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有些特殊的读音,比如大月氏,龟兹(ci),身毒,冒顿,金日磾,伊稚斜,左谷蠡,阏氏,越巂,芍陂等等。这些变音字只在某些特定词汇中发这个音节,其来源主要是对外来词的汉化音译。例如上述的大月氏、龟兹、身毒源自吐火罗语,冒顿、金日磾、伊稚斜、左谷蠡、阏氏源自匈奴语,越巂源自西南蛮,芍陂源自荆楚。
后人在探究上述外来词的读音时,主要的依据即是有关古代文献,例如大月氏的读音最早见于北宋释适之的《金壶记》,其中有记载曰:“月支, 月音肉。”身毒的读音最早见于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其中有记载曰:“身音捐,毒音笃”。
只不过,古汉语的读音不仅要参考古代文献记载与反切法,至少还有一个因素必须被考虑到,即是汉语读音的变迁。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再到近现代汉语,汉语的迭代致使大量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
在上古汉语读音尚不明晰的当下,简单用如今汉字的读音去套上古汉字音译的外来词汇,显然存在巨大的偏颇。就譬如上文提及的大月氏和龟兹。著名的秦汉史学家林剑鸣先生在他的著作《秦汉史》中就曾专门提及“大月氏”的读音问题。他说:“查阅《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及《资治通鉴》卷十八,凡首见月氏名字之处,其中“氏”字均专门注“音支”,而“月”字则无注音,可见“月氏”之“月”自古不另外读音。又据清人何秋涛和近人王国维考证,《逸周书》和《穆天子传》中提到“禺氏”“禺知”,即《史记》《汉书》中说的月氏,月与禺读音相近,说明月氏的古音不可能是肉支。”;而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也提及:“龟兹指的是新疆“库车”这个地名。按照新疆本地的读音,读ku ci,这个读音一千多年来变化并不大,所以今天提到龟兹读qiu ci并不比读gui zi来的更正确”。
PS 以后千万不要说我读错了,说不定是因为,我转了一圈,已经回来了~
另外,最重要的事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