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34位开国元勋」明朝34位开国元勋结局

本文目录

明朝开国名将傅友德一生有何贡献?他为什么要选择自杀?

傅友德对对于明朝的建立有着大功,之前是跟着陈友谅的,后来转投朱元璋,之后就一直效命朱元璋,不管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还是后来的攻打张士诚,傅友德都是身先士卒,军功显著。

大家都了解朱元璋战况非凡,清正廉明爱民,施政有策,可是他有一个严重的缺陷,便是杀元勋。在他东征西讨的那几年,陪在他上下的贤臣大将可许多,如胆识过人,英勇善战的建国第一将领徐达,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的常遇春,及其雄才大略,决胜千里的刘伯温等。

朱元璋亲自奠定的江山,当然不愿驾鹤西去,作揖别人,因而他十分惧怕这些立过百战百败的重臣们,担忧她们功高震主,为自己的后人子孙后代们留有安全隐患,因此在明代34位开国元勋中,就会有14位被朱元璋诛灭,乃至谋反,放逐。在其中死得更为悲壮的莫过与常遇春并称,合称朱元璋手下“二猛将”的傅友德。

傅友德追随常遇春解救安丰,抢掠庐江,以后也是帮助朱元璋惨败陈友谅,然后又独自一人率百余人战士职业斩获高冠山,然后在淮东拿到张士诚江北管辖区,仍在洪武元年攻克了元朝都城……两年间,傅友德为明朝江山的构建立过了成千上万赫赫战功。

殊不知,在加官晋爵后,军功煊赫的傅友德却不曾阻拦傅家的灾祸。在蓝玉以造反罪行被朱元璋诛灭后,傅友德因平日里和蓝玉私下非常好,便招来了朱元璋的无缘无故猜疑,到此,朝臣关联裂开。

张岱的《石匮书》一书中有记述:“会冬宴,从者彻馔,彻且不绝—蔬。明太祖责友德不敬,且曰:‘召二子来!’友德出,护卫有传明太祖语曰:‘携其首至。’顷之,友德提二子首以入,明太祖惊曰:‘何遽尔忍人也?’友德出短刀袖中,曰:‘但是欲吾头耳。’遂自尽。

士可杀不可辱,因此傅友德提着两孩子的项上人头返回宴席上,朱元璋看后佯装诧异的说:“你怎么这般残酷!”傅友德把两孩子的人头数扔到地面上讲到:“你没便是要大家父子的人头数吗,今日我便一并满足你”讲完便拔剑自尽。朱元璋见傅友德在曹娥眼前这般不尊重自己,盛怒之下他便将傅友德的后裔流放至辽东。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朱元璋作为皇上把握着别人的重权,“白手起家创业”的他,自然会分外珍惜自己途手奠定的江山,也期待自身的后人子孙得以沿袭,因此才会出现异常的当心这些元勋大将。但他如此做却让一些压根不经意造反的重臣冤死,也让别的依然好好活着的重臣活对其心寒,实在是不应该啊。

明代开国元勋重要的有谁 谢了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 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 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 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 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

明朝有哪些人物

一、明朝的著名人物:

1、太祖朝 文臣: 刘伯温 李善长 宋濂 胡惟庸 朱升 冯胜 陶安

武将: 徐达 常遇春 沐英 李文忠 朱文正 胡大海 花云 郭英 廖永忠 汤和 邓愈 常茂 周德兴 蓝玉 康茂才

2、建文朝 文臣: 齐泰 黄子璒 方孝孺 卓敬 高巍 陈迪

武将: 盛庸 铁玄 瞿能 李景隆 平安

3、成祖朝 文臣: 姚广孝 谢缙 夏元吉 蹇义

太监: 马云 郑和

4、仁宗 宣宗朝 文臣 金幼孜 杨士奇 杨傅 杨荣 况钟

5、英宗 代宗朝 太监 王振 曹吉祥

文臣 袁洪 于谦 石亨 徐有贞 吴谨 杨善

石清

6、宪宗朝 文臣 万安 杨继宗 商辂

太监 张敏 汪直 梁芳

7、孝宗朝 文臣 刘健 谢迁 邱漕 王恕

8、武宗朝 太监 刘瑾 张永

文臣 钱宁 江彬 王守仁 李东阳 杨一清

二、简介:

1、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2、徐达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3、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明朝开国功臣善终的都有谁

1、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经称赞他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2、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突然病逝,年仅四十岁。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

朱元璋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常茂隶宋国公冯胜北征纳哈出,不奉约束,被削爵,安置在广西龙州;别封其次子常升为开国公。建文末,常升以抗靖难师安置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忧死。

3、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4、邓愈

邓愈(1337年3月17日—1377年12月9日),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

洪武十年(1377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同年农历四月,邓愈任征西将军,和副将军沐英前去征讨吐蕃反抗势力。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杀敌人至昆仑山,俘虏斩首万人,获马、牛、羊20余万匹,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

邓愈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生病。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明军到达寿春的时候,邓愈因病去世。

5、沐英

沐英(1345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农历六月,沐英获悉皇太子朱标去世,哭得十分伤心,不久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当沐英的灵柩运抵京城应天府时,朱元璋亲往迎接,并派遣宫中官员,负责安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

明朝34个开国功臣,朱元璋杀了30人,剩下4人为何不杀?

毫无疑问,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但是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尤其是站在皇帝这个位置上。

朱元璋在创业期间,身边就一直有很多文臣武将陪着他东征西讨,并最终打败元朝,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地方割据的诸侯们,成功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帝国——明王朝。大明建国后,朱元璋也是毫不吝啬地封赏了34位功臣,他们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盛、邓愈、常茂“六大公爵”和刘伯温、宋濂、常遇春、汤和、蓝玉、傅友德、李文忠、沐英、胡怀庸、胡大海等28个侯爵。

不过好景不长,朱元璋很快认识到这些功臣里面存着很多“隐患”。比如有些自持军功,便无法无天;有的人仰仗权威,为非作歹;还有的人,懂得急流勇退,明辨是非。但这些在朱元璋看来,都是很大的隐患,他们虽然不敢在自己在位时期反叛,但如果自己哪一天驾崩了呢?这些人会不会反叛成为下一任的君主呢?所以,在一番权衡之下,朱元璋决定效仿汉高祖刘邦,对这些所谓的开国元勋们实行一场大清理。不过与汉高祖不同的是,朱元璋的手段更加残忍,甚至波及到了很多无辜的人。

据悉,由于种种原因,朱元璋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其中30人死亡(其中也包括自然死亡),唯独汤和、沐英、郭英、耿炳文这4个人活了下来。于是有人就很好奇,他们4个凭什么活了下来?是朱元璋不想,还是不敢杀死他们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来说说汤和,他和朱元璋可以说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曾经推荐朱元璋参军,而且比朱元璋年长,算是朱的“老大哥”了。大明朝建立之后,汤和毫不贪恋功名利禄,毅然决然地选择辞官回乡,做一个普通人。这一点也正合朱元璋的心意,所以对于汤和的主动请辞,朱元璋稍微挽留了一下便欣然同意了,还赏赐给他一座大房子供他养老。等到后来诸多功臣被诛杀的时候,汤和却依然在家颐养天年,算是得以善终。

其次来说说耿炳文。这个人处事更加低调,无时无刻不彰显对朱元璋的忠心耿耿。战场上勇猛无比,屡建奇功,建国后却到处跟人说自己是朱元璋的狗,并努力做一条有功之狗。耿炳文战功累累,却不居功自傲,为人谦虚耿直,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看在他“能力很突出”,并且对自己完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自然不会动他。

再来说说郭英。武定侯郭英为人老实谦虚。他的姐姐又是朱元璋的宠妃,怎么说也算是“自家亲戚”。郭英做事不争不抢,懂得处理与朱元璋的关系。因此朱元璋十分信任和欣赏自己的这个小舅子。还有一点就是郭英虽然是皇亲国戚,但是丝毫没有依赖这一层关系,他得来的所有荣誉都是自己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据史料记载,郭英一生中经历了五百余次大大小小的战役,所斩杀的敌人约十七万,身上战伤七十多处,是朱元璋旗下的得力战将之一。

最后说说沐英。沐英跟朱元璋其实也算亲戚,他是朱元璋收的“义子”,算得上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孩子了,在早年间朱元璋还没有孩子,便将在流浪街头的沐英收留养大,之后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沐英立下战功赫赫,再加上朱元璋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所以对他也没有什么疑心。

总结:

明朝的三十四位开国元勋,说朱元璋杀了三十位,留下四位,其实是不严谨的。因为除了以上这四人以外,还有一些人是因病去世或者是意外死亡的。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无恶不赦的“杀人犯”,但历史上,又有哪位皇帝不是这样的呢?不下狠心,又怎么可能做大事?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明朝34位开国元勋」明朝34位开国元勋结局》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www.coalsys.com/xz/240239.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