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为什么被处死」胡惟庸为什么被处死

本文目录

太惨了:株连被杀三万余人,谁制造了胡惟庸案

胡惟庸当了宰相,执政两年半,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被杀。野史里有一个“云奇告变”的故事。讲述了胡惟庸的死因。然而,这是事实,还是杜撰呢?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是公元1380年正月,而是公元1380年的夏季。这一天,位居中书左丞相的胡惟庸请朱元璋驾临到他府上观赏“醴泉”。“醴泉”是什么景观呢?就是一口井,据说这井里的泉水像美酒一般香醇清新。真有这样奇特的“醴泉”吗?胡惟庸说有,他告诉朱元璋,这是祥瑞之兆,陛下您来看看。

朱元璋很好奇,决定去看看。这一天是五月初二。朱元璋从西华门出宫,往胡惟庸府上去。护卫他的车队走了没多远,有人从道路旁边冲出来拦驾。卫士以为是刺客,冲上去对拦驾的人拳打脚踢。事实上,这人根本不是刺客,他是个宦官,西华门的内史云奇。挨了一通乱打,云奇奄奄一息地手指胡惟庸府的方向,说不出一句话。朱元璋多精明的人,心想这里面有事儿,旋即转身返回西华门登楼远望。这一望可把朱元璋望出了一身冷汗!怎么样呢?他瞅见不远的胡府亭台上站着很多披甲执剑的武士,埋伏在走廊和墙后。

明摆着,这胡惟庸要谋反!要暗杀自己!朱元璋急忙派兵前去围剿,三下五除二,就逮捕了胡惟庸,将其赴市正法。

而那位大忠臣云奇被打后,伤势过重,很快也死了。

事情真的就是如此简单吗?胡惟庸真有谋反之心吗?

朱元璋当皇帝以前,胡惟庸的官职一直不高,最高才做到正三品太常卿。这个官也没什么大权,就是负责祭祀啊、礼仪啊等事情。先前他还担任过县令、通判等职务。

到了明军夺取了大都城,胡惟庸才做了中书省参知政事。大家知道,明朝是延续元朝的旧制,这中书省就是国家的最高部门,下管六部和各地行政机构,参知政事是从二品的官儿。

这时候,大明朝的宰相是跟着朱元璋起家打天下的韩国公李善长。可他年老多病,常常不能料理政务。一切事务实际上都是由右丞相杨宪说了算。在这种情势下,朱元璋打算换个年轻点的代替李善长。他想到了刘伯温。可好说歹说,刘伯温就不答应,一次又一次推辞。朱元璋没办法,就问刘伯温,你看杨宪这个人怎么样?

刘伯温对杨宪的评价褒贬参半,说此人能力是有,可器量狭窄,如果当了宰相,恐怕不能做到公正。

得,就这个评价,把杨宪从候选名单中画去。

接着,朱元璋又说了一个人——中书省左丞相汪广洋。

刘伯温的回答更糟糕,说此人的器量还不如杨宪。

左也否决,右也否决,朱元璋想了又想,想到了胡惟庸。刘伯温说,胡惟庸是一匹劣马,哪能驾车。

这么一来,朱元璋所提的人选一个都不合适。然而,朱元璋只是咨询,并没有听取刘伯温的意见。他坚持己见,发布了两道任命。一道是任命汪广洋为右丞相,另一道是将胡惟庸从参知政事擢升为左丞相。

这刘伯温既是个乌鸦嘴,又是个预言家。他说汪广洋不能担任丞相一职,果然说中了。这汪广洋喜欢喝酒,喝起来没个够,不仅不管事儿,还误事儿。朱元璋一气之下,把他贬为广东行省参政。

右丞相的位置又悬空了。谁来接替呢?这个时候,李善长挂个太师的虚名隐居了,汪广洋也给贬了。就剩下个胡惟庸。这么着,胡惟庸当上宰相,独揽朝政大权。

这胡惟庸和汪广洋不同。汪广洋是个玩家,胡惟庸是个干实事的主,办事能力很强。因此得到朱元璋的宠信。本来就是一步登天,再被圣上一宠信,胡惟庸有点儿忘乎所以,渐渐变得骄横而狂妄。

根据《明史》中的记载,胡惟庸的越轨行为可归结为三方面。

第一,办事不汇报朱元璋,自个儿独断专行。

第二,私拆朝廷各部上奏朱元璋的奏疏,有对自己不利的就私藏。

第三,收受贿赂,要升官的,犯错了想逃避处罚的,都给胡宰相送礼。礼物五花八门,有珠宝有名马有古玩。胡惟庸从来就不拒绝,你要舍得死,我就舍得埋。

那么,权力欲高速膨胀的胡惟庸,这时候还不满足吗?他一定要谋反,除掉朱元璋自己登上帝位吗?

看一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朱元璋给胡惟庸最初定的罪名,并不是谋反,而是“擅权植党”。这一罪名要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九月说起,当时占城国来进贡,可是接待人员没上报给朱元璋。这事让一个宦官知道了,就私下通报给朱元璋。朱元璋龙颜大怒,立即责问胡惟庸和汪广洋。这两人磕头请罪,申明说这个事情应当由礼部负责,所以过错在于礼部。

朱元璋质询礼部。礼部又推向中书省,说这事儿应该由中书省负责。

这可把朱元璋给气坏了,你推我,我推你,踢球呢?于是,朱元璋下令,把所有相关人员全部关进牢狱。说来这只不过是一次办事人员的疏忽大意。可朱元璋不这么想,他感觉受了一伙大臣的蒙骗,自个儿被架空了。这朝廷上还有谁可以信任呢?必须查,查清楚。可查来查去,没个结果。没办法,只得找一个替罪羊,谁呢?倒霉蛋汪广洋。朱元璋将他赐死。

这事儿到这里也就算过去了,哪知道节外生枝——这汪广洋有个叫陈氏的侍妾,汪广洋死后,她自杀殉夫。

朱元璋认为这个女人品德很高尚,要给予表彰。可一查这陈氏的出身状况,才知道她是犯官之女,被卖为官奴的。按照规定,官奴只能赐给功臣,不能纳为妻妾。朱元璋再度愤怒,再一次审查相关人员。这次审查六部官员,包括胡惟庸都受到了牵连。这么一搞,朝中人心惶惶,相互弹劾。想的都是把对方整倒,把自己从是非堆里摘出去。

公元1380年正月,大臣们纷纷上疏弹劾胡惟庸。

御史中丞涂节诬告胡惟庸有谋反篡位之心。前御史中丞商嵩也弹劾胡惟庸,说他擅权。朱元璋派人彻查胡惟庸,并未查处谋反迹象,所以,先定了个“擅权植党”的罪名。不久后,又查出胡惟庸的其他罪名——勾结北元、勾结倭寇等。案子审理整整十年,不仅查出胡惟庸的诸多罪恶,而且他的同党也暴露出来,这其中有太师李善长、大将陆仲享、名臣宋濂等。朱元璋是大开杀戒,受到株连而丧命的人多达三万余人。

由此可见,所谓“云奇告变”一事,是野史学家的段子,并非 历史 真相,这是其一。其二,胡惟庸真的有那么多罪恶吗?

我们知道胡惟庸担任宰相的时间,他从洪武十七年开始当宰相,到洪武十三年正月被处死,算起来总共的执政时间才两年半。如果他要谋反,势必需要一系列的安排和筹划。因为胡惟庸虽然当了宰相,可终究是一个文官,手里也没掌握兵权。如果他要造反,只有拉拢有兵权的人。他拉拢了吗?准确地说,是乘虚而入。

朱元璋手下的武将大多是开国功臣。所以居功自傲,骄纵枉法。遭到朱元璋训斥、贬官后,怀恨在心。这就给胡惟庸提供了一个空间。他将这些人拉拢,作为自己的党羽。

这里头有两个关键的人物,一个是吉安侯陆仲享,一个是平凉侯费聚。他们很快和胡惟庸结成死党。胡惟庸利用他们招兵买马。这时候,胡惟庸并不是要造反,而是为应付变局所作的准备。这之后,胡惟庸还把老上司李善长拉下水,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然后利用李佑去游说李善长。年事已高的李善长已经没办法制约胡惟庸等人,只得说,我年纪老了,你们等我死了再胡作非为吧。

这一切说明胡惟庸具有谋反之心,但没有下定决心谋反。他的谋反之心多半在于自保。因为朱元璋对王朝内部权势显赫的王侯将相越来越猜疑,加上那些开国功臣的骄纵违法,官僚中形成各派集团,有文武大臣之间的矛盾,有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之间的矛盾,他们互相倾轧排挤,在朱元璋面前攻击对方。面对这份乱劲儿,朱元璋必须向曾经与他并肩作战和同甘共苦的兄弟们开刀。而官僚集团之间的相互攻击,恰恰可以为朱元璋所利用,他可以一个个地来收拾他们。

胡惟庸当然撞在刀口上,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他。同时被杀的还有陈宁、涂节等数人。可是,单以这一条罪名,就把宰相给处死了,实在有些说不通,于是,在胡惟庸死后,案子又接着调查,又给胡惟庸加上“通倭”、“通寇”和“谋反”的罪名。并且案子不断牵连扩大。

到了十年后,案子又有了新的突破。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军与北元军交战。所谓北元,就是元顺帝被赶出大都后,逃回北部草原,史称“北元”。这北元军中有一名将领叫封继,他在明军大将蓝玉北伐时被俘。据他供认,宰相胡惟庸曾经通过他与北元太子爱蝤识理达蜡联络,打算向北元借兵,推翻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朱元璋一直不知道这件事,因为封继被押回南京后,居然被李善长给藏匿了起来。

同年五月,封继再度被捕。招出这件事。太师李善长自然就给牵扯进去,与此同时,他的家奴卢仲谦,以及陆仲享的家奴封帖本等人,纷纷向朱元璋告密,说李善长、陆仲享等人曾参与胡惟庸的“谋反”,是“胡党”中人。

于是,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的罪名,将李善长、陆仲享、毛麒、赵庸、郑遇春、黄彬、陆聚、金朝兴、叶升、李伯升、丁玉等人全部诛杀,受到株连的有三万余人。并以《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朱元璋念他年纪已老,赐他自缢,而他的家属七十多口全部被诛杀。

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疏朱元璋,为李善长申冤。由此可见,当时人们认为李善长等人是被冤屈的。

从根本上说,胡惟庸案的发生,来自于朱元璋的猜疑和不信任。而朱元璋这种猜忌心理很早就形成了,早在农民战争期间,他就严密防范部下将领,为防止他们叛变,凡是将领出征,就把他们的妻子留在京城做人质。就这样仍不放心,还派心腹去监军。即便如此,也是防不胜防,在严酷的战争中朱元璋也确实没少经历部将谋叛的事件。咱们就说其中的两个事件,第一个——邵荣谋叛事件。

绍荣是与朱元璋一同起事的战友,骁勇善战。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绍荣和徐达一起攻克宜兴,至正十九年败张士诚军于余杭。《明通鉴》记载:“太祖自起兵,所任将帅最著者,徐达、常遇春与荣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因为屡立战功,绍荣被擢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地位在常遇春之上。

可是,至正二十二年的时候,绍荣自处州平定苗军叛乱回应天,与参政赵继祖密谋击杀朱元璋,被宋国兴告发。朱元璋立即派兵搜捕了绍、赵二人,用铁链锁着,备下酒食,然后和二人一起喝酒,朱元璋问:“我与尔等同期濠梁,望事业成,共享富贵,为一代之君臣,尔如何要谋害我?”

绍荣回答说:“我等连年出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

赵继祖接着说:“若早为之,不见今日,猎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惟痛饮。”

朱元璋听了以后,就把他们二人缢杀了。

再说第二个——谢再兴谋叛事件。

谢再兴也是朱元璋的旧将。而且,他还是朱元璋侄儿朱文正的岳父。朱元璋称他为“亲家。”

至正二十二年,谢再兴守卫诸暨。当时,金华、处州的苗军反叛朱元璋,张士诚乘机派张士信率军进攻诸暨。谢再兴苦战二十多天,打败张士诚军。这次战斗后,谢再兴派自己的心腹左总管、糜万户两人私往张士诚的占领区杭州贩卖物品,结果被朱元璋查获。朱元璋怕泄露军机,就杀了这两个人,并且把两人的头颅悬挂到谢再兴的办事厅里,这对谢再兴来说,是一种侮辱性的警告。

这之后,朱元璋又擅自做主把谢再兴的次女嫁给徐达,又派参军李梦庚去节制诸暨兵马,降谢再兴为副将。这让谢再兴愤怒至极,连续受辱,明摆着拿人不当人,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谢再兴捉了李梦庚,到绍兴去投降了张士诚的部将吕珍。

这两起反叛事件,对朱元璋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当皇帝之前,就考虑到如何对待功臣宿将的问题。明王朝建立后,为了使王侯将相忠于他的朱明王朝,为了预防臣僚的反叛,朱元璋采取了种种手段和措施,可是他总是不放心。因此,胡惟庸一案的发生绝不是偶然,此案的发生,既是官僚各派集团的权利斗争所致,更是朱元璋对王侯将相、昔日部将始终不信任所致。

朱元璋是一个只相信自己的帝王。这样的帝王,最终成为冤案的制造者,即便胡惟庸一案不是冤案,但牵连甚广,使太多无辜者都付冤屈中。

胡惟庸是怎么死的?

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位居百官之首。学士吴伯宗曾因弹劾他而险遭大祸;他得知大将军徐达对他不满,曾在朱元璋处诬奏其奸行,后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于车下,惟庸杀挽车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准以金帛偿其家之请。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先后处死。

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派林贤下海招倭;派封绩称臣于元嗣君,请出兵为外应;令李存 义、杨文裕说李善长谋逆;毒死刘基;收纳亡命等事,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朱元璋并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何朱元璋要杀了蓝玉和胡惟庸?

因为胡惟庸和蓝玉手中的权利太大了,威胁到了朱元璋,胡惟庸是丞相,丞相一般都是文官之首,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后,就不再设置丞相一职,使得权利更加集中,蓝玉是将军,处死蓝玉后,军权就都落在了朱元璋手里,所以朱元璋才会处心积虑的处死二人。

一、胡惟庸

胡惟庸比蓝玉要早死好多年,胡惟庸是朱元璋的丞相,朱元璋见胡惟庸的势力越来越大就十分担心,毕竟历代君王都不喜欢有功高震主的臣子,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的政敌发难之际,给胡惟庸安了谋反的罪名,自古以来谋反都是大罪,胡惟庸这案件的主使还是君王,所以胡惟庸是没有反抗的余地的,只能等着被杀。

胡惟庸似乎是真的有谋反之心,因为他被好多人揭发,并且有真凭实据,朱元璋也是大怒,杀了很多与此案有关联的人,多达三万余人,就这还有好多漏网之鱼,不过胡惟庸这个案件虽然惨烈但是人们都还能接受,毕竟证据确凿。

二、蓝玉

蓝玉是一个将军,应该是实打实的功高震主,蓝玉手中的兵权太大了,蓝玉此人也有点骄纵,但是因为蓝玉是太子朱标的妻舅,朱元璋有很是看中朱标,所以一直没有对蓝玉下手,但是朱元璋内心对蓝玉是很不满的,比如蓝玉打胜仗了,朱元璋本来是准备给蓝玉封一个富庶的封地的,结果有官员弹劾蓝玉霸占元主的皇妃,朱元璋一听不乐意了,就算是俘虏的女人也是属于自己的,你怎么能霸占呢,于是就给蓝玉分了个偏僻的封地。

一直等到朱标过世,朱元璋终于不在忌讳蓝玉了,就开始派人搜集蓝玉的犯罪证据,朱元璋想起来胡惟庸案,于是就想着也把蓝玉的案件定为谋反,罪名就是和胡惟庸案的漏网之鱼联络,就这样朱元璋肃清了自己身边的人,把权利都握在了自己手中。

胡惟庸为什么会被朱元璋杀了?有否有人在陷害胡惟庸?

胡惟庸被朱元璋杀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所致!个人认为没有人在陷害胡惟庸!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在他之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从此消除了中书省对皇帝权力的约束。按照谁得利谁作案的原则,可以推定胡惟庸只不过是朱元璋废相链条上众多的牺牲者之一,这大概也是胡惟庸有无谋反之所以成为谜团的原因之一。

几乎历任新皇开国都少不了一场对老臣腥风血雨般的大清洗,朱元璋更是做到了“极致”。他以血腥的气息告诉世人,僧人皇帝可出世亦可入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将生死玩弄于股掌之间。

胡惟庸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他的布局从刘基(刘伯温)就开始了。刘基是那个在建国前为朱元璋献上战略方针的谋士,他建议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后攻张士诚,统一江南,再上灭元”;是那个建国后为大明王朝可以掏心窝子的明朝“魏征”,当朱元璋向他询问丞相人选时,他说杨宪有才,但气度不够;说汪广洋褊浅,比杨宪有过之而无不及;说胡惟庸会推翻朱元璋的“车”。

洪武十年左右,发生了“奏言实封直达御前”和“诸司奏事勿关白中书省”两件大事,表现出了朱元璋的权力焦虑症和对官僚机构及官员们的信任缺失。这对胡惟庸来说已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胡惟庸当然不可能无动于衷,是坐以待毙还是铤而走险,他选择了后者,君权与相权的斗争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朱元璋多次问责胡惟庸,胡已感到万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胡惟庸为保命,纠集一伙人起来谋反,也在情理之中。胡惟庸还没来得及起兵造反,后院已经起火了。

《明史》记载胡惟庸的儿子坠死车下,胡惟庸杀挽车者。《明史纪事本末》又说是马死,胡惟庸杀挽车者;《国榷》则说是“误践人死”,说法不一。不管如何,朱元璋对这一事件发话了,“命偿其死”,这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洪武十二年,汪广洋被赐死,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逆罪诛左丞相胡惟庸,“夷三族,尽诛其僚党”。多名官员涉案,被杀之人多达1.5万。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发布了一道具有历史意义的旨令,罢除中书省,从此不设,废除左右丞相及其一切属官,只保留中书舍人一职,并为朱家后嗣皇帝立下规矩:“以后嗣君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奏请的,置之重典。”,而且还被录于《祖训》当中,成为明王朝始终奉行不渝的圭旨。

朱元璋以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为目的,而以丞相为首的中书省分散了皇帝在行政上的权力。他不让刘基当丞相,就说明他根本不想再设丞相了。而胡惟庸一案只不过是将废相的时间表提前了而已。

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胡惟庸谋反的直接证据,但从双方的政治斗争逻辑分析,可以说胡惟庸谋反是有其必然性的。

开国功臣胡惟庸,是如何落得个惨死的下场呢?

胡惟庸,今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1385),李存义被人告发,随后自首认罪,才得以免死,被安置在崇明。洪武十九年(1386)十月,林贤狱案办成,惟庸通倭的事才暴露出来。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肃清逆党,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后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此案株连蔓引,直到数年之后,还没有清除干净。

既然被疑叛乱,也就是说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够定一个中书省丞相的叛乱罪。为何胡惟庸如此草率地被朱元璋杀掉了,真的是因为谋反吗?

答案显然不是。我们先来理一理当时发生了什么。《明史·胡惟庸传》记载: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

那是洪武十二年(1379)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这样踢皮球的行为让朱元璋更加愤怒,于是朱元璋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

不久,朱元璋便对汪广洋施加死刑。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胡惟庸。御史中丞商皓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

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顺带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与到这场阴谋中,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这样看来胡惟庸反叛有贼心没贼胆,他虽然官居宰相,能号令群臣。但是他手里没有武装部队,拿什么造反呢?洪武十三年(1380),因涂节的告发,朱元璋让有司立即逮捕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计划的胡惟庸及其同党。

严格意义来讲,胡惟庸并没有真的举兵谋反。他的死只能说:疑似反叛,但朱元璋想让他死!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罢丞相,革中书省,导致六部官员直接由皇帝亲自管理,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

胡惟庸的死,与废除丞相制度直接挂钩了。朱元璋这样做,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丞相这个百官之首的职位抹掉,完成皇权的巅峰模式。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虽然后来有内阁制,但真正的权力最终还是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的。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胡惟庸为什么被处死」胡惟庸为什么被处死》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www.coalsys.com/xz/240566.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