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下旬的一天,江西南昌一处普通的公产房小区,一楼上住户正在装修房屋。
而工人操作不慎,将电焊火花通过外开的窗户,掉落到楼下住户的家中,引起严重火灾。
楼下住着的是一位年至耄耋的独居老人,所幸,当时老人并不在屋内。
消防员迅速赶往老人家中救火,在大火被扑灭后,呈现在面前的一幕,深深震撼了在场所有人。
但见这个客厅不足十平米的小小公产房内,
除了一台平板电视是新的之外,再也找不出一样像样的家具。
一张四方饭桌、两张长方形木板凳、一张沙发、一张木茶几、几把藤椅,目光所及的所有家具,没有一样是新的,还全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式样风格,让人恍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除了老旧的家具,最让消防员们惊讶的,是屋内窗户的窗帘,竟是用最便宜的的确良蓝布拼扎起来的。
因为年代久远,上面还加了不少手工缝制的补丁。
因为这场大火,客厅内的老旧家具被烧得面目全非,乌黑狼藉一片。
幸运的是,挂在客厅内两张照片竟逃过一劫,被完整保存下来。
这两张照片,一张是一家三口的合影,一张是一位男子的遗照。
细看去,可以明显看出两张照片中的男子并不是同一人。
并且,第一张照片中的中年男子,眉目神情之间,与毛*有诸多神似之处。
这个中年男子,正是毛*的弟弟毛泽民,
而另一张照片中的男子,则是方志敏的弟弟方志纯。而在此处简陋公产房独居的老人,正是毛泽民的遗孀朱旦华。
1938年,先后从陕北公学和抗日*大学毕业的朱旦华,被党组织安排到遥远的新疆工作。
在新疆迪化女子中学,
朱旦华因工作出色,被学校推荐成为新疆省政务委员。
当时,被号称为“新疆王”的盛世才统治下的新疆,财政秩序极其混乱,*的日常开支竟然是靠大量印制钞票,才得以维持。
在盛世才统治的短短五年间,就发行了银票300亿两。
除此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税款,让新疆百姓苦不堪言。
正是在这困窘不堪的特殊经济困境中,1938年,盛世才不得不接受来自苏联的经济援助,同时接受中国*联合抗日的主张,并同意在迪化设立八路军办事处。
事有凑巧,一个叫周彬的*人准备经迪化前往苏联,因其时中苏边境发生传染病,他不得不留在新疆。
不久,
经党*同意和盛世才邀请,周彬留在新疆,
被任命为新疆财政厅代厅长,帮助盛世才全面整顿新疆混乱不堪的财政局面。1939年初春的一天,朱旦华参加了新疆省政务委员会工作会议。
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便是讨论省财政预拨款问题。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朱旦华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叫周彬的代厅长。
会议上,
周彬斩钉截铁地提出,新疆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起全新的预算决算制度。
随后,周彬在大会上宣读了《在全疆实行财政预算和决算制度及实施办法》。
这一全新的整改方案,针对的实际上就是“新疆王”盛世才等人的特权和新疆官吏的贪污腐败。
整改方案集中整治打击的,也正是新疆各层级*的假公济私、贪污腐败行为。
周彬将整改方案宣读完毕后,碍于盛世才等大小权贵就在会场,与会人员没有一个公开发言和提出意见建议。
偌大的会场,一时间竟鸦雀无声。
就在这时,一个20来岁的身材娇小的女子,忽然站了起来,掷地有声又充满激情地说道:
“我同意周厅长的意见。新疆省应该和其他省一样,有预算决算制度。当然建立很难,可我们新*有6大政策,一定会得到新疆各族百姓的支持,也会得到督办和各位的支持。若不建立预算决算制度,那和以前的新疆军阀又有什么区别?”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就连坐在*台上的周彬,也不禁将赞赏的目光投向这个年轻的女子。
这个年轻大胆的女子,正是朱旦华。
而当时坐在台上的周彬厅长,也不姓周,他真正的身份是毛*的弟弟毛泽民,化名“周彬”,以便于在新疆开展工作。
曾出任过中国国家第一任行长和国民经济部长,还全权负责过红军长征时经济财政工作的毛泽民,做起省级地方财政工作来驾轻就熟。
自这次会议之后,
盛世才迫于舆论,不得不同意按照周彬厅长的实施方案,
对新疆财政开展全面整顿。这次会议,于毛泽民而言,除了有工作上的重大推动外,他还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爱情与婚姻。
自这次会议后,毛泽民对年轻的朱旦华刮目相看赏识有加,由赏识又不禁生了恋慕之心。
不久之后,在身边好朋友的热心撮合下,
在一次新疆八路军办事处的茶话会上,毛泽民和朱旦华订婚了。
第二年,他们就在新疆喜结连理。
婚后不久,他们的儿子毛远新出生了。
随着儿子的降临,四十来岁中年得子的毛泽民,和朱旦华在新疆过上了一段无比甜蜜幸福的日子。
可是,美好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
1942年9月,失去了苏联经济援助的盛世才突然翻脸,开始在新疆大肆抓捕关押*员。
作为*头号人物的毛泽民被单独关押,朱旦华则和方志敏的弟弟方志纯、及其妻子方朗等人被集中关押。
当时,方朗正在月子中,在监狱的恶劣环境中,热心的朱旦华想法设法细心照顾正处于月子中的方朗的饮食起居。
不幸的是,历经数载监狱折磨的方朗,出狱后仍不幸于西柏坡病逝。
朱旦华夫妇双双被捕后,仅仅一年后的1943年9月27日,盛世才为了向蒋介石邀功求赏,残忍地将毛泽民、陈潭秋、林基路等三人杀害。
直到1945年2月,朱旦华才在牢房中获悉毛泽民等人遭到残忍杀害的噩耗。
那一年,他俩唯一的儿子毛远新,才刚刚4岁。
朱旦华强忍失去丈夫的巨大痛苦,在监狱中又艰难过了一年多。
最终在1946年6月10日,朱旦华和她的130个狱友,被新任新疆省*张治中无罪释放。
1946年7月11日,朱旦华和战友们一道回到延安。
在延安,毛*亲自接见了朱旦华。
望着才刚五六岁、活泼可爱的毛远新,毛*紧紧将侄儿抱在怀里,不觉泪水打湿了眼眶。
自此之后,朱旦华便留在延安,负责*妇委工作。
1949年春,全国妇联成立后,朱旦华又任干部科科长。
有一天,同样在延安工作的方志纯有点忐忑又兴奋地问朱旦华:
“解放了,我准备回江西老家工作,你呢?”
朱旦华也不禁欢喜起来,兴奋地告诉方志纯,她想回上海工作。
听罢朱旦华的回答,方志纯忽然一脸落寞起来,当下一句话没说,就默默走开了。
朱旦华见状,不禁暗暗纳罕起来。
然而旁观者清,尤其是*妇委的邓颖超、蔡畅、康克清、帅孟奇几位热心的大姐,早已看出方志纯喜欢朱旦华。
大姐们又深深理解,朱旦华这么多年,一个人带孩子的诸多不易,于是极力撮合这桩婚事。
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康克清、帅孟奇几位大姐极力撺掇朱旦华给方志纯打电话,
邀请他和大家伙一起过个节。人说患难见真情,在新疆一起被关押,朱旦华和方志纯等战友们,本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在延安这几年,二人先后历经丧夫丧妻之痛,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之路,让朱旦华对这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战友,亦渐生好感。
为了不辜负大姐一番热心撮合之意,朱旦华思忖一番后,到底略显冒昧地打了电话。
电话接通后,
方志纯听到朱旦华熟悉的声音,手握话筒,倒一时愣住了
。他没有想到,朱旦华会亲自打电话给他。
可是,一听到朱旦华说妇委的几位大姐要与他见面,方志纯又打起退堂鼓来。
他忽又感觉心里一下子没底了,又想去又怕去,满心的矛盾,最后就只得推诿起来:
“今晚不行,要开会。”
朱旦华一听这话,就知道方志纯是借故推托,不觉情动于中,也就柔中带刚直接回了一句:
“今晚不来,以后你就不要来了。”
听到朱旦华说出这话,
方志纯立刻慌了神,马上回道:“来来来,今晚一定来!”
男有情女有意,又都是男未再婚女未再嫁,又有一帮热心的大姐们极力撮合,接下来的事,便顺理成章了。
结婚那日,帅孟奇大姐是介绍人,邓颖超大姐是证婚人。
当祝福的酒杯高高举起,当众人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时,方志纯知道,属于他和朱旦华美好幸福的生活悄悄开始了。
婚后不久,方志纯被任命为江西省人民*副*,如愿以偿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朱旦华也带着孩子们和他一道回到江西,从此开启了相伴44年之久的婚姻生活。
自1949年7月,朱旦华和丈夫方志纯南下江西后,在江西,朱旦华历任江西省妇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党组副*。
1983年,她又任江西省*副*。
工作期间,朱旦华谨遵毛*教诲,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工作风格,坚持下乡开展调查研究。
她与广大妇女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她们亲热地打成一片,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朱大姐”。
与此同时,清正廉洁、为人正直的朱旦华和方志纯夫妻俩,还热心地为江西省新干县的新干盐矿建设、赣东大坝修建出钱出力。
1993年,
88岁的方志纯去世时,夫妻俩的存款加起来仅4万元。
夫妻俩把大部分积蓄,都无私支援给了江西的家乡建设。
2005年,江西*决定在青山湖畔修建一片别墅楼,供副省级以上的老干部们居住。
朱旦华也按指标分到一栋别墅楼,且只需花上10万元就可以将其买下。
当时,这栋别墅楼的市场价已超百万,并且还在继续升值中。
许多人劝朱旦华将这栋别墅买下,好作为遗产留给孩子们。
朱旦华听后摇了摇头,坚决拒绝了。
在这之后不久,江西*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
与其说这是一份来信,不如说,这更像是一份公开的遗嘱。
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年事已高,去世后把现在的房子交公。最近听说*要以低廉的价格为老干部们购置新房,我非常感谢*对我们的关心。但我不要这套房子,希望把这个房子的指标让给更需要它的人。
另外,请组织上帮忙监督,不允许任何亲属打着我的旗号,获取这个房子的指标。再有就是,我和丈夫还有一点存款,已经交给了儿女。我死后,让儿女们用这些存款办理后事,尽量不给组织麻烦。”
信的结尾处的署名,正是当时已经94岁的朱旦华老人。
五年后的
2010年5月29日,已近100岁高龄的朱旦华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朱旦华去世后,按照遗嘱内容,她和方志纯共同居住数十年的公产房交公,完成了老人最后一桩心愿。
当人们怀着无比崇敬之情走进朱旦华老人生前居住的陋室,看到高挂在墙上的毛泽民烈士和方志纯同志的遗像,还有那一帧方志敏在狱中所作的著名文章《清贫》时,所有人都会深深理解:
这位一生勤俭一生正直一生清廉的伟大老人,是如何用百年的岁月与一生的言行,诠释老一辈*员和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文|午梦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