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大郡」天下第一大郡是哪个

本文目录

南阳卧龙岗、襄阳隆中哪个更可能是诸葛亮躬耕地?

诸葛亮自称躬耕于南阳,这说得是南阳郡。但南阳郡的地盘很不小,而且历朝历代屡有调整。在豹眼看来,襄阳的隆中更可能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并非是南阳卧龙岗。

01

三国时期的南阳郡,是诸葛亮躬耕之地,这不应该存有疑义。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准备第一次北伐。临行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疏,后世称其为《出师表》,也作《前出师表》。有人考证,这是西晋时期有人伪作,不是诸葛亮亲自所作。

但豹眼认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全文收录这篇奏疏,恐怕不会有假。陈寿是原蜀汉的官吏,又是严谨的史学家。其所采用的的史料非常严谨,如果是时人伪作,陈寿恐怕不会一字不落的记载。尽管蜀汉史料不全,但这篇《出师表》,陈寿应该是见过,否则,不会如此处理。

从《出师表》的内容来看,也似乎没有必要作假。因此,探究诸葛亮躬耕之地,必须从这里开始,否则,就更没法说清了。

02

南阳郡所辖地域及历史变迁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占了宛,在南阳盆地的基础上设立南阳郡,郡治在宛。大致范围包括今天河南南阳全境、泌阳县、湖北十堰市部分地区,以及随州市、枣阳市、襄樊市部分地区。

这其中就包括今天襄州区、樊城区、老河口等一带地区。西汉时,南阳郡归属荆州部,辖三十六县,如宛城(今南阳卧龙区、宛城区)、淯阳(卧龙区英庄镇)、新野等县。

东汉时,南阳郡仍归属荆州部,和南郡以汉江为界。郡治在宛,辖三十七县,为天下第一大郡。辖县与西汉大体相同,有合并、撤销,但增加了南乡、成都、襄乡三县,就连陕西的山阳也归属了南阳郡。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设立襄阳郡和南乡郡,南阳郡的樊城、山都县、邓县划给了襄阳郡,南阳郡西部的南乡、析县等八县划归南乡郡。

南阳郡郡治在宛,西汉时期是全国五大都市之一,王莽受封南阳新都(新野东南),汉更始帝刘玄在南阳登基称帝。东汉时,南阳被封为南都,被尊为帝乡,为天下经济首都。其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汉代南阳郡辖境相当于现在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地区。

03

襄阳郡的辖境及变迁历史

襄阳郡设立较晚,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赤壁之战后得到了荆州部分地区,曹仁丢掉南郡之后,但襄阳仍在曹操手里。曹操分南郡北部设立襄阳郡,治所襄阳县(今湖北襄阳襄州区)。

襄阳县地域在秦时分属南郡、南阳郡、汉中郡;西汉时初置襄阳县,在今天襄阳古城西北筑襄阳城,建城设治。大约东汉桓帝时樊城建城,城址现在已经淹没在汉水中。

豹眼在看关羽襄樊之战时,时有疑问,总感觉樊城与襄阳以汉水分隔,咋会跑到樊城去与曹军决战呢?

今日始知,三国时的樊城原来已经不存在了,今天的樊城已经不是当年的樊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荆州牧刘表将治所由武陵汉寿(今湖南常德)迁至襄阳县。由此可知,襄阳县是当时荆州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投奔了刘表,驻军新野。新野属于南阳郡,而南阳郡隶属于荆州部,是刘表的地盘。所有的故事,不管是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都发生在这里。

04

《出师表》所言的南阳究竟是个啥概念呢?在曹操设置襄阳郡之前,襄阳县隶属南郡。曹操设置襄阳郡,襄阳县城是郡治,自然属于襄阳郡。诸葛亮自己说居住在南阳,自然是说南阳郡。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与曹操已经成为死敌,或许诸葛亮不承认曹操设置的襄阳郡,但诸葛亮出山之前,躬耕之地、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时,襄阳是隶属南郡的。

《出师表》是在襄阳郡设置之后的事,但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也不能就说是错误的。毕竟当初故事发生时还是南阳郡所属。

由此,豹眼认为,诸葛亮躬耕之战,是在汉末前期的南郡襄阳县、后期的襄阳郡郡治襄阳县。这是传统上荆州地域,是刘表的势力范围,是刘备屯驻新野活动的范围。这是曹魏势力没有染指的地方,也是诸葛亮没有与曹操来往的原因。

虽然南阳郡隶属于荆州部,但南阳郡并非由刘表全部控制,这是探讨诸葛亮躬耕之战的核心所在。

建安元年(196年),张济自关中引兵进入荆州地界,攻占穰城,被流矢所中而死。其侄子张绣接管了部队,屯驻宛城,与刘表结盟多次与曹操交战。

建安四年(199年),就在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再次投降了曹操。作为南阳郡的核心城市,基本就纳入了曹操的势力范围。但是,曹操也没有绝对控制整个南郡,而是与刘表分而治之,刘备新野屯兵就是佐证。由此断定,诸葛亮躬耕之地,就在南阳郡刘表控制的那部分地区。也就是说不太可能跑到宛城去。

05

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是南阳卧龙岗还是襄阳隆中?

襄阳县也就是今天的襄州区,隶属于南郡,是刘表控制的那个范围。诸葛亮躬耕于邓县,说是南阳,并不矛盾。如果诸葛亮明确交代是荆州南阳郡邓县就没有后来的争议啦。

现在的襄阳县(襄州区)已经不属于南阳而是归属于襄阳市,而且襄阳有个隆中,南阳有个卧龙岗,也就是两地相争的根源。

再具体看一下,这两个古迹的来龙去脉吧。南阳卧龙岗,原名叫八里岗,并不是一开始就叫卧龙岗。最初是原蜀汉将领后投降曹魏的黄权及其族人,在此首建武侯祠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后盛行于唐宋。

南阳卧龙岗就在南阳市城西四公里处,此岗地势隆起,截然而住,回旋如巢。在此建了武侯祠,也有以隆起攀附隆中之意。但这个地方离南阳也就是宛城太近,这就值得怀疑啦。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

黄权(?-240年),字公衡。巴西郡阆中县(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

诸葛亮病逝于234年,而黄权病逝于240年。也就是说,卧龙岗武侯祠是在234年--240年开始建设。

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赤壁之战后,关羽襄樊战败,东吴占领了荆州,但是襄阳郡还在曹魏集团手中。曹丕继位后,曾经发动灭吴的江陵之战,最后议和结束。

从这里看来,襄阳一直在曹魏手中,作为已经是曹魏将领的黄权,要建祠纪念诸葛亮,选址在襄阳应该没有问题,但却选择在南阳宛城,难道南阳宛城就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吗?

南阳就是三国时期的宛城,是曹魏一直控制的势力范围,诸葛亮在此居住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为了祭祀诸葛亮,在此建一座武侯祠,应该没有问题,就像全国到处都有关公庙一样。宛城是当时重要的经济、军事中心,可谓超一线都市。在如何重要的地方建祠,更显得具有纪念意义,香火更旺,更便于人们祭祀。

这是卧龙岗武侯祠建于此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黄权为了祭祀诸葛亮在此建祠,并非因为诸葛亮躬耕之地在此。原名八里岗,就是离南阳八里路,正好四公里。改名为卧龙岗,恐怕也是因为诸葛亮号为“伏龙”之故。

卧龙岗景区有十景: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看看这些名字,就清楚是咋回事,就是纪念诸葛亮生活起居的建筑而已。豹眼认为,这不是诸葛亮躬耕之地,仅仅是黄权最早建祠纪念、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隆中,在襄阳城西十三公里,有资料说有1800年的历史。以此算来,也就是开始于诸葛亮在此定居,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记载。这恰恰说明是一个隐居的好去处。不像南阳卧龙岗离第一经济都市宛城四公里,这哪里是隐居,简直就是为了进城方便而来哦。

西晋永兴年间(304年--306年),驻守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来到这里凭吊诸葛亮故宅。触景生情,遂命随行的镇南参军李兴写了《祭诸葛丞相文》,并立碑纪念。这是此地有史记载第一块纪念诸葛亮的碑文。

这是诸葛亮病逝七十年以后的事,诸葛亮的草庐由于年久失修,早已颓垣断壁。刘弘、李兴所见仅仅是“故墟”而已。

这篇碑文最早见于晋·王隐《蜀记》,《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称:《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诸葛)亮故宅,立褐表闻,命太傅禄李兴为文。

据南北朝末期顾野王编纂的《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

隆中以此而名之,但在晋朝王隐《蜀记》中已经明确提到隆中二字。但诸葛亮居住时是否就叫做隆中,没有见到相关的记载。

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西晋文学家。初仕蜀汉,后仕西晋。李密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李兴是原蜀汉官吏李密之子,李密曾师事谯周,也就是陈寿的师兄弟,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蜀灭以后,邓艾敬慕其才能,请他担任主薄,李密以祖母年迈为由婉拒。

因为其父李密的缘故,李兴对于诸葛亮的一些故事,应该比较了解。他们拜访、纪念的诸葛亮故居,应该比较可信。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并作《诸葛武侯故宅铭》。此时,隆中已经有纪念诸葛亮的祠堂。由于李兴与蜀汉的历史渊源及史学家习凿齿的铭文,隆中作为诸葛亮故宅,比较可信。

因此,在豹眼看来,南阳卧龙岗只是黄权及其族人设祠祭祀诸葛武侯的地方,并没有说明其就是诸葛亮故宅。李兴及习凿齿明确说明隆中就是诸葛亮故宅所在地,并写碑文、铭文以纪念。由此得知,隆中更可能是诸葛亮躬耕之地。

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诸葛亮自言躬耕于南阳,襄阳在当时隶属于南阳郡,这与隆中在襄阳并不矛盾。而当时的襄阳仅仅是南阳郡的一个属县,是刘表的势力范围;南阳郡的核心地带宛城却是曹操的势力范围。诸葛亮与曹操集团交往很少,却与荆州刘表、襄阳名士黄承彦(诸葛亮岳父)、庞统、庞德公以及客居襄阳的司马徽等人交往密切。

这足以说明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南阳郡襄阳而非南阳郡之宛城。

因此,豹眼认为,南阳卧龙岗就是黄权最早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并非诸葛亮躬耕之地;而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南阳郡襄阳县隆中,一切故事都在这里发生。只不过,现在的襄阳也就是襄州区,已经不属于南阳而是属于新的行政区域襄阳市。

绍兴自古以来的名字,明朝叫会稽山阴,宋朝叫绍兴,那唐朝等另外朝代时叫什么?

绍兴夏称於越,亦称大越,简称越。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国,称越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降越君,称会稽郡。东晋称会稽国,南朝复设会稽郡,并置东扬州。隋开皇九年(589)改置吴州。大业元年(605)起称越州。

唐朝也称越州。北宋,熙宁七年(1074),设两浙东路驻越州,辖越、婺、衢、明、台、处、温州。旋即并入两浙路,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南宋时,公元1131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绍兴市境内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台地五种地表地貌。

绍兴市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形成群山环绕、盆地内含、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地形骨架呈“山”字形。

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而在面积分配上,则表现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全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而下,最高点为位于诸暨境内海拔1194.6米的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最低点为海拔仅3.1米的诸暨“湖田”地区,中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和台地。

北部平原地表地貌比较单调,但地下空间比较复杂,发育了分布较复杂的淤泥层、软土层和硬土层,为地表建筑提供了多样的建设基础。

地质上,境内以纵贯市域的江山—绍兴深断裂(柯桥区平水镇至诸暨市璜山一线)为界,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属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这两个一级构造单元,分属江南(西北区)和华南(东南区)两个地层区。

由于历史上经历了大量的地质活动,留下了丰富而比较齐全的地质结构。境内的西北区自中元古界至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发育较齐全,有大量沉积层出现;东南区以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火成岩发育,地层缺失较多。

绍兴市全境地质构造属于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的各个地质时期,在境内大部分都有露头。

参考资料来源:绍兴市人民政府——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概览   > 历史沿革  

三国的颍川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名士?

颍川,秦置天下三十六郡之一,主要是今天河南省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的地区。在三国时期,这里出现了大批名士,尤其是在曹魏政权中,有大量颍川郡出身的高级官员,曹操曾经评价“汝、颍固多奇士“。为何三国时期颍川会出现那么多名士呢?

秦汉时期的“北上广”

如今我们经常将“北上广”作为一线城市的代称。而颍川在秦汉时期就是妥妥的“北上广”,自秦朝设置天下三十六郡以来,颍川郡一直是除帝国首都长安、洛阳之外人口最多的郡。庞大的人口基数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颍川这个秦汉时期的“一线城市”

  • 颍川是大禹的故乡,现代考古认为这里曾是夏朝或者夏部落的首都,故而从远古时代这里就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造就了颍川地区开发较早也较快,逐渐的也就成为了天下大郡。
  • 颍川地处中原腹地,离洛阳很近,而洛阳从周朝开始就逐渐是“两京”之一,其地位可与关中的长安或咸阳等地相比。这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加上人口密集,由此颍川郡便经济发达,商贸活跃,战国时期著名商人吕不韦家族就是出之颍川即为明证。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衣食温饱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解决之后,人们才能开始有更大的精力去从事其他工作。而文化、知识的普及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颍川郡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因而成为秦汉时期的人口大郡、经济大郡和文化大郡。这就是颍川人才辈出的基础!

颍川的学风和民风

颍川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经济、文化大郡的优势,必然造成颍川人逐渐形成世家豪族的传统,而这些衣食无忧的世家豪族对学风和文化的传承教育一直是比较重视的。

  • 颍川战国时期属于韩国,有浓厚的法家学术思想,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申不害和韩非等法家代表人物。在《汉书》中记载了颍川人“喜好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贪遴争讼生分为失”。颍川人喜好参与政治和喜欢争讼的民风,一方面说明颍川人对入仕的热衷,而入仕必然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这就促进了颍川人的学风普及。同时喜欢争讼就代表着法家思维的流传,而这种法家思维是适合非常适合乱世权谋争斗的。
  • 而随着东汉豪强势力的崛起,豪强士族为了延续家族权力,也使汉代的私学之风更加兴盛。而颍川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上的发达,也使得颍川私学之风更盛。但是由于刚才提到的民风问题,颍川人的学风并非齐鲁之地的儒学之风,他们似乎并不热衷于在学术上进行研究,而是有着强烈的以学入仕和参与政治的学风。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中,李膺、荀昱、杜密等主要代表都是颍川人,这不仅反映出颍川在当时士林中的重要影响力,而且可以看出颍川学子们热衷参与政治的表现。

颍川人的独特民风和学风使颍川人积极参与政治,善权谋,这就使东汉末年的那一批颍川士子非常适合乱世的争斗,这也就是东汉末年颍川郡名士为何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同乡举荐,同气连枝,颍川人才井喷式出现的重要催化剂

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时,人才也需要明主的赏识和重用。而这个人就是曹操,但是颍川名士大批聚集在曹操身边的重要催化剂就是荀彧的举荐。

古代的"郡"相当今天的现在什么?

郡相当于现在的县。

郡是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郡县。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唐朝道、州、县,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旋复之。明清称府。

在汉字文化圈中,「郡」在台湾和日本是普遍作为国外行政区划第二级行政区单位的译名(在中国大陆是多译作「县」)。

扩展资料:

古代行政区域

古代行政区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郡县。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说文》: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

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朱骏声曰: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古者县大郡小,秦以后郡大县小。

划制一如省”下的“市”。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之一。始见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后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刺史部、县之间。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唐朝道、州、县,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旋复之。明清称府。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又公(袁可立)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郡

为什么三国“南阳”谁得到谁倒霉?最后被谁打破困局?

因为南阳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又有粮仓之称,所以在三国时期,南阳都是各方势力争夺的据点。虽然南阳屡次易主,但最终还是被曹操打破了困局,取得了南阳的所有权。

南阳是重要的战略据点,实力雄厚的人才能守住南阳

南阳的争夺战,可谓是你来我往,在三国这个大历史环境中,形成了“铁打的南阳,流水的郡守”局面。南阳之地屡次被抢夺是因为南阳的地理位置优越,不管是在经济条件上还是交通方面南阳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战略意义上,南阳也有着不容有失的重量,一旦获取了南阳,那就是退可攻进可守。

公元190年,孙坚斩杀南阳郡守张咨,孙坚想要取董卓而代之必须要有根据地,很明显孙坚把南阳作为根据地的最佳选择了。不过孙坚只是一个菜鸟,他压根守不住南阳,袁术一来到南阳,孙坚就不得不服软,把南阳作为礼物献给袁术以示忠心了。

袁术虽然兵强将广,但遇上实力雄厚的曹操屡次吃了败仗,袁术在南阳也没有待太久就被曹操给打跑了。袁术走后,南阳被刘表所取,而刘备也因此在南阳有了声望渐渐出名起来了。不过南阳并没有到刘备手上,因为曹操大军来袭,和刘表展开了拉锯战。

毕竟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人,而刘表的实力相较于曹操还是太够不上台面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拉锯战,在公元208年南阳郡的所有权最终还是落到了曹操手中。南阳郡之所以受统治者的重视,是因为南阳郡的经济发达,南阳郡人口达数百万,其人口众多农业发达,自然在粮草方面也能供给军队的需求。

南阳在历史上一直就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

南阳之所以能成为各方势力梦寐以求的地区,是因为南阳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在西汉时期南阳就是全国的五大城市之一,而且在刘秀的掌权统治时期,南阳不仅成为了天下第一郡,还是声名远播的帝乡。

南阳因其地经济发展兴盛,水陆交通密集,因此南阳当地的人口数量也是相当庞大。对于有想统一全国的群雄来说,取得了南阳无疑是为自己的实力增加了一个非常有重量的砝码。所以南阳成为了各方势力不容有失的争夺目标。

不过想要统治南阳,可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南阳地广人多,交通繁复。想要完全的把南阳归入到自己的统治势力下,无疑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和军队支持。而能有此实力的,非曹操莫属。

那些得到南阳郡倒霉的人,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实力不够雄厚,如果他们都有曹操一样的实力和底气,就不会在把南阳得而复失了。纵观三国时期的群雄,也只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能终结南阳争夺战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天下第一大郡」天下第一大郡是哪个》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http://www.coalsys.com/xz/240145.html,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