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_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一、古代女子的别称

1、从妇女的容貌和服饰两方面着眼的代称:

粉黛:

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红粉:

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红颜:

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袖:

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红裙:

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裙钗:

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巾帼:

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成为妇女的代称。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蛾眉:

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2、其他有关美女的代称:

惊鸿:

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碧玉:

万楚《五日观妓》:"西施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    

倾国:

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倾城:

李商隐《北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佳人:

《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丽人: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玉人

: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仙子:

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娇娘:

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妖娆:

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  

姝丽:

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  

二、古代服饰的代称

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

布衣:

麻布衣服,

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黔首:

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

代指平民

,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白丁:

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

平民百姓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

旧指

未得功名的士人

。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青衿:

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

有学识的人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清科举时代则

专指秀才

青衫:

"青衫"指黑色的单衣,唐代

官职低

的服色为青黑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

"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青衣:

古时

地位低下者

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

婢女的代称

。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苍头:

原指战国时

主人战旗下的军队

,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

奴隶

,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

主人近侍军队

的性质。魏晋以后,则纯为

私家奴仆

赭衣:

《说文》:"赭,赤土也。"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

代称囚犯

。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

黄冠:

古代

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

。《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

借指农夫野老之服

黄裳:

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

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缙绅:

插笏于绅带间,旧时

官宦

的装束,亦借指

士大夫

。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簪缨:

簪和缨,古时

达官贵人

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如:簪缨世族。

纨绔:

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

富家子弟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珠履:

缀有明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因而珠履成了

豪门宾客的代称

袍泽:

"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

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三、古代年龄代称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1、代指幼童

初度:

小儿初生之时。

襁褓:

"襁"本系背负婴儿的背带,"褓"本系包裹婴儿用的小被,用"襁褓"比喻幼小的年龄、未满周岁的婴儿。《汉书?宜帝纪》:"曾孙虽在襁褓。"

黄童:

幼童头发黄色,故以"黄童"

称谓幼年儿童

。韩愈《元和圣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垂髫: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垂髫"

代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

古代儿童头上的两个发髫向上分开,形同兽角,故以"总角"

代称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或儿童时代

。《林黛玉进贾府》:"这院门上也有四个才总角的小厮。"

束发:

古代男孩成童(十五岁)时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为髻,故以"束发"

代称成童

。《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林黛玉进贾府》:"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雏:

初生之鸟叫雏,用"雏"

比喻幼儿

。杜甫《徐卿二子歌》:"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

黄口:

雏鸟口角黄色,而幼童稚嫩如同雏鸟,故用"黄口"

比喻幼儿

。《淮南子?汜论》:"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生齿:

男孩出生后八个月,女孩七个月开始长出牙齿,故用"生齿"

称代七、八个月的婴儿

。《周礼?秋官?司民》:"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户籍)。"

龆龀

(tiáochèn)

男孩八岁、女孩七岁脱去乳齿,长出恒齿。

"龆龀"是换牙,指七、八岁换牙期

。《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稚齿:

幼童齿嫩,故以"稚齿"

称代儿童

。《晋书?潘岳传》:"昆弟斑白,儿童稚齿。"

汤饼之期:

古俗,婴儿出生三日设宴招待亲友,叫"汤饼筵"或"汤饼宴"、"汤饼会",后以

"汤饼之期"

代称婴儿出生三日

成名:

古俗,孩子出生三个月,父母为其取名,因

称婴儿三月

为"成名"。《周礼?地官?媒氏》: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焉。"

周晬

(zuì)

婴儿

满一岁

。《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孩提:

2-3岁的儿童。

幼学:

小孩10岁。

生小:代指童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2、代指青年

红颜:

青年人脸色红润有光泽,所以用"红颜"

代称青年

,又

特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绿鬓:

青少年头发乌黑发亮,所以用"绿鬓"

代称青少年

。唐代乔知之《从军行》:"沉复落红颜,

蝉声摧绿鬓。"

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而加冠,行成人之礼,因以"冠"

指男子二十岁

。《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冠者五六人。"

弱冠: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时男子二十成人,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弱冠"就是

刚成年的男子,二十岁左右

裹头:

男子成年后裹头巾,"裹头"

表示成年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年、及笄:

笄是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

女子十五岁时举行成年之礼

,结发插笄。"笄年"就是女子初加笄之年,又叫"及笄",即十五岁。白居易《对酒示行简》:"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豆蔻: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

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未成年的少年

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华年:

像花一样美妙的年龄,

比喻青年

。"华"通"花"。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青春:

本谓"绿色的春天"之意,用来

比喻青年时代

。西晋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予涉素秋,子登青春。"

3、代指老年

苍颜:

灰白的脸色,

代指老年

。《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颁白:

头发花白,"颁"通"斑",用"斑白"

称代老年

。《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此外,

"白首""皓首""华首""二毛""华发",也是以老人头发花白而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黄发:

老人头发复黄,是

长寿的象征

,因以"黄发"

称谓老年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发秃:

老人头发光秃,故用来

称谓老年

。《祭妹文》:"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

齿危:

老人牙齿松落,因此用"齿危"

谓老年人

。《祭妹文》:"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

垂胡:

胡,兽颔下垂的肉,老人颔皮松弛下垂,故用"垂胡"

比喻老年

。陆游《七十》:"身世蚕眠将作茧,形容牛老已垂胡。"

鲐背:

老人皮肤枯燥,身上生出老人斑如鲐鱼背,故用"鲐背"

称谓老年

龟鹤:

相传龟鹤皆有千年之寿,因以

比喻长寿

。郭璞《游仙》:"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素秋:

本指秋季。古代五行说,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称素秋。秋天景色凋零肃杀,因以素秋

比喻晚年

。例见"青春"条。

4、其他代称

而立之年:

指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之年:

指男子四十岁

  

知命之年:

指男子五十岁

花甲之年:

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

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

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

指一百岁

花甲重开:

指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

指一百四十岁

四、古代科举教育

1、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考试制度及等级

科举:

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

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起于隋代

,隋炀帝大亚年间开始科举考试,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共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院试:又叫"童试""童生试",县级考试 ,各地童生参加县、府的考试

,由省的提督学政莅临主持,

考上为"生员",俗称"秀才"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中的"操童子业"是说正准备参加童试。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

,明清两代

在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

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考中者可参加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唐代投考进士的考生随地方贡品解送入京赴试,称为"解"或"解送",故后世称乡试为"解试"

乡试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宫,算正式进入统治阶级

八月桂花开放,对联中的"八月桂"其实就是指乡试得中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各省举人参加

,明清两代

在京城礼部举行,三年一次

,因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季举行,故又称"春试""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杏花在二月开放,对联中的"二月杏"其实指的是会试得中

殿试:又叫"廷试",国家级考试,

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贡士参加

,起初定为五月,后定为四月二十一日,

皇帝在殿廷上主考,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皇帝也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第一名称

"状元"

,第二名称

"榜眼"

,第三名称

"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3、科举考试录取制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考试的第一等称甲第

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进士:

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即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者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解元:

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会元:

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状元:

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科考三元、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

"科考三元"指的是乡试、会试、殿试各自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和状元

。凡

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举人:

参见"乡试"条。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贡士:

参见"会试"条。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童生:

科举考试,

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

,又称文童、儒童。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

,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

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

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

题目,出自《四书》、《五经》

,八股文的

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

,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

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

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五、古代学校学官

1、学校别称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

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还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明朝时指国子监,是朝廷在京城设立的官学,也是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

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太学生、国子生: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

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监生:

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监生即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藏书、校书、收罗人才研究学问或聚徒讲学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私塾:古代私人设立的学校

。一般仅有一位老师,施行个别教学,强调记忆背诵。学习人数、年龄、程度、所学内容和学习年限都没有限定。

2、学官别称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学政:

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祭酒:

古代

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也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司业:

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

,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

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3、一般老师别称

师长:

此尊称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西席:

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如下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山长: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师保:

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

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讲郎:

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

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六、古代官职名称

1、统治者

皇帝:此称号始于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始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

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皇太子:

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此制始于西汉,后历代沿称,亦称"太子"。

驸马:

驸马

最早只是一个官职,西汉武帝时始置,是驸马都尉的简称

,意思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已非实际的官职

,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2、中央官职

三公、九卿: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三公,

始于周朝,或指司马、司徒、司空,或可指太师、太傅、太保

秦设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组成中枢机构。

汉代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下设九卿

,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东汉称大司马为太尉。唐宋沿用此称。

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但已无实权,只用于大臣的最高荣誉

宗主:

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为九卿之一。始于秦,汉沿置。多由皇族中的人充任,为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宗室、外戚有罪,须由其批准,才能处治。历代职掌略同。

三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

东汉始,尚书省成为行政的总负责机构,事务繁多,便分曹办事,后变曹为部,至隋唐定为六部。是指

吏部

户部

礼部

刑部

兵部

工部。各部的正、副长官分别为尚书、侍郎。部下设司,司的正、副首长分别为郎中、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九寺: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

太史令

。高启为

翰林国史编修

等。

3、地方官职

郡守、太守: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

,秦称郡守,汉称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长史: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刺史原为朝廷所派巡察地方的官名,东汉以后成为

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相当于省长兼省军区司令员。

属官有长史

等。

总管: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

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

的职称。

节度使、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

节度使在唐代

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

,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

等。

持节: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

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知府、知州、知县:

知府为地方行政长官,总官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

;知州为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知县为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4、其他常见官名

伯:

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

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

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其地位。

丞相:

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

,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

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

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医:

周官中设医师,

主管医务政令

。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隋代设置太医署,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太医院,明清两代不变,职责没有大变化。后世

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太师:

又名太宰。古代称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傅:

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

东宫三师

"之一,

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

。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

,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

后逐渐成为虚衔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

东宫三少

",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子太师:

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

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

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

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

六部

为吏、户、礼、兵、刑、工,

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

魏晋时是

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

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博士:

博士同样是官名。

专掌儒家经学的传授,执教于太学,成为传播孔孟学说的国家学官。其职责为议政、制礼、藏书、教授、试策、出使等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唐代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与职掌礼仪的太常博士不同。明、清两代有国子博士,太常博士,而以五经博士为孔孟及儒家诸族的世袭官,博士中不乏著名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

上卿:

周代官制,

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

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

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

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

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

,秦以后置

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纠察、弹劾朝廷、诸侯官吏过失诸事

。延续至清朝。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

唐代宗时由宦官担任,掌机密

,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

管理军国要政

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分宰相之权,

掌兵权

,称为执政,

权力地位仅次于宰相

,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

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转运使:

主管运输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

最高行政长官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

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

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

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

,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

先秦官名,

比卿低一等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

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

旧时指

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

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

初为

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的副职。

侍中:

原为

正规官职外的加官

之一。因

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

战国时为

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

丞相的军事参谋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

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

,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令尹:

春秋战国时楚国

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

,相当于宰相,明清时指县长。也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京兆尹:

西汉

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巡抚:

明初指

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总督,

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

两汉时期

次于将军的官职

都尉:

职位

次于将军的武官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

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

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

州郡太守的属官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教头:

宋代

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

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如《水浒传》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

,又称"从事员"。  

太尉:

秦至宋均有设置,为

全国军政首脑

,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相当于国防部部长。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管理天下刑狱,根据诏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宣诏命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于行政院长。

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都察院御史:

古代

最高的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通判:府之副职

,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相当于副省长。掌管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之责。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

生。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

里正:

古代的

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

管理

乡里事务的公差

中官:

指宦官,是专供皇帝、君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并非全是阉人,又称内官、内臣等。

七、古代风俗礼仪

1、节日习俗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此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

追念子推

,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腊日:

这是

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

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2、古代礼仪

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叔兴父等。

牺牲:

古代

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

一指古代

用于祭祀的牛、羊、猪

,后来

也称鸡、鱼、猪

为三牲。一指

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

古代

帝王祭祀社稷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只有羊、豕,没有牛称"少牢"。

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不同: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

古人

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郊祭:

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

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祭天、祭地的盛典

。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祖道:

古代

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

古代

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这是为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或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斋戒时忌荤,但所忌非食鱼肉荤腥而是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是为防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亵渎神灵、祖先。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

有三种形式

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

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子路拱而立。"

揖让:

一指

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

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这是古时

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俗称叩头

。行礼时,

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

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表奏中的起头或末尾作为敬辞,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都用此大礼。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

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

父亲主持

,并由指定的

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

,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

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字和名使用有别,

名供自称、长辈呼唤或用于介绍、作传,又或称所厌恶、轻视的人;字是

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一般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号,与名和字有别。

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敬称

笄礼: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加笄的礼节

。结发加笄,取字,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上,以区别童年时代。

婚冠礼: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

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秦晋之好:

春秋时,

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

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

古代

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3、古代位次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以右为尊

,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

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

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

古代

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

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

,其位次如下:

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

。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4、古代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称谓等级森严,主要的有: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八、古代饮食器用

1、古代饮食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味:

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五牲:

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狗、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六畜:

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羹:

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

。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2、古代食器

簋:

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ǎn一种上可蒸、下可煮的瓦器)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ǔ):

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

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

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

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

均为盛物之器。

案:

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

以示敬意。

匕、俎: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

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

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鸿门宴》中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

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

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

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3、古代炊具

鼎:

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

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

古代的一种大锅,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

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

鬲:

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4、古代酒器

尊:

古代

酒器的通称

,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爵:

古代

饮酒器的总称

,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角:

口呈两尖角形的

饮酒器

彝、卣(yǒu)、罍(léi)、缶(fǒu):

都是形状不一的

盛酒器

卮:

也是一种

盛酒器

,《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壶:

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

盛酒器

,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觥(gōng):

是一种

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

,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

常被用作罚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杯:

用来

盛羹汤、酒、水的椭圆形器物

,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九、古代地理常识

1、山川河流

崤:指崤山

。如《崤之战》:"崤有二陵焉。"

函:指函谷关

。如《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岱:指泰山

。如《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江:指长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河:指黄河

。如《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四渎:

指长江、黄河、淮水、济水。

五湖:

指具区、兆、彭蠡、青草、洞庭湖。

大泽:

指云梦洞庭、彭蠡、具区。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其中的"汉阴"指汉水南面。又如《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地区名

西河:

又称河西

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又如《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河北、河南:

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江东:长江以东地区

。《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

,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

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

顾名思义,在

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

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又如《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内:

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

关外:

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关东:

古代指

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

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的地区称为关中

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又如《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西域:

古代称我国

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

五岭的别称,

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

朔漠:原指北方的沙漠

也可单称"朔",有时也泛指北方

。如《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

,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两都:

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京师:

古代京城的通称,类似的称呼有:都门、毂下、京都、京城、国都、都城。"京"字单用,旧时可指国都,"师"字不可。京城现代则称为首都。

三辅:

西汉时本

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

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三秦: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其中,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

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三都指

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3、政区名

郡:

行政区域。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

。如《过秦论》:"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称州时长官是刺史,称郡时长官是太守。另外,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

,也是行政区,也称"诸侯王国",设官仿中央。

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如《张衡传》:"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道:唐代的道是临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阎典史传》:"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省:本是官署名称

。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县:

地方基层行政区域。如《海瑞传》:"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

乡、闾:

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中国:

泛指

中原地区

。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如《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

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是区别于边疆的说法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

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又如《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八州:泛指中国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

九州、神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

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如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4、古城别称

成都:

锦官城

。《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南京:

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扬州:

广陵、维扬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苏州:

姑苏

,《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杭州:

临安、武林

,《柳敬亭传》:"余读《

福州:

三山

,《<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十、与数字有关的文化常识

两仪:

阴、阳

三才:

天、地、人

三伏:

初伏、中伏、

末伏

三王:

夏禹、商汤、周公

三公:

周时为: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时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明清时为:太师、太傅、太保

三性:

祭祀用的牛羊猪

三教:

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皇:

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

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六宗:

古所尊祀的六神、汉武帝、汉宣帝、

汉元帝、汉明帝、汉章帝)

三山:

东海里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

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中岳河南嵩山

五湖:

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江苏太湖、江苏洪泽湖、安徽巢湖

四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居住区)

四京:

我国古代四大城市:东京、西京、南京、北京

四夷:

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四象:

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四部

:经、史、子、集: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

:《诗》、《书》、《礼》、《易》、《乐》、

《春秋》。

六艺

:礼 乐 书 数 射 御

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六部:

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五行:

金、木、水、火、土

五更: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夜半前后各有

两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二更、

三更

四更、五更

五毒:

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五彩:

青、黄、赤、白、黑

五音:

宫、商、角、徵、羽

五官:

耳、目、口、鼻、身

五脏:

心、肝、脾、肺、肾

六腑:

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五花:

金菊花、木棉花、水仙花、

火辣花、土牛花

八门:

巾、皮、彩、挂、

平团洞聊

三从: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坟》《五典》:

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三纲:

父为子纲、群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五伦: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

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

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六亲:

父、母、兄、弟、妻、子

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九属:

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六礼:

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

风、赋、比、兴、雅、颂

六合:

上、下、左、右、前、后

七星:

天枢、天旋、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八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八旗:

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九州:

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时辰制:

子时(23时至01时) 丑时(01时至03时) 寅时(03时至05时) 卯时(05时至07时)

辰时(07时至09时) 巳时(09时至11时) 午时(11时至13时) 未时(13时至15时)

申时(15时至17时) 酉时(17时至19时) 戌时(19时至21时) 亥时(21时至23时)

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十八层地狱:

泥犁地狱、刀山地狱、沸沙地狱、沸屎地狱、

黑身地狱、火车地狱、镬汤地狱、铁床地狱、

盖山地狱、寒冰地狱、剥皮地狱、畜生地狱、

刀兵地狱、铁磨地狱、寒冰地狱、铁册地狱、

蛆虫地狱、烊铜地狱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