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无障碍”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看似是残障人士需要无障碍环境,但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无障碍环境。
对于视障人士和肢残人士而言,“无障碍”主要体现在于方便行走和使用的公共“硬件”设施上,如盲道、轮椅坡道、无障碍电梯、爱心专座等,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硬件”设施的需求尽可能多一些;而对于听力和言语障碍的聋人而言,他们需要的“无障碍”则是信息与沟通的“畅通无阻”,不仅需要“硬件”的支持,更需要“软件”的辅助——即社会人文环境。
当我们走在街上,与他人擦肩而过,不难发现视障人士和肢残人士的“显性困境”,那些可以被看见的障碍,却很难发现外表与健听人别无二致的聋人,这也就导致了聋人的障碍陷入“隐形困境”,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迫切需要对于信息与交流的无障碍需求,常常是被忽略,从而陷入被动之中。
一直以来,聋人群体好似动物界的“蝙蝠”一般,不被飞禽和走兽所接纳。事实上,聋人与健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为他们创造充分的无障碍环境,完全可以做到事事当先,不落人后。但因为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的限制以及信息渠道狭窄和“充分”教育缺乏,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大多不尽如人意,部分原因来自社会对他们的固有印象造成的被“标签化”,加上信息交流的无障碍需求缺少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使得他们不能充分地融入社会,无法共享共建社会发展成果。
我曾在《招募志愿者|聋健人士》一文中说到为什么选择博物馆作为无障碍调研的原因,以及无障碍调研对聋人群体的作用,又在《“我”需要帮助,您,能帮助“我”吗?》一文中提到手语作为一种语言的逻辑表达,其意义在于向所有人传达一个聋人需要信息无障碍的强烈诉求,而作为聋人母语的手语能更好地帮助聋人获取信息,以便了解与学习——聋人群体非常希望能在任何地方都看到手语服务系统为之带来的人性化便捷服务。
复制可阅读
https://mp.weixin.qq.com/s/tUyXPOjdJgZZDjcWGVsb1ghttps://mp.weixin.qq.com/s/wYjrhSjBmEafUfcEmUwrXQ
如何向社会传播手语服务和信息无障碍,让大众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呢?如何帮助更多的聋人朋友,唤起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呢?建立异质平等、尊重差异的和谐社会是必然的,这是整个社会需要为此不懈努力的永恒追求。当聋人能在各个方面真正全面地参与和融入社会,能与健听人齐肩时,就是真正聋健共融的社会。正因如此,我们本次的信息无障碍调研活动,其意义不仅是帮助聋人,更是推动“无障碍”的发展。
可是,我们要怎么做呢?单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幸运的是,有这样一群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积极热情、无私奉献,尽管彼此身份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愿意为推进聋人群体的信息交流无障碍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他们愿意在极端酷热的天气中,在充分做好自身疫情防控防护的条件下外出走访调研;他们愿意联系朋友同学甚至陌生人,发放调研问卷收集最真实的反馈;他们愿意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只为作出更好的调研报告……他们,就是一群可爱的聋人和听人组成的志愿者。对于志愿者们来说,调研可能只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渴望且急需无障碍环境的特殊群体而言,在未来,调研产生的结果或许会是一次起到至关重要的改变。
从最初建群后的自我介绍开始,通过积极参与残障领域话题共讨,学习无障碍议题知识,到分别组建五个小组,再到开展每一次的合作、交流与成果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搭建了聋听共融爱的桥梁,还收获了从0到1的体验和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残障是一种“状态”,并非生理残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有可能因为自身或外界的因素处于残障状态;也逐渐理解,无障碍的社会环境不仅是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也惠及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在这次调研活动中,五个小组的聋健伙伴在零经验、零尝试、零实践的状况下不断磨合沟通,各组守望相助、积极协作、分工明确,每个人都用他们的大胆尝试和无私奉献,展现了“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同时传递了一个信息——聋人可以与听人肩并肩,共同努力,创造“奇迹”。
在线上搜集资料、线下走访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理论与实践存在很大差距,因为讨论结果不等于实践成果,感性讨论不等于理性分析,在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指导实践上还有所欠缺。所以,当各组进行总结汇报时,不同思路,产生了碰撞的火花,也带来了相互学习启发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知识、经验与思想觉悟。
在调研期间,部分伙伴所在的城市接连出现了疫情反弹、高温、水灾、山火等突发状况,加大了调研难度。不过伙伴们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尽可能地平衡好可控与非可控因素的情况下,通过线上和线下途径对选择的博物馆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收集大量的资料,最终各组均顺利地完成了博物馆无障碍调研,颇有不负“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
或许你会问,明明知道目前国内针对听障人士的博物馆信息无障碍建设没有统一且系统化的标准,又为何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原因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呼吁社会对聋人群体多一点重视无障碍需求的效果微乎其微,更知道关于呼吁无障碍建设的文章基本很难实现大量转发,何况是让更多的人看见并阅读。这些如蚍蜉撼树般的努力,常常很快被遗忘,但我们还是仍然坚持去做,因为我们渴望社会能真正尊重、公正、平等地对待特殊人群。
我们非常希望在公共场所中,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展览馆、文化馆等等都能为聋人提供手语服务系统,提高信息无障碍建设水平,无论是聋童还是聋人,都能有一个完善的学习知识的途径。
我们非常希望在教育方面,不用传统的特殊教育将特殊儿童隔离开来,我们希望和提倡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共同学习,全面落实真正的融合教育,特殊儿童在融合教育的良好环境下能真正融入主流社会,可以更适应社会发展,实现特殊群体真正的价值。
我们非常希望在就业方面,聋人能够得到和健听人相同的机会,公平公正地进行选拔和竞争,而不是在一开始就因为听力障碍而被质疑,排斥,最终被淘汰。
我们非常希望在社会意识方面,大家能消除对残障的刻板印象,减少对于残障的恐惧和错误认知,倡导无障碍的全面建设,推广并宣传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普及无障碍文化,加强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注与支持,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包容性。
我们非常希望每一个聋人朋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使用自己的语言时,都能得到周围健听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们只不过因为听力和言语障碍,需要用手语这一方式交谈”,而不是用异样、奇怪或轻视的目光来注视,正如我们的一位听人志愿者李凡同学所提到的“我们只是使用不同语言的平常人”。
……
这就是我们明知道效果会微乎其微,却依旧坚定不移地去做下去的理由。因为我们不奢望“陌上花开则缓缓归矣”的美好期待与等待,我们将始终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去主动探寻和追求。
五个小组的博物馆无障碍调研精彩汇总将在下一篇呈现,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