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毛遂自荐之后的第二年为什么直接挥剑自杀,是他人之过还是妄自菲薄?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老幼皆知的。而他也是因为这件事情所闻名于诸国,但可惜的是在他自荐成功的第二年就挥剑自杀了
毛遂是赵国人,他是个胸中有大志,头脑清醒,思维缜密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强项是思维和口才,他清楚要成功需要沉淀和忍耐,他同样想有所作为出人头地,所以他隐忍三载,谋定而后动。他之所以能够自荐成功,来自于他三年的默默无闻与世无争。
公元前256年,燕国虎视眈眈,想要趁着赵国不备的情况下,派遣自己国家最能打的将领栗腹,伺机攻打赵国的领土。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赵王应该派谁出去应战呢?赵王左思右想,最终还是想到了当年那个自荐的毛遂,他特别想提拔毛遂为帅,一统军队攻打赵国。毛遂知道这个消息后,惊慌失措,迅速跑到大王跟前,想跟大王说清楚实情。
对于一个靠嘴巴吃饭的人,有一天让他扛枪,那真的是自取其辱啊。毛遂虽然接下了赵王的重任,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如此强大的劲敌和他这个一无经验的军师相比,简直天壤之别,那场战役他败得一塌糊涂。谁曾想到一路被赵王捧起来的人才榜样,到今天落得如此狼狈下场,老是觉得自己把国家和父辈们的脸都丢尽了。除了选择自杀,以解其辱,他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他找了一个深山老林,挥剑自刎了。
请列举尽量多著名边塞诗人及相关信息
高适和岑参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两个边塞诗人。
高适(公元704-765)的郡望是渤海蓨县,其地唐属德州,今属河北景县。他的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高侃,父亲高崇文官终韶州长史,韶州即今广东曲江。高适早年便随父亲旅居岭南。高崇文后来死在任上,高适就又回到中原,客居梁宋之间。高适在诗中多称自己住在“宋中”、“淇上”、“濮上”。宋中是当时的宋州睢阳郡,其地为今河南商丘。淇上是当时的卫州,今河北卫县;濮上是当时的濮州,今河南信阳,两个地方当时都在黄河以北。位于淇、濮与宋中之间的就是梁,当时为汴州,即今河南开封。高适自己在淇上有一所别业,但收入很有限。父亲死后,高适贫苦无依,靠着向亲朋好友索求借贷维持生计,这就难怪他的行迹会遍及梁、宋、卫这样一片广大的地区了。�
高适的性格,拓落不拘小节,务功名,尚节义,喜言王霸大略,衮衮不厌,属于心胸豁达、擅长纵横论辩的一类。他不愿意耕作,不屑于料理他那份田产,也就是“不治生事”。历史上像他那样不治生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演 。刘邦和他的二哥“刘仲”比,刘演和刘秀比,都是出名的能“不治生事”。当然,高适所生逢的年代天下太平,李唐的运脉正隆,他不可能有什么非分之想。然而自宰辅以下还是可以做的,这个志向也已经不小。偏偏他又耻预常料,不愿参加普通的进士考试。耻预常料,那就是想要考取特科,即皇帝亲自主持的制科。这却要等待机会,因为它不是年年都有。谁知时光飞逝,一等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光阴,即使是从九品的小官做起,熬年头也该熬到郡太守一级了。可是,高适等到两鬓染霜,依旧是两眼空空。万般无奈之下,他就只有效仿他的同乡、汴州雍丘高阳乡的郦食其,做不成儒者,便做酒徒。�
《新唐书》说高适“少落魄”,应邵解释“落魄”之义,是“志行衰恶之貌也”。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说高适“隐迹博徒”。那么高适当时的志行之状,就可想而知了。酒之意在于狂,博之意在于赌,高适就在以他的全部生活作赌注,宁愿成为酒徒,宁愿生活一贫如洗,也要赌。凡赌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一朝成名,要么一落千丈。这期间高适的诗中常露出两种口风:一是胸怀大略,显出随时可以身干青云、青紫俯拾的气象;一是甘愿做一个草莽野人,隐迹田园而不求闻达。这就是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之意了。放出这样两种口风有个好处:一是有了功名,足以显示出自己胜人一筹,我本不愿为官,但朝廷圣明,贤才必用,天命下达,我怎忍违之?即使终生不被任用,那也是我性情所好,不是我一心想做官而遭别人嫌弃,不能因此怀疑我的品行才智。�
唐风豁达开放,士人求取功名都直言不讳,上书阙下,往往自报家门。李白有《上韩荆州书》,杜甫有《三大礼赋》,高适有《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陈希烈)》与《留上李右相(李林甫)》二诗。李白文中说:“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杜甫说:“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他们言语之大,情意之急切,已到了直接伸手要官做的地步。这在后世是不多见的,但在唐代却很一般。从这点来看高适当时的工于心计,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心计归心计,嘴上说归隐,外人看不出,而在高适自己心中却不能不焦急。而且,随着岁月蹉跎,他是越来越急,简直称得上是心急如焚了。古往今来赌输了,徒具英雄气概而老死于妻儿之侧的人,不计其数,高适很有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然而,高适赢了。他这一出人博徒,果然才名便远。贾谊说:“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后世的英雄豪杰,又何尝不是如此?高渐离、朱亥隐于市屠,侯生、张耳抱关守门,后来都名扬天下,令有志之士击节扼腕。天宝八载,宋州刺史张九皋荐举高适应制举有道科,高适终于诗名半天下,黄绶翻在身,一举跃登龙门。不过到天宝那个时候,制科已经很平常了,实际上仍是常科。高适也只当上一名县尉,一县之中,居于县令、县丞、主簿三人之下,所以三年后他就辞官了。直到天宝十二载,高适才盼到了他一生进退的第二次契机,就是由田梁丘推荐,到边塞武威(今甘肃武威),在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任掌书记。美中不足的是,这时高适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整整五十岁了。为这人生的一大博,高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历史上年过五十才出头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赵人荀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后独霸稷下,三任祭酒,最为老师;一个是西汉的主父偃,一岁四迁,别人担心他太盛,他就说了那句名言:“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大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到武威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正应了高适自己的一句话:“时平位下,世乱节高。”天下昏乱,忠臣乃见,高适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以功名自许,一年之中,连迁左拾遗、监察御史、侍御史、谏议大夫、御史大夫数职,转眼之间,就做到了淮南节度使。有唐以来,诗人显达至节度使者,唯高适一人而已。�
历代诗人之中,数唐朝诗人的成就最大,但他们的身世地位也最为卑下。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常建,做官都是做到县尉即止。论其诗则光焰万丈,论其官则不过八品九品,在当时是极其微不足道的。无怪乎唐代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要感叹“才高无贵仕”了。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当时承平日久,员位已满,官吏滞壅;再一个就是士人自己这方面有了缺陷。唐前期的士人,虽然也参加科举考试,但仅把它看做是一种形式,一种智力标志。考的虽是诗赋,选出来的却都是深明吏治的人物,这些人出将入相,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到后来就不同了,世风浮华不实,口上说有青云之志,实际上缺乏才干,眼高手低。即以李白、杜甫二人而论,其诗歌上的成就固然举世瞩目,但论其政治才能,像李白的终日沉饮傲放,引足令大臣脱靴,实乖大体,自然要遭斥退;杜甫性情褊躁傲诞,清狂龌龊无器度,自以为纯儒,而妻子不保,儿女至饿死,正应了司马迁那句话:“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即从此一方面批评高适说:“意在退处者,虽饥寒而不辞;意在进为者,虽沓贪而不顾,皆一曲之士也。高适尝云:‘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可仕则仕,可止则止,何常之有哉?适有《赠别李少府》云:‘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赠韦参军》云:‘布衣不得干明主,东过梁宋无寸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其生理可谓窄矣。及宋州刺史张九皋奇其人,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曰:‘此时也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牛犁钓竿不复见,县人邑吏来相邀。则是不堪渔樵之艰窘,而喜末官之微禄也。一不得志,则舍之而去,何邪?《封丘诗》云:‘我本渔樵孟潴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其末句云:‘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则不堪作吏之卑辱,而复思孟潴之渔樵也。韩退之云:‘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其此之谓乎!”那意思就是说,既然要退隐就不要再有怀怨,既然要求功名就不能耐不住烦嚣,为什么没能做官便牢骚满腹?既已做了县尉,为什么开始那么高兴,后来又轻易舍弃?引韩愈的诗说,像高适这种人,隐居要挨饿,因为不愿躬耕务农;做官又拿不起来,因为缺乏才干,结果就是怎么都不行,怎么都要有怨言。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样一联系起来,葛立方的批评实在是非常苛刻。�
不过,葛立方这样批评高适,也不太属实。高适其实是一个十分切于实际,不务虚名,精明能干,不肯妄自菲薄的人。他借助安史之乱的契机,“义而知变”,扶摇直上,就说明了这一点。叔孙通说鲁诸生是“鄙儒,不知时变”。“变”这一个字,不是轻易能做到的。所以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又评价说:“高适,诗人之达者也,其人故不同。甫善房琯 ,适议独与琯左。白误受永王璘辟,适独察璘反萌,豫为备。二子穷而适达,又何疑也。”为什么高适做到了节度使,而李白、杜甫未能?这个评价是有道理的。�
岑参(公元715-769)的郡望是南阳棘阳县,自南朝梁时迁居荆州江陵,即今湖北江陵。岑参的曾祖岑文本是唐太宗时的名相,伯祖岑长倩为武则天时宰相,从伯父岑羲为唐中宗、睿宗时宰相。后因岑长倩、岑羲得罪被杀,家道中衰。岑参的父亲岑植,官终仙、晋二州刺史。岑参自己在京畿雩县(今陕西户县)终南山下的高冠谷,有一所别业,但境况不佳。� 岑参虽也有功名之心,曾献书长安,但他的性情,却是近于道家清逸的一类。他曾一度在嵩山和终南山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山水诗写得极好。后来高中进士,不久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真正是投笔从戎。
岑参一生中五次入戎幕,两次出塞,仅此而言,唐以来的诗人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这对于清逸俊秀的岑参来说,实在是难为他了。�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高岑二人,高适享年六十二岁,岑参享年五十五岁。高适长岑参十一岁,而比他早四年辞世,二人基本上是同时之人。�
高适游历河朔的蓟门、卢龙,是在开元十九年他二十八岁的时候。岑参游历河朔的冀州、定州,则稍迟至开元二十七年,当时他二十五岁。开元二十七年岑参游河朔归来作为开始。稍后至开元二十九年,高适则有好友李颀的辞官及走访。天宝三载,岑参进士及第任右内率府参军,同年,高适有与李白、杜甫的梁宋之游。天宝八载,岑参赴安西边塞,同年高适应制举中第任封丘县尉。岑参于天宝十载返回长安,次年,高适辞官。到天宝十一载秋,二人一同参加了长安慈恩寺的诗会。之后,天宝十二、十三载,高岑分别奔赴河西的威武和关外的北庭。唐肃宗至德元年、二年,长安收复,玄宗退位,高适升至淮南节度使,岑参也从北庭回到长安任右补阙。大乱之后,两人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开始,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创作已告一段落。
高适与岑参相互认识,但是来往不多。天宝十一年秋,八位诗人汇聚长安,同赋慈恩寺浮图诗,岑参所赋的一首就是《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他们二人还有一些共同的朋友,如王昌龄、杜甫等人。王昌龄与高适的交往,有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流传;与岑参的交往,有王作《留别岑参兄弟》、岑作《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并存。杜甫与高适早年在汶上既已相识,其后于梁宋再次相聚,晚年又相逢于蜀中;与岑参也早在天宝八载岑参出塞前已相识,有《九日寄岑参》诗为证。杜甫晚年还有《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一诗,同时写给高岑二人。高适受前辈诗人李颀的影响比较大,岑参受王昌龄的影响也比较大,李颀与王昌龄二人复有来往。
由高适、岑参二人的交往,可以引出当时的许多著名诗人,透视出一个诗人群落。其中,李颀、王昌龄、王之涣、崔颢在开元年间就已成名,都写边塞诗,是盛唐边塞诗人的前辈。常建、薛据、孟云卿均有为人骨鲠、词气伤怨的特点。储光羲、綦毋潜属于恬淡清远的一派。李白的风格迥异于众人,杜甫则在众人中成名最晚,作品大都写于安史之乱以后。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流落不偶”。李颀“惜其伟材,只到黄绶”。王昌龄“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常建“沦于一尉”,“仕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薛据“尝自伤不得早达”,“晚岁置别业终南山下”。孟云卿“天宝间不第,气颇难平”,“栖栖南北,若无所遇,何生之不辰”。李白、杜甫虽有忠孝之心,济世之志,但他们的人生际遇,简直可以用终生未得归宿来概括。所以《唐才子传》评其二人:“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惜乎奇才并屈,徒列空言”。现在读李白至德二年在浔阳狱中写给高适的《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诗,其中说“高公镇淮海”、“临歧竟何云”,分明有向高适求助之意。杜甫居蜀落魄,也曾依靠高适,所作《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诗中,有“何时救急难”之句。此等情形,与三人早年同游梁宋,裘马轻狂,慷慨赋诗,简直难以并提。李杜晚年之困顿,于此可窥见一斑。
在唐代中前期,有一批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人,其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蔚为大观,被后人称之为“边塞诗派”,这些诗人被后人称为“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中的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王维、高适、岑参等,以高适和岑参最具代表性,合称“高岑”。
岑参(约715-769),从天宝八年(749)起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八年边塞生活。
高适(约702-765),曾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任掌书记,接触到大漠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为其边塞诗作奠定了生活基础。
背景资料:边塞诗人的部分诗作。
燕歌行·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妄自菲薄是什么意思
妄自菲薄的意思是:形容看轻自己,形容自责、自卑心理 ,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品德、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
读音:[wàng zì fěi bó]
出处:
1.清·刘鄂《老残游记》:“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
2.茅盾《子夜》三:单靠这几个人办不出什么大事。但对于自己,荪甫从来不肯“妄自菲薄”。
3.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近义词:自惭形秽、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反义词:目中无人
扩展资料
1、我们要正确评价自己,不能妄自菲薄。
2、学习上妄自菲薄易让人丧失信心。
3、天生我才必有用,眼前纵有挫折,我也不会妄自菲薄。
4、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5、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也不应该妄自尊大。
6、当我们面对挑战时,既不宜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7、天地生才有限,你我都不要有妄自菲薄的思想。
8、改掉你的妄自菲薄你就成功了一半了,相信自己吧。
9、我宣誓,从今往后,让我珍视自己不再妄自菲薄。
10、妄自菲薄的人往往自暴自弃,难有成就。
11、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优点,不宜妄自菲薄。
12、自暴自弃的近义词有妄自菲薄、自惭形秽。
13、我国传统文化较之于外国文化自有特色,不应妄自菲薄。
14、一个人不应该妄自尊大,也不应该妄自菲薄。
15、你不能妄自菲薄,让他人得到属于你应得的事件和机遇。
妄自菲薄的意思和造句 妄自菲薄的反义词
妄自菲薄:wng z fěi b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成语解释:过分地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
近义词:自惭形秽、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反义词:目中无人、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自命不凡 自鸣得意,夜郎自大
妄自菲薄造句
你不能妄自菲薄,让他人得到属于你应得的事件和机遇。
这些喜憨儿并不妄自菲薄,反而凭着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番事业。
你的妄自菲薄就是葬送你演艺路的坟墓。
在历史文化问题上妄自菲薄或者固步自封,都是错误的。
不要把灯藏在斗底下(切莫妄自菲薄)。
因此,任何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不明智的
宣誓,从今往后,让我珍视自己不再妄自菲薄。
但我们不因渺小而妄自菲薄,不因无知而自矮三分。
所以,请你们不要再妄自菲薄,活出自信,活出阳光!
改掉你的妄自菲薄你就成功了一半了,相信自己吧。
上赛季当我们失去了大个子以后,我们并没有垂头丧气,也没有妄自菲薄。
我从不妄自菲薄,我是我自己的好朋友。
只要你努力了,就算到时候一无所获那你也不要妄自菲薄。
就在欧洲妄自菲薄数周以前,欧元区刚刚出现了新一轮的危机管理欠妥问题。
中国人的妄自菲薄和西方人的自吹自擂是如此和谐。
妄自菲薄造句
1、天生我才必有用,眼前纵有挫折,我也不会妄自菲薄。
2、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宜妄自菲薄!
3、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了妄自菲薄换句话说,你的自我可以有效地反映出来你可以直面缺点和弱点。
4、他妄自菲薄地说:“像我这种五短身材,有谁会看上呢?”
5、你不能妄自菲薄,让他人得到属于你应得的事件和机遇。
6、这些喜憨儿并不妄自菲薄,反而凭着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番事业。
7、上赛季当我们失去了大个子以后,我们并没有垂头丧气,也没有妄自菲薄。
8、我从不妄自菲薄,我是我自己的好朋友。
9、只要你努力了,就算到时候一无所获那你也不要妄自菲薄。
10、尽可能掌握你所拥有的吧一切都将即时到临何必妄自菲薄别让生命就这样过去像七月里的冬天。
11、我国传统文化较之于外国文化自有特色,不应妄自菲薄。
12、我知道我的缺点就是我太妄自菲薄了,所以我一定要改掉这些毛病。
13、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优点,不宜妄自菲薄。
14、我们中国人不能妄自菲薄,相信自己也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15、你的妄自菲薄就是葬送你演艺路的坟墓。
16、妄自菲薄的人往往自暴自弃,难有成就。
17、未战而降,未免太妄自菲薄了吧!
18、我们必须正确地认清自己,妄自菲薄固可不必,妄自尊大亦属不宜。
19、然而,究其原委,并非一味追求联邦式同盟的妄自菲薄或者意气用事。
20、我宣誓,从今往后,让我珍视自己不再妄自菲薄。
21、我讨厌听你妄自菲薄。
22、你有自己的优点,宜自重自爱,不可妄自菲薄。
23、改掉你的妄自菲薄你就成功了一半了,相信自己吧。
妄自菲薄的意思和近义词反义词造句
【中文】:妄自菲薄
【读音】:wng z fěi b
【正音】:自;不能读成zh。
【辨形】:菲;不能写成非。
【妄自菲薄的意思】:妄:胡乱,不合理;菲薄:小看,轻视。毫无根据地过分看轻自己。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近义词】:自暴自弃、自轻自贱、自惭形秽
【反义词】:妄自尊大、夜郎自大、自命不凡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妄自菲薄造句】
1、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2、切记:人,不可妄自菲薄;亦,不能狂妄自大。
3、人不可好高骛远,亦不可妄自菲薄。
4、不妄自菲薄,不刚愎自用,可以羡慕他人,但一定要做自己。
5、世人视我为尘埃,我又何必妄自菲薄?
6、不要轻易妄自菲薄,总有人会羡慕你的。
7、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别自视过高,也别妄自菲薄。
8、不要妄自菲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好的。
9、审视自己的缺点,既能避免妄自菲薄,又能有的放矢提升自我。
10、世上本没有天赋异禀的人才,只有妄自菲薄的蠢货。
11、对不了解的事物,就不要妄自菲薄,否则只会作茧自缚而已!
12、在工作中,不能骄傲自满,也应该拒绝一切形式的妄自菲薄。小V《快乐小V的水晶骰子》
13、忌好高骛远,戒妄自菲薄。以一颗真挚本心,应对世事浮沉。
14、一个人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只有两种情况:自命不凡,或妄自菲薄。
15、永远不要低估自己,妄自菲薄,世界把你当尘埃,可你是你自己的主角啊!
16、读书的目的不是让你变得趾高气扬,而是让你更平等地对待这个世界。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17、人,不能太狂妄自大,你再牛,都有比你牛的人,当然,也不能太妄自菲薄,再衰,也有比你衰的人。
18、你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你,不要妄自菲薄,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19、我从不会自以为是,但也不会妄自菲薄。我不过是拎得清自己的位置、看得透自己的想法而已。
20、人生的奇妙之处在于既不夜郎自大,但也不要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21、你无需患得患失,也不必妄自菲薄,因为你干的每件事情都拼了命,不要脸,尽了兴,好不好就不重要了。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
22、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也永远不要妄自菲薄,他人对你的看法和说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定位自己。琼华《别让无效努力害了你》
23、有尊严的人,不奴颜媚骨,有尊严的人,不摇尾乞怜,有尊严的人,不妄自菲薄!
24、凡事不以恶意揣度别人,不以私利给他人添堵,不妄自菲薄,也不诋毁他人,这是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25、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不要嫉妒,不要妄自菲薄。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思索并保持微笑。
26、有时候想的太多会妄自菲薄,犹豫不决;想的太少又会鲁莽冲动,猝不及防,故再思则已,无需三思而行。
古代的励志诗词说说: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2.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3.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4.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9.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1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1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杂说送张琥》
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1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17.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9.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妄自菲薄指的是怎么样的人?具体有哪些表现?
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典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近义词:自惭形秽、自轻自贱。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历史上妄自菲薄的人」人为什么会妄自菲薄》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www.coalsys.com/xz/241136.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