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时间同步时钟校准」北斗时间同步时钟校准

本文目录

gps 可以用来对时,并且比较准时,精度多少?原理是什么?

GPS授时是利用GPS卫星搭载的高精度原子钟,产生基准信号和时间标准,提供覆盖全球的时间服务,其授时精度高达20亿分之一秒。

GPS授时系统主要是利用GPS精确对时的特点来实现装置的统一对时。GPS接收器在任意时刻能同时接收其视野范围内4~8颗卫星信号,经解码和处理后从中提取并输出两种时间信号:

(1)时间间隔为1s的脉冲信号PPS,其脉冲前沿与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威治时间)的同步误差不超过1μs;

(2)经串行口输出的与PPS脉冲前沿对应的国际标准时间和日期代码。

GPS授时对时方式

主要有3种对时方式:硬对时(脉冲对时)、软对时(即由通讯报文来对时)和编码对时(应用广泛的IRIG-B对时)。

1、硬对时一般用分对时或秒对时,分对时将秒清零、秒对时将毫秒清零。理论上讲,秒对时精度要高于分对时。硬对时按接线方式可分成差分对时与空接点对时两种。硬对时仅能实现站内装置对时。

2、软对时采用通讯报文的方式,传输的是包括年、月、日、时、分、秒、毫秒在内的完整时间。此种对时方式受距离限制较大,且存在固有传播延时误差,所以在精度要求高的场合不能满足要求。

3、编码对时目前常用的是IRIG-B对时,分调制和非调制两种。IRIG-B码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综合对时方案,因为在其报文中包含了秒、分、小时、日期等时间信息,同时每一帧报文的第一个跳变又对应于整秒,相当于秒脉冲同步信号。

扩展资料:

GPS特点:

(1)全球全天候定位

GPS卫星的数目较多,且分布均匀,保证了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至少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GPS卫星,确保实现全球全天候连续的导航定位服务(除打雷闪电不宜观测外)。

(2)定位精度高

应用实践已经证明,GPS相对定位精度在50km以内可达10-6m,100-500km可达10-7m,1000km可达10-9m。

在300-1500m工程精密定位中,1小时以上观测时解其平面位置误差小于1mm,与ME-5000电磁波测距仪测定的边长比较,其边长较差最大为0.5mm,校差中误差为0.3mm。

实时单点定位(用于导航):P码1~2m ;C/A码5~10m。

静态相对定位:50km之内误差为几mm+(1~2ppm*D);50km以上可达0.1~0.01ppm。

实时伪距差分(RTD):精度达分米级。

实时相位差分(RTK):精度达1~2cm。

(3)观测时间短

随着GPS系统的不断完善,软件的不断更新,20km以内相对静态定位,仅需15-20分钟;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时,当每个流动站与基准站相距在15KM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2分钟;采取实时动态定位模式时,每站观测仅需几秒钟。因而使用GPS技术建立控制网,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全球定位系统

为什么卫星定位系统中必须有一颗卫星来矫正时钟误差

由于不是使用同步卫星,因此卫星相对于地面进行高速移动。所以必须使用相对论进行卫星时间的修正。

参照三球交汇定位的原理,根据3颗卫星到用户终端的距离信息,根据三维的距离公式,就依靠列出3个方程得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即理论上使用3颗卫星就可达成无源定位,但由于卫星时钟和用户终端使用的时钟间一般会有误差。

而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微小的时间误差将会使得距离信息出现巨大失真,实际上应当认为时钟差距不是0而是一个未知数t,如此方程中就有4个未知数,即客户端的三位坐标(X,Y,Z),以及时钟差距t;

故需要4颗卫星来列出4个关于距离的方程式,最后才能求得答案,即用户端所在的三维位置,根据此三维位置可以进一步换算为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若空中有足够的卫星,用户终端可以接收多于4颗卫星的信息时,可以将卫星每组4颗分为多个组,列出多组方程,后通过一定的算法挑选误差最小的那组结果,能够提高精度。

电磁波以30万千米/秒的光速传播,在测量卫星距离时,若卫星钟有一纳秒(十亿分之一秒)时间误差,会产生三十厘米距离误差。尽管卫星采用的是非常精确的原子钟,也会累积较大误差,因此地面工作站会监视卫星时钟,并将结果与地面上更大规模的更精确的原子钟比较,得到误差的修正信息。

最终用户通过接收机可以得到经过修正后的更精确的信息。当前有代表性的卫星用原子钟大约有数纳秒的累积误差,产生大约一米的距离误差。

为提高定位精度,还可使用差分技术。在地面上建立基准站,将其已知的精确坐标与通过导航系统给出的坐标相比较,可以得出修正数,对外发布,用户终端依靠此修正数,可以将自己的导航系统计算结果进行再次的修正,从而提高精度。例如,全球定位系统使用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后,定位精度可达到5米左右。

扩展资料:

空间定位原理

在空间中若已经确定A、B、C三点的空间位置,且第四点D到上述三点的距离皆已知的情况下,即可以确定D的空间位置。

原理如下:因为A点位置和AD间距离已知,可以推算出D点一定位于以A为圆心、AD为半径的圆球表面,按照此方法又可以得到以B、C为圆心的另两个圆球,即D点一定在这三个圆球的交汇点上,即三球交汇定位。北斗的试验系统和正式系统的定位都依靠此原理。

北斗时钟怎么设置时钟授时服务器与客户端的时间同步?

是什么操作系统,win系统可以安装中新创授时软件或在注册表里添加gps同步时钟的IP地址,linux是通过几条命令来实现的,都不复杂就是调用NTP服务。如您是任何不清楚的可以找中新创。

GPS时钟同步设备和北斗时钟同步设备是一个产品吗?

GPS时钟同步设备 主要偏重于卫星时钟来源是GPS系统

北斗时钟同步设备 主要偏重于卫星时钟来源是我国北斗BD系统

GPS时钟同步设备和北斗时钟同步设备用途基本一样,选择上最好采用GPS+BD双系统的,防止以后米国关闭GPS不给咱用了,推荐京准电子科技HR-901GB双系统时钟同步设备。

随着网络规模、网上应用不断扩大,网络设备与服务器数量不断增加。网络管理员在查看众多网络设备日志时,往往发现时间不一,即使手工设置时间,也会出现因时区或夏令时等因素造成时间误差;有些二层交换机重启后,时钟会还原到初始值,需要重新设置时间。对于核心网络设备和重要应用服务器而言,它们之间有时需要协同工作,因此时间的准确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GPS北斗时钟同步设备

NTP服务的配置及使用都非常简单,并且占用的网络资料非常小。NTP时间服务器目前广泛应用于网络安全、在线教学、数据库备份等领域。企业采取措施同步网络和设备的时间非常重要,但确保安全设备所产生的日志能提供精确的时间更应当得到关注。

卫星电子钟校一天校准几次

不同的校准方式有不同的校准时间,一般一天校准一次就好了。

斗GPS卫星时钟能够同时接收北斗/GPS双星系统,接收国产北斗卫星系统和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卫星时钟怎么校准时间:时钟校时方式分别为B码校时,脉冲校时,串口校时。1、串口校时:串口通信方式是以串行数据流的方式输出时间信息,各个自动保护装置接收每秒1次的串行时间信息进行校时。在此种校时过程中,串口发送和接收数据都采用中断方式,双方的中断处理程序都将占用CPU的时间。此外延时长短还与双方串口中断优先级的设置有关。另外,在串行通信方式中,数据是按照一定的波特率逐位传输的,因此总线传输也将有延时。该延时长短与波特率以及传输的数据量均有关。2、脉冲校时:脉冲校时方式,即同步时钟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输出一个精确的同步脉冲,监控装置在接收到同步脉冲后进行校时,消除装置内部时钟的走时误差。因此,不管是秒脉冲还是分脉冲和小时脉冲,其校时原理都是一样的。在脉冲校时方式中,导线传输、光耦隔离以及中断响应和处理中断程序都会产生延时,整个延时时间约几十微秒,所以即使不进行数据间修正,精度也可以满足时间误差要求在毫秒级的装置的需要。3、B码校时:IRIG时间码标准有二大类。一类是并行时间码格式,这类码由于是并行形式,传输距离较近,且是二进制,因此应用远不如串行格式广泛。另一类是串行时间码,共有六种格式。即IRIG—A、B、D、E、G、H。它们的主要差别是时间码的帧速率不同,从最慢的每小时一帧的D格式到最快的每十毫秒一帧的G格式。各种格式的主要参数如下表所述。__为了便于传递,可用标准正弦波载频进行幅度调制。标准正弦波载频的频率与码元速率严格相关。B码的标准正弦波载频频率为1KHz。同时,其正交过零点与所调制格式码元的前沿相符合,标准的调制比为10比3。调制后的B码通常称IRIG-B(AC)码,未经幅度调制的通常称IRIG-B(DC)码。_IRIG-B格式时间码(简称B码)为国际通用时间格式码,用于各系统的时间同步。“B码解码接口卡”为EISA(或ISA)总线接口卡,将标准时统设备送来的IRIG-B(DC)码,解码出时、分、秒,并加入毫秒信息,送入主计算机,以校准本机的系统时间。_IRIG-B码的时间信号产生器,以频率源频标,从分频链上取得不同频率的信号,提供本地标准频率和标准时间信号。该产生器由输入整形、分频器、数字开关移相器、延迟秒形成、本地秒形成等电路组成。其设计包括方案确立、底层分析、顶层综合、仿真等步骤。其中底层分析又分为分频单元及延时脉冲产生单元两部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北斗时间同步时钟校准」北斗时间同步时钟校准》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www.coalsys.com/xz/240385.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