私,把不学无术的弟弟提拔高位,家人强借富户的钱,强买土地作恶。吕惠卿的做法不但旧党反对弹劾,新党内部多有不满,章惇请神宗让王安石回朝。吕惠卿为了稳固地位,非常卑鄙的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人信件交给神宗,里面有改革碰到群体性问题时王安石跟吕惠卿说过的“不可使上知”的话语。这样的话在古代就是欺君之罪,所以二次任相的王安石很快又下台了。吕惠卿也因为弟弟的案子被弹劾下台。

章惇,曾和苏轼是好友,两人一起游山玩水的,一次两人游览一处绝壁,但要通过万丈深渊上的一条独木桥才能到达。苏轼感到恐惧就没有过桥,章惇笑着过了独木桥,在绝壁上题字而归。苏轼就认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在乎的人,怎么会在乎别人生命,将来你一定会杀人。结果章惇虽没自己去杀人,但是新旧党政权交替时,章惇和曾布打击报复旧党那叫一个疯狂。把原来已经有所缓和,正在弥补政策分歧的新旧两党,由此陷入党同伐异,不再是因为政见不同,纯粹是意气之争。

蔡京、沈括,这两位就更不堪了,蔡京遗臭万年的奸相,导致北宋灭亡的六贼之首,同时是大书法家,执政能力强。王安石女婿蔡卞的哥哥,因为这层关系原是新党干将,但是宋神宗驾崩,司马光回朝执政,要求最短时间内尽废新法。即使最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官员认为尽废新法需要时间,原来的新党干将蔡京五天就做到了。沈括当着王安石的面,一直盛赞新法惠民,如何如何好。

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沈括以为朝廷风向变了,第一个跳出来发表一通新法扰民害民言论。当时吕惠卿当了宰相,宋神宗还是支持变法,看到王安石刚走,沈括就这样首鼠两端,直接给贬官了。后来再次被派到边境为官,与西夏作战时丢下城池和同僚自己跑了,宋神宗气不打一处来,直接给了永不录用的处罚,也让百无聊赖的沈括静下心来写《梦溪笔谈》。

性格决定命运,变法领导人王安石的性格也决定这场变法运动的命运!偏执不知变通的性格,决定了王安石所用之人除了铁杆粉丝,就剩下那些为了他手里的官帽子加入变法队伍的人。新党就成了一些毫无操守,好弄权或不得志之人汇聚之所,也是奸臣的汇聚之所!

“饔飧”的读音是什么?

饔飧:[yōng sūn]  

意思:1.做饭

《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飧井臼。」

直译:一天的生计,只不过是取水做饭。

2.早饭和晚饭;饭食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况且民穷财尽,百姓饔飧不饱,没闲钱去养马骡。」

直译:并且平民贫穷钱财没有,平常人饭都吃不饱,没有多余的钱去养马了。

3.指馈食及宴饮之礼

朱熹集注:「饔飧,以饮食馈客之礼也。」

直译:馈食,用吃的喝的回馈客人的礼节。

相公用来称呼读书人始于什么朝代

相公用来称呼读书人始于元朝。

出处: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台做子弟。”

白话释义:你一个读书人,不思进取求得功名利禄,只知狎妓。

由此可见在元朝的时候,相公一词便用来称呼读书人了,后来的明清时期也一直沿用,例如著名的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吩咐女婿的话:"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也提到了相公一词。

扩展资料:

“相公”这个称呼在最开始的时候,是非常尊崇的称谓,而且是专属的,属于史上奸雄、枭雄榜能排进前三的人物——曹操。

因为曹操既是丞相,还被封为魏公,这都是天大的荣耀,手下人觉得少喊了哪一个都觉得有遗憾,所以干脆创造了“相公”这个词。

等到后来,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五代宋,“相公”尊贵之义不减,非宰执一级的官员享受不上。比如王安石官场人称“拗相公”,再比如,司马光不务虚名,家中老仆一直称他“秀才”,苏东坡多事,教老仆叫“相公”。

不过,也就在宋朝,按照尊称总会降格的规律,相公也开始用来称呼那些高官了。直到元明清时期,相公又成了所有读书人的称谓。到了清朝后更是过分,优伶男妓都被称为“相公”了,真是礼崩乐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公

相公用来称呼读书人始于什么朝代

相公用来称呼读书人始于元朝。

出处: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台做子弟。”

白话释义:你一个读书人,不思进取求得功名利禄,只知狎妓。

由此可见在元朝的时候,相公一词便用来称呼读书人了,后来的明清时期也一直沿用,例如著名的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吩咐女婿的话:"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也提到了相公一词。

扩展资料:

“相公”这个称呼在最开始的时候,是非常尊崇的称谓,而且是专属的,属于史上奸雄、枭雄榜能排进前三的人物——曹操。

因为曹操既是丞相,还被封为魏公,这都是天大的荣耀,手下人觉得少喊了哪一个都觉得有遗憾,所以干脆创造了“相公”这个词。

等到后来,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五代宋,“相公”尊贵之义不减,非宰执一级的官员享受不上。比如王安石官场人称“拗相公”,再比如,司马光不务虚名,家中老仆一直称他“秀才”,苏东坡多事,教老仆叫“相公”。

不过,也就在宋朝,按照尊称总会降格的规律,相公也开始用来称呼那些高官了。直到元明清时期,相公又成了所有读书人的称谓。到了清朝后更是过分,优伶男妓都被称为“相公”了,真是礼崩乐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公

与王安石和赵匡胤有关的典故

王安石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1] 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酒色财气

相传苏轼有一日于京都相国寺和佛印和尚对饮。酒意正浓,佛印和尚便挥毫题写了一首“酒色财气诗”来: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往墙里藏。

谁能跳出墙垛外,

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轼看着别有情趣的“酒色财气诗”即度和道:

饮酒不醉最为高,

见色不迷是英豪。

世财不义切莫取,

和气忍让气自消。

后来宋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一同游相国寺,看到墙上的“酒色财气诗”颇感新鲜。神宗要王安石和一绝,王安石稍加思忖,便吟成一首诗。这首诗把人们恐惧“酒色财气”与国民生计联系起来,给“酒色财气诗”添上了积极向上的色彩。

> 世上无酒不成礼,

人间无色路人稀。

民为财富才发奋,

国有朝气方生机。

王安石不愧为推行新法有独创的宰相,一绝“酒色财气诗”引来了神宗皇帝的诗兴。当即,神宗皇帝吟道:

酒助礼乐社稷康,

色育生灵重纲常。

财足粮丰国家盛,

气凝大宋如朝阳。

千里送京娘

宋太祖赵匡胤年少时,正处于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他就有一个拯救的心,年少轻狂的赵匡胤因得罪朝廷而闯荡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经路过华山,从一群强盗手里救下苦命女子赵京娘,匡胤与京娘结为兄妹并独行千里护送京娘回家。

京娘姓赵,山西永济人,年方十七,随父去曲阳烧香还愿遭劫,幸遇赵匡胤拔刀相救,千里送其回家,一路上赵匡胤对京娘体贴关怀。途径武安门道川,京娘晨起,临渊梳妆,向匡胤诉说爱

匡胤千里送京娘 (9张)

慕之情。赵匡胤踌躇满志,婉言回绝。是时,一轮朝阳喷薄欲出,赵匡胤作《咏日》题于壁:“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

另据冯梦龙《警世通言》记载,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京娘愿以终身相托,然而赵曰:“贤妹非是俺胶柱鼓瑟,本为义气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与那个响马何异?况施恩图报非君子所为”。京娘道:“恩兄高见,妾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衔环结草。”京娘投湖自尽(又说因受到兄嫂猜疑而自尽),匡胤在悔恨交加中投军去,后来登基,追封京娘为贞义夫人。

遭姐追打

柴宗训年幼即位,赵匡胤英明而有度量,将士们都很服气他。周军将要北上作战,京城里流言纷纷,说:“出征的时候,要立点检做皇帝。”有的富人举家逃跑,但唯独宫中不知道这件事。赵匡胤害怕,就跑回家偷偷跟家里人商量:“这可怎么办?”他的姐姐正在厨房,听了面如铁色,举起擀面杖追着赵匡胤打:“大丈夫遇事不能自己做主,跑回家吓唬女人算什么本事?”赵匡胤沉默不语。[45]

喜爱读书

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他跟从柴荣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时,有人向柴荣告密说,他用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财宝。世宗派人去检查;车中却只有几千卷书籍。柴荣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蹴踘图轴》

赵匡胤称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疑难问题,问宰相赵普,赵普回答不出。再问读书人,学士陶谷、窦仪准确地回答出了,赵匡胤深有体会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对于读书不多的文臣武将,赵匡胤也总是鼓励他们要多读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赵普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才变得手不释卷的。赵匡胤用人不问资历。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这又使臣下都致力于提高自己。赵匡胤颇有胆略。在他称帝之初,节度使的势力很盛,骄横难制。有一天,赵匡胤将他们召来,授给他们每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然后他也单身上马,不带卫士,和这些节度使一起驰出皇宫。到了固子门的树林之中,又与他们一起下马饮酒。饮了几杯酒以后,赵匡胤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之中谁想当皇帝的,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这些节度使都被他的这种气概镇住了,一个个拜伏在地,战栗不止,连称“不敢,不敢”。赵匡胤再三询问,他们吓得只是埋头不语。赵匡胤就训斥他们说:“你们既然要我做天子,就应当各尽臣下的职责,今后不准再骄横不法,目无天子!”节度使们都三呼万岁,表示顺从。[47]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使类似澶州兵变和陈桥兵变的历史剧重演,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明太祖大杀功臣之举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赵匡胤有一天召赵普问道:“从唐朝末世以来数十年,皇帝已经换了八个家族了,战争频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赵普回答:“陛下讲了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乱,非别的原因,就是藩镇的权力太大,君弱而臣强罢了。今日如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唯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将他们的精锐的军队没收,这样天下就会和平了。”[48]

杯酒释兵权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对军将们说:“我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虽然我贵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当了皇帝之后,我终日没有好好睡过。”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赵匡胤说道:“谁不想要富贵?有朝一日,有人以黄袍披在你身上,拥戴你当皇帝。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49]

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大臣们答谢说:“陛下能想到我们这事,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第二天,各位军将就称病,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敕准,并且给予他们优厚的退休金。[50]

雪夜访赵普

一个大雪天的夜晚,赵普正在家中读书,忽报有客人来访。

《雪夜访普图》

赵普十分惊疑,只好出门迎接只见三个人立于风雪中之。为首一人,除下头上斗笠,赫然乃是皇帝赵匡胤。 赵普燃炭烧肉置酒以进,赵匡胤呼赵普妻为嫂,君臣甚为相得.谈话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汉的问题.赵普认为: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等待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赵匡胤表示深合心意。[52]

巧对徐铉

赵匡胤出兵讨伐南唐,南唐大臣徐铉对他说:“李煜没有罪,陛下师出无名。李煜和陛下,就好比地和天,儿子和父亲一样。天盖地,父亲庇佑儿子。”赵匡胤不以为然说:“既然是父子,为什么两处吃饭。”[53]

宽厚待人

赵匡胤器量宽宏,不以杀戮服人。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个翰林学士王著,原先是后周世宗柴荣信任的臣子,由于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宋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周世宗,应当严惩。宋太祖说:“他喝醉了。世宗在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师进入开封皇宫时,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回答说是周世宗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都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怎么处理。赵普等回答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赵匡胤说:“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也没再问起过此事,潘美也一直没有向赵匡胤提起这婴儿。这婴儿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还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禁卫军都大惊失色,赵匡胤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不准禁卫去搜捕射箭者,以后果然也就没事了。

陈桥驿在陈桥和封丘(均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处)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丘,封丘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位后,反而晋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并斥责封丘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

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次,一个臣子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见了他。赵匡胤一看奏章,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甚为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怒用斧子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赵匡胤怒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赵匡胤一听,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54]

武学宗师

太祖长拳应源于赵匡胤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赵匡胤登基后成为一代帝王,昔日士卒犹觉此拳的珍贵,乃名之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自古太祖长拳以实战性著称于世,号称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寺也对太祖长拳另眼相看,公开承认太祖长拳为少林武功最大的别枝,由此可见太祖长拳在中国武术大家族中非凡的地位。中国流传至今的武术中,以太祖长拳命名的拳系流派,从山东,河北沧州,河南嵩山,云南,福建、台湾,由南到北不在暇而。就连《四川武术大全》中记载的赵门也是假托赵匡胤而得名,故称赵门。

赵匡胤对中国武术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以他命名,其首创的,伴随他打遍天下,开山立国的“太祖盘龙棍”。太祖盘龙棍亦称哨子棍,以其结构独特,简练实用难防,演练威猛霸气闻名。其练法至今仍然为各大门派密珍保留,鲜有得见真容。[55]

誓碑遗训

赵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说为铁块上)刻下留给子孙的遗言,宋朝历任皇帝在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不过,这份遗训至为机密,除了特定宫中人士之外,甚至连宰相都不知道。后来金朝打败宋朝,占领皇宫时,才发现这份文件的存在。遗训记载的内容有下列三点: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从柴家子孙与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官员并没有被杀,还可能会随着政局的演变由罢黜而回到中央这两点就可以证明。赵匡胤温厚的个性透过这个石碑遗训,表现在整个宋王朝的政治上。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拗相公怎么读」拗怎么读?》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www.coalsys.com/xz/242184.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