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都点检」殿前都点检是几品官

本文目录

柴荣在外时“点检做天子”到底是什么回事?

据史书记载,一次柴荣在外征战回军途中,意外得到一个锦囊,里面有块木板,写着五个大字——“点检做天子”,这让柴荣惊惧莫名,他知道,在这个乱世的年代,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这背后极可能藏有一个很大的阴谋,当时这个点检是柴荣养父郭威的女婿,后周大将张永德,当时他担任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职位。

张永德也算忠心耿耿,应该不会出什么状况,但无论如何,一生谨慎小心的柴荣,还是做出了一个决定:免去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削去兵权。柴荣把心腹大将赵匡胤扶上殿前都点检的职位后,委以大权,然后他放心了。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

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陈桥兵变”,后周灭亡,宋朝建立。

扩展资料:

柴荣,即后周世宗,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显德六年六月,柴荣因病班师回到汴京,赵匡胤用“点检做天子”的计策,使驸马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被解除,而赵匡胤被升为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桥兵变

最后都点检——化龙除军职的故事是怎样的?

    慕容延钊,字化龙,出身将门,他的父亲慕容章官至襄州马步军都校,领开州刺史。慕容延钊在少年时代就以勇敢干练闻名,后汉时他为枢密使郭威的部下。郭威代汉建周后,他被补为西头供奉官,历尚食副使、铁骑都虞候,周世宗即位后,改任殿前散指挥使都校、领溪州刺史。

   当年,北汉趁周太祖郭威去世,周世宗柴荣初即位之机,联合契丹向后周大举进攻,周世宗率兵反击,双方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县)大战。慕容延钊在这场敌强我弱的战争中督左先锋,冲锋陷阵,奋力拼杀,为后周取得高平之捷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之被授为虎捷左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不久又迁升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史。

     后周进攻南唐时,慕容延钊先后担任龙捷左厢都校、沿江马军都部署、镇淮军部署。显德五年(958年),周世宗在迎銮江口,闻报南唐有数百艘船只停泊在余州,命令慕容延钊与右神武统军宋延渥前往攻击。慕容延钊率骑兵从陆路出发,宋延渥督舟师沿江继进,两军密切配合,大败南唐水师。由于慕容延钊在这次取淮南十四州的战争中战功卓著,淮南平定后被提升为殿前副都指挥使、领淮南节度使,周恭帝即位后,改镇宁军节度使。

     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回军开封,建宋之时,慕容延钊领兵在外,《续资治通鉴长编》上说慕容延钊听到赵匡胤“受禅”的消息之后,表现不是大喜,而是“听命”。这就道出一点信息,那就是慕容延钊本人并没有参与谋划此事,不然功成之后,应该是大喜,而不该“以镇定闻”;如果是听赵匡胤之命出征,再说“听命”还有什么意思?所以,陈桥兵变,慕容延钊虽然是带前军出发,却并没有意图直接参与兵变,当是无疑。

    至于兵变之后为什么没有反击,大致有几种可能:一是其家眷在京城,为赵匡胤所控制,像冯继业一样;二是所带均是骑兵,野战没有问题,攻城绝对不利;三是因为要速去救援镇定,所带粮草物资应该是从简,不能长期坚持;四是慕容延钊所带的将领中有赵匡胤的嫡系,慕容延钊受牵制;五是慕容延钊本人不结党羽,所以本身实力不济。  李筠起兵反宋时,宋太祖初命慕容延钊与王全斌率兵由东路与石守信、高怀德会讨,后又任命他为行营都部署,知潞州行府事。

      叛乱平定后,慕容延钊官加侍中,诏还澶州(今河南濮阳)。事实上,这里有插曲,那就是在慕容延钊领兵出征之时,赵匡胤派自己的亲信昝居润去了慕容延钊的地盘——镇宁军节度所在的澶州。昝居润去的目的不清楚,但是,从赵匡胤派昝居润去镇州代郭崇的事情看,怕去澶州也是为解除慕容延钊的权力,安插自己的势力。到平定了李筠之后,昝居润在澶州也做足了工作,就下诏让慕容延钊回澶州。

     这跟让刘熙古去青州,然后又调李重进去青州简直如出一辙。  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为了集中兵权,撤销了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统帅职位,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慕容延钊被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这时,慕容延钊应该是明白皇帝对自己有戒心了,于是来到京城,请求解除军职——这也是宋初功臣里第一个主动要求解除军职的。赵匡胤根本就没有推辞,直接就答应了。

赵匡胤原来是殿前都点检,是什么事件让他当上皇帝的。他手下又有哪些较为著名的将领。

陈桥兵变。

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继位,时仅7岁。赵匡胤和弟赵匡义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和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有人来汴京报告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甲辰日,行至陈桥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40里处)驻宿。第二天黎明,陈桥驿四周突然呼声大起。赵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见众将一个个手执武器,列队站在庭前,以赵匡义和赵普为首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请点检做天子。”众将又不等赵匡胤回答,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齐下拜,高呼“万岁”。这一件事,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

北宋时期的“三衙”指的是什么?

三衙指的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

开国皇帝赵匡胤,曾任后周禁军将领“殿前都点检”,又是通过兵变坐上皇帝宝座的,深知警卫部队的重要,所以,他格外重视禁军的组建,营建禁卫精兵的同时,又收编地方军,扩充中央禁军,构筑出了史上最庞大的国家警卫部队。

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

扩展资料:

宋太祖开宝年间,全国军人37.8万人,其中禁军便有19.4万人。后来每位皇帝都重视禁军的建设,宋太宗至道年间全国军人66.6万,其中禁军35.8万。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全国禁军达到了82.6万。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禁军不只保卫皇帝,还保卫国家疆土,为国出征,所以有的驻屯地方,但大部分护卫京城,驻扎于汴京城外。禁军很讲究训练,《水浒传》中的林冲便是汴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其枪棒功夫尤其出色。

宋代禁军不少都是摆设,仪式化明显。因为禁军实在太多,到国力下降时,连军饷都没有。宋神宗赵顼便曾为此感叹道:“穷吾国者,冗兵也。”后来,朝廷每年都进行一次禁军整并。到南宋时,禁军的规模便缩减很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衙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揭古代如何保卫领导人:宋太祖创"三衙禁军"体系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顾廷烨的官职是什么水平?

昨天老婆看电视的时候忽然问我,既然知否的历史背景大抵是北宋,那么顾廷烨的官职大概是个什么水平?结果我一时语塞,竟然没法立刻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北宋武将的官职讲起来,其实还蛮复杂的。

我给你大概讲一讲宋朝禁军的军制,你就知道他这个官职是什么水平了。

宋代禁军是从周朝那继承过来的,周朝禁军两大系统,一个是侍卫亲军司,一个是殿前司,这其中侍卫亲军司属于五代的老禁军体系,殿前司是从皇帝的近卫武装逐渐扩大成长起来的新武装力量,在高平之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所以周世宗一朝二司并立。侍卫亲军司的老大叫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它的下面还有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再往下细分还有马军都指挥使和步军都指挥使;而殿前司的老大是殿前都点检,下面是副都点检,再下面是殿前都指挥使,大家熟悉的宋太祖赵匡胤,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时候就是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上位之后琢磨了一下,觉得再有人像我这么干可遭不住,于是他又改革了一下——这段就是大家熟悉的杯酒释兵权,总体思想就是把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高级职位都空出来,以后殿前司最高首长就到都指挥使这儿了,再上面的都点检和副都点检我不任命了,你都指挥使就乖乖的干以前都点检的活计好了。后来侍卫亲军司又一分为二(注1),分成了一个马军、一个步军,最高指挥官分别是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

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就是宋代禁军的“三衙”。

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名义上是1/3禁军的二把手。

不过这事还没完。

宋辽战争结束后,三衙基本上都处于长期阙员的状态,都指挥使的位置一般都要空出来,最高指挥官由都虞侯充当,有时候甚至由皇帝信任的将领直接兼领三衙。反正没有大规模战事的话,禁军放个指挥使在那还是挺稀罕的事儿

所以考虑到后来刘贵妃又给自己哥哥要了个殿前司都指挥使得职位,那么很可能顾二上位的时候他头上是没有都指挥使的,那么他就是以副都指挥使的身份统率殿前司,这也不能算是剧组的杜撰,因为确实有人这么干过:神宗元丰四年,刘永年就是以步军副都指挥使的身份兼主管马军司,一直干到死都没扶正。

武康军节度、洋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持节洋州诸军事、洋州刺史这几个说的是一个事儿,那就是武康军节度使。这个习惯是从唐朝那会继承过来的,在政和二年以前,这是结衔的标准提法。至于题主你说的那个“督”字,唐代之后一般就没有了,比如祭侄文稿里:

所以顾二现在是殿前司的副都指挥使,而且他还做了节度使,那么一般给了节度使又让你做副都指挥使的话,就不太可能再放个指挥使在你头上了,所以顾二当时应该是殿前司的一把手。

至于什么爵位,宋代爵位不继承,知否魔改之后另论,咱们就不要说它了;另外没有散官阶,这确实也是个小问题。

我查了一下,跟顾二这个身份最接近的,应该是姚麟,也就是姚古的叔叔

最后多唠叨两句,宋代三衙管军,文贵武贱,顾廷烨只有“管军”的权力,理论上军机大事是由枢密院来决定的,枢密院是三衙的直接上级机构。而只有到了枢密使这个级别,你才可以说自己进了军委,能参与中央决策,不然就只能统兵。所以假如套到今天的制度上,顾廷烨类比成“上将军衔、东部战区司令员”还差不多,军委他肯定是进不了的。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殿前都点检」殿前都点检是几品官》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www.coalsys.com/xz/241392.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