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伴我成长
】
抗疟功臣--屠呦呦
——2020年上银海学校“海之声”广播第三期
钱学森、袁隆平、邓稼先、......
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
也曾风华正茂。
科技兴国,
他们开疆拓土。
5月9日中午,“海之声”广播如约而至。本期广播由1408班承办。本期两位小小广播员是钱梓萌和黄雅轩同学。今天,这两位广播员将带我们走进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科学家——屠嗷嗷的世界。
首先,钱梓萌同学为大家介绍了屠呦呦在抗疟方面的研究成果。
01
人物简历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浙江宁波人,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那么,这位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的无名之辈是怎样所向披靡,最终站到享誉盛名的世界级科技殿堂——诺贝尔奖的授奖现场的呢?让我们一起踏上屠呦呦的科研之旅吧。
02
科研经历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青蒿素,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03
大爱柔情
虽然,屠呦呦获得了科研上的重大突破,但此刻,在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的内心深处,有一份深埋在心底的愧疚感挥之不去。这份愧疚感来自于一位既有梦想也为人母的女性科学家,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事业当中而疏于对爱女的陪伴的自责和无奈。为了科研,她曾狠心的将当时只有四岁,正急需父母陪伴和关爱的女儿寄养在老家。在火车站同爱女分别的那刻,她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不回首,才能假装听不到女儿的哭泣声。这也是她永远忘不了心酸回忆。
04
荣耀时刻
2011年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京举行“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会上授予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2016年1月屠呦呦研究员在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后,研究该药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
05
国之有汝,幸哉
屠呦呦多年艰苦奋斗、执着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她致力于中医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抗疟治疗失效难题,标志着人类抗疟步入新纪元。
06
学子感言
通过认真学习了屠呦呦的先进事迹,银海学子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学习科学家们的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一丝不苟的精神,将来为社会作贡献。
【来源:株洲市天元区银海学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