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公司这个称呼是怎么由来的呢?
公司 gōng sī
来自西洋的译词。企业的组织形式。为经营工商业企业(如合伙经营或股份公司)联合的团体
公司者,数十商辏资营运,出则通力合作,归则计本均分,其局大而联。——《海国图志》
公 gōng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 公,平分也。——《说文》 / 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韩非子·五蠹》 / 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春秋·元命苞》 / 兼覆无私谓之公。——《贾子·道术》 /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公气(正大,公正);公素(公正质朴);公洁(公正廉洁);公慎(公正谨慎);公诚(公正诚实)
共,共同 /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清·黄宗羲《原君》 /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公患(共同的忧患,共同的祸患);公拟(共同拟定);公律(公认的规律)
公共,公家,公众的。与“私”相对 / 汉之为汉,凡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汉·贾谊《论积贮疏》
又如:公中(公众;大伙儿;公家;公有的。引申为谁也不管的);公揖(向众人所作的一个揖礼);公本(公众的奏本);公欲(公众的欲望);公饯(公众举行的饯行宴)
属于国际间的问题。如:公海;公元;公尺,公里
雄的,雄性的。如:公畜
公 gōng
朝廷;国家 /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 / 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公上(朝廷;官家);公币(国家铸造的货币);公壤(国家公有土地);公宪(国法)
君王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又如:公邑(国君的直辖地);公王(君王);公府(君主之府;官府);公寝(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公庙(指国君诸侯之庙)
公事;政府或机关的工作 / 被(借作“披”,穿)之僮僮(通“童童,光洁的样子),夙夜在公。——《诗·召南·采蘩》 / 蒙瞍奏公。——《诗·大雅·灵台》 / 王公伊濯。——《诗·大雅·文王有声》 / 实维尔公允师。——《诗·周颂·酌》 / 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子游名,武城宰)之室也。——《论语·雍也》
又如:公人(旧时衙门里的差役);公事人(犯人);公见(公务繁忙)
古爵位名 / 公,爵名,五等之首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公羊传》 / 尔公尔侯,逸豫(快乐)无期。——《诗·小雅·白驹》
古代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后泛称朝中职高掌权者 / 光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壹为大司徒、大傅、大师,历三世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汉书·孔光传》
又如:公卿(泛指朝廷中的高官);公族(诸侯的同族,王公的子孙);公徒(诸侯的步兵);公令(诸侯的命令);公孙(诸侯之孙)
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 / 凡尊老,周晋秦陇谓之公。——《方言》六 / 赵中大夫白公。——《汉书·沟洫志》 / 游诸公。——《汉书·田叔传》 / 公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 /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张公;许孟公;公母(方言。指大爷大娘老两口);公修公德,婆修婆德(修德属于个人,不得代替)
通“翁”。父。又丈夫的父亲 / 宋人嫁子,若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淮南子·汜论》 /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公姥(指公婆;指岳父);公姑(丈夫的父母,亦称“公婆”)
长本人两辈的男性亲属。如:外公;舅公
通“功”。劳绩,功绩 / 当此之时,诸侯莫能以德,而争于公利,故以权相倾。——《盐铁论·轻重》 / 寿张侯以公德加位特进。——汉《中常侍骑都尉樊——安碑》
又如:无公(没有功劳);肤公(微小的功绩)?
公 gōng
公布,让众人知道。如:公之于世;公之世人
公 gōng
公然;公开地 /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汉·贾谊《论积贮疏》 / 公然抢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又如:公讨(公开揭露声讨);公言(公开谈论;公众的言论);公取(谓公然夺取他人财物)
司 sī
(指事。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从反后,意思说,与帝王“后”相对为“司”,即有司。本义:职掌,主管)
同本义(含负责掌握、处理之意) / 司,臣司事于外者。——《说文》 / 司,臣也。——《广雅》 / 司,主也。——《小尔雅》。按,周官四十有一司,司者,理其事也。 / 司王朝。——《周礼·师氏》 / 司,主也。——《广雅》 / 曰司徒。——《礼记·曲礼》。疏:“凡言司者,总其领也。” / 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韩非子·三守》 / 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韩非子·扬权》 / 役民之司盗者,授之以击刺之术。——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各司其事;司籍(管理典籍);司掌(掌管,管理;管理的人);司方(掌管一方;古称指南车);司铎(掌管文教。相传古代宣布教化的人必摇木铎以聚众);司衡(主管;主宰);司勋(主管功赏之事);司卫(负责保卫)
承担 / 实为人朴素无文,推听掌家樊得和孙升等为提掇,众享其利,而实司其名。——明·刘若愚《酌中志》
通“伺”。侦察,观察 / 为人下者,常司上之,随而行。——《墨子·号令》 / 日欲司间而相与投藉之。——《荀子·王霸》 / 居家相察,出入相司。——《盐铁论·周秦》 /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周礼·媒氏》。注:“犹察也。” / 以为物而司之。——《汉书·高五王传》。注:“察视之也。” / 以司日月之长短。——《山海经·大荒西经》
司 sī
官吏;方面之长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又如:文武之司;疆场之司;司会(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掌财政);司吏(负责书写工作的小官吏);司直(古官名。西汉时设置。辅佐丞相检举不法之事,位于司隶校尉之上。东汉时改属司徒,帮助司徒督察各州郡所举上奏);司禄(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掌班禄事)
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唐宋以后,尚书省各部所属有司。现称中央机关部以下一级的行政部门为司 / 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财政部计划司
政府执行部门的独立的下属机构 / 有御史偶阵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明史·海瑞传》 / 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都司;土司;藩司;司房(州县衙门管理案卷的部门,刑房);司道(巡抚的主要属官,司即藩司,臬司;道即道员,包括守道和巡道);司狱司(管监狱的机关)
复姓的一部分。如:司马;司徒;司空;司马牛之叹(司马牛,孔子弟子。他曾慨叹:“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无);司马温公(指北宋司马光。三朝为官,追封温国公);司马琴心(求爱之情。汉代卓文君爱好音乐,风流多情,司马相如以琴弹《凤求凰》曲挑动她,终致文君夜奔)
建筑 古语怎么说
建筑在古代叫做“营造”,宋代有一本关于建筑的书,叫做《营造法式》。现代有些建筑设计公司追本溯源给自己冠名为某某营造事务所。
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怎么称呼各种机构??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行诏令。 [编辑本段]六部三省的长官纳言、内史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度支(户部)
户部
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
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
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都官(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工部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
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院,本指有墙垣围绕的宫室。隋杜宝《大业杂记》:“元年夏五月,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造十六院。”院作为官署名称,是从唐朝开始的。御史台下属有三院:台院、殿院、察院。
中书省所属有集贤殿书院,掌刊缉经籍。翰林院为各种文学技艺士(包括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弈等)的待诏之所,备皇帝随时召见咨询。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别置学士院,专掌起草机密诏令。在翰林学士内选拔一人为“承旨”,号称“院长”。员外郎、御史、拾遗、补阔亦有互称院长的。
唐中叶以后,置宣徽南北院使,专用宦官,总领宫内事务。五代后梁建立华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
宋代称院的机构增多,重要的有枢密院、立徽院、翰林学士院、谏院等,比较小的有进奏院、登闻检院、登闻鼓院、粮院、审计院、官告院,南宋合称六院。
其他还有国史实录院(有时国史院与实录院并置)、御药院、画院等。
辽时除沿宋制置枢密院、宣徽院等外,北面官又有北、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夷离毕院(掌刑狱)、大林牙院 (掌文翰之事);
三班院(掌左、右、寄班之事)、著帐郎君院(掌管犯罪家属服役之事)、王子院(掌王子各帐之事)、诸行宫都部署院(总契丹、汉人诸行宫之事),南面官有太子宾客院;
太子詹事院、中书舍人院、起居舍人院、通事舍人院、匦(gui)院、浩院、汉儿行宫都部署院、五京替巡院等。
金时称院的机构有十多个:枢密院、翰林学士院、审官院、谏院、登闻鼓院、登闻检院、记往院、国史院、宏文院、集贤院、益政院、宣徽院、太医院、御药院、詹事院等。
元代称院的机构最多,地位也比较重要,其长官都是从一品或正二品,高于六部及诸寺、监长官。
其诸院的名称是:枢密院、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集贤院、宣政院、宣徽院、大禧宗梗院、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奎章阁学士院、将作院、通政院、中政院、储政院等。
明代称院的机构则大为减少,中央部门只有三个:都察院、翰林院、太医院。了青沿明制,另立理藩院,掌管蒙、回、藏事务,以及与俄国交涉诸事。
清初曾有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后改为内阁。内务府所属有上驯院、武备院,与奉袁苑合称三院。各省学政办事衙门称“学院”。
清末新官制,以院命名的机构有资政院、弼德院、盐政院、典礼院、大理院等。
在同一机构的下面,划分若干部门或部分,有部、曹、司等名称。 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区由中央派遣一名监察长官,称为刺史,其所管区域,叫刺史部,简称部。
每部取一个州的名字,因此部也称州,如冀州、青州等。在郡的范围内,有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分两部、四部或五部,每部各有一督邮。
掌管郡、县军事的都尉、县尉,也往往分若干部,称为东部都尉、西部都尉、北部尉等,如曹操曾做过洛阳北部尉。在军队里面,大将军营有五部,每部置校尉一人。
还有称郡的衙署为部的,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有“还部白府君”句,这里的“部”即指郡署衙门。北齐有的署下面分部,如钩盾署别领大囿、上林、游猎、柴草、池蔽、首借等六部。
北周六官之下有计部、民部、礼部、乐部、兵部、驾部等。从隋朝开始,尚书省所属的曹都改称部,部遂成为中央主要政务部门的名称,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直沿用到清代。
清末改革官制,成立责任内阁,设度支部,民政部、外务部等十个部。
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分支况构多称曹,如东汉太尉府有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法酋等,尚书台有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等,郡县分曹略如公府曹。
魏晋以后,尚书省的尚书郎,御史台的侍御史,军府的参军,也都分曹。隋唐两代,尚书省的下属机构改称部、司,公府不置僚属,御史台分成三院;
分曹办事的机构主要有中央禁军各卫、都督府、都护府、州等,曹的僚属都称参军事。辽金以后,称曹的机构渐少。明清两代以部曹为各部司官的通称。
司,有掌管之意,隋唐以前,多用以表示官职,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唐代开始作为尚书省各部下属机构的名称。
每部辖四个司,第一个司(与部同名)为头司,其余为子司。如吏部的头司叫吏部司,子司是司封、司勋、考功。
扩展资料:
中央官职
综述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综述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
(3)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4)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5)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6)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7)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
(9)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官职简介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府”。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官职
古代怎么称呼各种机构??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行诏令。 [编辑本段]六部三省的长官纳言、内史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度支(户部)
户部
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
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
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都官(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工部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
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院,本指有墙垣围绕的宫室。隋杜宝《大业杂记》:“元年夏五月,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造十六院。”院作为官署名称,是从唐朝开始的。御史台下属有三院:台院、殿院、察院。
中书省所属有集贤殿书院,掌刊缉经籍。翰林院为各种文学技艺士(包括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弈等)的待诏之所,备皇帝随时召见咨询。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别置学士院,专掌起草机密诏令。在翰林学士内选拔一人为“承旨”,号称“院长”。员外郎、御史、拾遗、补阔亦有互称院长的。
唐中叶以后,置宣徽南北院使,专用宦官,总领宫内事务。五代后梁建立华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
宋代称院的机构增多,重要的有枢密院、立徽院、翰林学士院、谏院等,比较小的有进奏院、登闻检院、登闻鼓院、粮院、审计院、官告院,南宋合称六院。
其他还有国史实录院(有时国史院与实录院并置)、御药院、画院等。
辽时除沿宋制置枢密院、宣徽院等外,北面官又有北、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夷离毕院(掌刑狱)、大林牙院 (掌文翰之事);
三班院(掌左、右、寄班之事)、著帐郎君院(掌管犯罪家属服役之事)、王子院(掌王子各帐之事)、诸行宫都部署院(总契丹、汉人诸行宫之事),南面官有太子宾客院;
太子詹事院、中书舍人院、起居舍人院、通事舍人院、匦(gui)院、浩院、汉儿行宫都部署院、五京替巡院等。
金时称院的机构有十多个:枢密院、翰林学士院、审官院、谏院、登闻鼓院、登闻检院、记往院、国史院、宏文院、集贤院、益政院、宣徽院、太医院、御药院、詹事院等。
元代称院的机构最多,地位也比较重要,其长官都是从一品或正二品,高于六部及诸寺、监长官。
其诸院的名称是:枢密院、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集贤院、宣政院、宣徽院、大禧宗梗院、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奎章阁学士院、将作院、通政院、中政院、储政院等。
明代称院的机构则大为减少,中央部门只有三个:都察院、翰林院、太医院。了青沿明制,另立理藩院,掌管蒙、回、藏事务,以及与俄国交涉诸事。
清初曾有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后改为内阁。内务府所属有上驯院、武备院,与奉袁苑合称三院。各省学政办事衙门称“学院”。
清末新官制,以院命名的机构有资政院、弼德院、盐政院、典礼院、大理院等。
在同一机构的下面,划分若干部门或部分,有部、曹、司等名称。 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区由中央派遣一名监察长官,称为刺史,其所管区域,叫刺史部,简称部。
每部取一个州的名字,因此部也称州,如冀州、青州等。在郡的范围内,有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分两部、四部或五部,每部各有一督邮。
掌管郡、县军事的都尉、县尉,也往往分若干部,称为东部都尉、西部都尉、北部尉等,如曹操曾做过洛阳北部尉。在军队里面,大将军营有五部,每部置校尉一人。
还有称郡的衙署为部的,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有“还部白府君”句,这里的“部”即指郡署衙门。北齐有的署下面分部,如钩盾署别领大囿、上林、游猎、柴草、池蔽、首借等六部。
北周六官之下有计部、民部、礼部、乐部、兵部、驾部等。从隋朝开始,尚书省所属的曹都改称部,部遂成为中央主要政务部门的名称,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直沿用到清代。
清末改革官制,成立责任内阁,设度支部,民政部、外务部等十个部。
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分支况构多称曹,如东汉太尉府有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法酋等,尚书台有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等,郡县分曹略如公府曹。
魏晋以后,尚书省的尚书郎,御史台的侍御史,军府的参军,也都分曹。隋唐两代,尚书省的下属机构改称部、司,公府不置僚属,御史台分成三院;
分曹办事的机构主要有中央禁军各卫、都督府、都护府、州等,曹的僚属都称参军事。辽金以后,称曹的机构渐少。明清两代以部曹为各部司官的通称。
司,有掌管之意,隋唐以前,多用以表示官职,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唐代开始作为尚书省各部下属机构的名称。
每部辖四个司,第一个司(与部同名)为头司,其余为子司。如吏部的头司叫吏部司,子司是司封、司勋、考功。
扩展资料:
中央官职
综述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综述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
(3)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4)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5)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6)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7)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
(9)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官职简介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府”。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官职
古代怎麼称呼公司?
公司这种东西是近代金融制度发展了之后才会有的。公司的本质在于聚集资金来做事,以前金融业不发达,都是熟人朋友之间借钱做生意,怎么可能有现代的公司这种东西。一定要说有的话,以前中世纪的时候(欧洲)工匠和商人们组成地域性的小团体以保证团体内部的利益,被称为行会。中国从宋朝以后也有类似的组织,似乎也叫行会。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古代建筑公司怎么称呼」古代的建筑师怎么称呼》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www.coalsys.com/xz/240964.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