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时间

本文目录

佛教艺术雕塑史上的犍陀罗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丝绸之路是古老的东西方贸易之路,是横贯亚、非、欧三洲的一条重要的陆路通道。几百年来,丝绸之路对沿线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东亚、东南亚与东非、西亚和南欧贯通起来。在这条古道上留下足迹最多的是商人和驼队,但最早和最坚毅的是西行学法和东游弘法的佛教徒。西行学法的最著名的就是高僧法显、高僧玄奘等人,而东游弘法的强大推手却是一位国王,他就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这些西行东游的佛教徒的弘法求法来回往返过程中,也让世界各地的雕塑工艺汇聚、融合在古印度的佛教中心——犍陀罗。从而形成了一种举世闻名的佛教雕塑工艺风格——犍陀罗风格!

辩才天女浮雕 犍陀罗风格

其实,犍陀罗艺术风格并不是一古印度原生的艺术风格。它是在古印度原有的佛像、佛塔的雕塑技艺的基础之上,受到了来自中国、波斯、罗马和希腊等不同文明的雕塑技艺影响之后融合而成的。而它之所以被命名为“犍陀罗风格”,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重大的关系。位于南亚的犍陀罗地区是当时的佛教圣地、佛教中心。正是因为它是佛教的圣地、中心,所以这个地方在阿育王推动对佛塔的崇拜之后,便对佛像、佛塔之类的宗教物品有着极大的需求,在需求的拉动下犍陀罗地区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佛像和佛塔的最重要的生产地和主销地(佛像、佛塔大多由石头雕刻而成,犍陀罗地区的石材适于雕琢,又处于佛教中心,对佛塔和佛像有大量的需求。因此犍陀罗地区也就成了佛塔、佛像的主产地和主销地)。

悉达多诞生浮雕 卡拉奇国家博物馆

佛塔崇拜与佛陀时代之前的古印度习俗有关,在佛陀时代之前的古印度就有在亡者遗骸之上建塔或修墓的习俗。关于这一习俗,在佛陀涅槃后的文献中这样记载,据载:人们在佛陀舍利之上建造佛塔用于崇拜,共建八座,而这八个佛塔分布在八个主要部落。于此相似,关于佛塔崇拜的记载也可以在数千年后西行求法朝圣的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的西行游记中看到,在他们的游记中记述了:在舍卫城附近的一座小邑中存有佛舍利,其上矗立着与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等过去七佛有关的古佛塔。而这两段记载则有力的说明了,为亡者建造纪念塔已然是古印度一项古老的习俗。但是,早期佛教文献并没有关于阿育王之前民众或者僧侣们对佛塔进行大规模崇拜活动的记载。

所以说自佛陀涅槃后,建造在佛陀舍利之上的八座佛塔虽然一直是僧侣们崇拜的对象,但崇拜佛塔这一风俗在阿育王弘法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小范围的、自发性的活动。直到阿育王时代它才成为佛教徒们明显的大规模进行崇拜活动的对象。因为如果早期的僧侣确实有大量崇拜佛塔等纪念物的活动的话,那么文献肯定会对此有所记载。但就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佛塔在阿育王之前就被公认为佛教信仰的标志。

而关于阿育王推动佛塔崇拜的举措主要归功于他打开了上述的八座佛陀舍利塔中的七座,并将这七座佛陀舍利细分给了王国中所有的主要城市,并在每个主要城市的舍利上都建造了宏伟的佛塔之后,佛塔才成为真正的佛教信仰标志。因此阿育王才是推动佛塔崇拜的第一人,才是犍陀罗风格的催化剂!

贵霜时代犍陀罗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指的是哪段历史时期?

公元78年至公元241年是贵霜时代犍陀罗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贵霜人的传统宗教虽然信奉拜火教(亦即琐罗亚斯德教),但它对印度佛教的广泛推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犍陀罗佛教艺术特征?

犍陀罗佛教艺术特征

乃印度佛教艺术之一派。又称犍陀罗艺术、希腊佛教艺术。以印度西北部犍驮罗(巴Gandha^ra ,约今西巴基斯坦白夏瓦)地方为中心而发展,即亚历山大侵入印度后至贵霜王朝灭亡,盛行于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会合区域之佛教艺术。其艺术之表现,主要为宫殿寺庙之建筑、佛菩萨像之雕刻、绘画,其内容大多以佛教题材为主,而采用希腊系统之表现方法,历史性价值极大,影响广及印度、中亚、我国、日本等处。盖以印度传统艺术,吸收希腊、波斯、大夏、罗马之风格,镕为一炉而自成一派。 佛像造立之起源及年代不得其详,部分学者推测为纪元前后始行于犍驮罗地方,然依史实难以确认。依道行般若经卷九、卷十载,可知西元二世纪中叶以前,犍驮罗地方已盛行造立佛像;又从法显、惠生、玄奘等之着作中,对于那揭罗曷国之佛影及布路沙布逻城之雀离浮图等之遗迹皆有描述。 建筑方面,以佛教之伽蓝、塔为主,式样以印度传统建筑为基准,佛塔沿袭中印度古覆钵形式,然由其柱头可见所受罗马、希腊之影响。佛塔塔身极高大,伽蓝则大致呈方形之高墙,内有中庭,四周有房室并立,建材均以石块拼成,而不使用砖。至于雕刻方面,其题材颇多,有佛、菩萨,或取自佛传、本生谭,数量极多,乃犍驮罗艺术之中枢,多以浮雕表现,少有圆雕之作品,背面削平,身体比例不够匀称。其式样模仿希腊人之骨相,一反中印之螺发,而呈现波状发纹,面貌亦不同于印度人,高额、尖鼻、薄唇、人中短、衣褶厚重。继承此风之雕刻为现今北印度及土耳其斯坦(俄属中亚)。 犍驮罗艺术越过北方葱岭进入现今新疆地方,传至中原,影响北魏佛教艺术,又经由朝鲜传入日本,显著影响飞鸟时代之建筑、雕刻。另一派则传及缅甸、暹罗、交趾等地。第五世纪中叶,印度受咽哒族之侵略,犍驮罗艺术亦因之衰颓。

犍陀罗艺术影响极为深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犍陀罗艺术影响极为深远,主要向其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传播扩展。犍陀罗地区西北边缘的阿富汗中部巴米扬石窟有两尊世界闻名的龛状窟大佛像。东边的大佛像高53米(约作于3世纪或4世纪末5世纪初),西边的大佛像高35米(约作于5世纪后半叶),属于后期犍陀罗艺术的巨作,其造型风格处于中贵霜王朝犍陀罗佛像向笈多时代的马土腊式佛像过渡的阶段。犍陀罗艺术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新疆和内地,又东渐到朝鲜和日本,成为远东佛像雕刻的最初模型。在东南方向上犍陀罗艺术同北印度的马土腊雕刻同时发展,互相影响,共同成为笈多时代印度古典主义雕塑的前驱。

印度的犍陀罗艺术是什么内容?

印度的犍陀罗艺术是以希腊艺术风格表现佛教内容的一种雕刻艺术,代表了古代印度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印度艺术与西方艺术融合的结晶。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时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www.coalsys.com/xz/241031.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