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中国犹太人三大居住地_中国犹太人聚居地

牧猪按:

此文观点奇特,首先从西方史学中找到犹太人的大致来历,即前11-14世纪迁至西亚,走上历史舞台;但此前这一民族的历史却毫无记载,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于是给了作者以大胆想象的空间。通过语音式的论证,得出结论,犹太人的祖先就是周人祖先后稷,后稷之母所处之部落为“有邰氏”,原在河南“西亳”,“有邰氏”又称“庲”,所以西迁之后,其称呼为“西亳庲”,即“希伯来”。

其论证方式或可反映出知青一代的逻辑与理论缺憾,望大家以怜悯之心看待这一切。

本文为宫玉海、胡远鹏1997年的学术论文。不代表本人观点。

作者: 胡远鹏 宫玉海

一、

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亨德里克· 威廉· 房龙① ( 1 8 8 2一1 9 4 4) 于1 9 2 3 年出版了一本通俗历史著作《漫话(圣经)》,开篇即写道:

金字塔已经屹立千年。

巴比伦和尼尼微已经成为广袤帝国的中心。

尼罗河流域、广阔的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满是繁忙的人群; 而一支在沙漠中飘泊的小小部落, 自己决定背井离乡, 沿着阿拉伯沙漠的荒漠北上, 去寻找比较肥沃的田园。

这群飘泊者就是日后的扰太人。

然而,奇怪的是, 我们对这群陌生人的始祖一无所知, 他们不知从何而来; 在人类各个种族中, 他们是起过最伟大作用的一个, 然后又离开历史舞台, 成为流亡于世界各国的人。

作者接着写道:

将在人类历史上起伟大作用的扰太人, 是从一支吵吵闹闹、打打斗斗、游来荡去、偷鸡摸狗的小部落开始, 力图在通商大道一带站稳脚跟, 然后开展他们的事业的。不幸, 我们对他们的历史起源确实是一无所知。许多学者作了许多言之成理的猜浏,可是最好的猜测也填补不了历史的空白。有人说扰太人最初是来自波斯湾的一个叫做乌尔的地方,这可能是真的, 也可能是假的。对于许多不落实的事情, 我一件也不提, 而只提极少量经过所有历史学者认可的事实。

那么, “极少量经过所有历史学者认可的事实” 有哪些呢? 归纳起来, 作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第一, 犹太人的原居住地。

犹太人最早的祖先大概是住在阿拉伯沙漠上。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哪一世纪离开故居而进入西亚的肥沃平原。我们知道他们曾经飘泊了数世纪之久, 想取得一块为己所有的土地, 但他们飘泊的路线已不得而知。我们也知道犹太人在某一时期跨越了西奈山脉的沙漠地带,并在埃及定居一阵子。《旧约》中所列举的那一时期以及往后时期的种种事件, 都在埃及和亚述的史书中有所反映。

第二,犹太人的族属。

从最早的时候起, 古代通道行经的这块地区( 指今叙利亚— 笔者),居住着从阿拉伯沙漠迁来的各个部落( 包括扰太人— 笔者)。他们都是闪族人. 操同样的语言, 信同样的神。

第三, 犹太人的宗教信仰

五千年以前, 七天创造世界的故事流行于西亚人民之中,这是扰太人讲的故事。他们含含糊糊说,各个不同的神分别创造了陆地、海洋、树木花鸟、男人女人等等。

虽说在所有人中, 扰太人是第一个只信奉一个上帝的(以后我们讲到摩西时代. 就会叙述这是怎么回事) ; 但是,后来发展成为扰太民族的闪族部落, 最初跟在他们之前无数年代以来一直信奉多神的邻居一样, 也是信奉多神的。

房龙所认定的这三条究竟有无道理呢? 我们可以用我国古籍《诗经》和《山海经》的记载来和犹太人的《圣经》作一核实和校正, 从而提出我们的结论。

二、

关于“ 犹太人” 和“ 希伯来人”名称孰先孰后,犹太人或希伯来人“ 进入” 中国的时间或早或晚, 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择其荦荦大端者, 兹举数例以剖析之。

哭墙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在《犹太——充满“ 悖论” 的文化》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

扰太人是谁? 这一尖锐的问题的提出,使人们对“犹太文化史” 从根本上加以反思。

扰太人最初被称为希伯来人, 以后才被称为以色列人和扰太人。这种称呼本身便是文化变迁的结果。甚至可以说, 一部扰太文化史, 就是扰太人的名称和内涵演变的历史。扰太文化史的开端是伴随着“犹太人的定义” 这样一个问题而开始的。

关于希伯来( Hebrew ) 这一名称的来源, 就是一个文化学的课题。现有文献中, 最早出现与之类似的词语之处,主要有两个地方: 一是《圣经· 创世纪》第10 章第21 节中的“ 稚弗的哥哥句是希伯( ’ I br i y im )子孙之祖”;二是埃及公元前14 世纪的公文阿马那泥板上的“ Habiru ”。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 第一, 犹太人果真“最初被称为希伯来人, 以后才被称为以色列人和犹太人” 吗? 根据何在呢? 第二,最早出现与“ 希伯来”类似词语之处,主要只这两个地方吗? 这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南开大学教授朱维之在《希伯来文化》中则说:

希伯来人就是古代的扰太人。他们的祖宗约在公元前2000年时. 从幼发拉底河流域游牧到了迦南地区( 即今巴勒斯坦), 当地人叫他们“哈比鲁人”(Haibru),意思是从大河那边来的人; 后来一音之转而为希伯来人(Hebrew)。公元前1000年左右, 他们开始自称“以色列人” ,因为相传他们的族祖推各被神赐名为以色列。...到公元前135 年最后一次对罗马帝国起义失致时. 结束了“ 希伯来人” 的历史, 转入“犹太人” 的历史。

希伯来人原是闪族的一支。闪族起源于阿拉伯沙漠的南部,起初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

这里也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关于希伯来人、犹太人、以色列人三种称呼产生的顺序是不清楚的; 第二, 说希伯来人起源于阿拉伯沙淇的南部,这是否是他们“最早的发祥地呢? ”

实际上,我国学者关于犹太人的研究, 主要是在于研究“中国犹太人” ,其所依据的古籍资料只有中国古籍中的有关史料以及开封犹太教寺中的汉文碑铭等实物史料。前者包括《元史》、《经世大典》、《开封府志》、《祥符县志》、《河南通志》等书所载的有关内容; 后者则主要指明代弘治二年( 1489 ) 《重建清真寺碑》明正德七年( 1512 )《尊崇道经寺记碑》,清康熙二年( 1 6 6 3 ) 《重建清真寺碑》以及清康熙十八年( 1679) 的《祠堂述古碑记》等 。再古远一点的史料则没有了。

至于研究的内容.其中主要一个是犹太人最早“进人” 中国的时间。对此,外国学者进行了较多探讨,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周代以前说、周代说、汉代说和唐代说。

三星堆铜人像

周代以前说的代表人物是一个叫做维那格拉多夫的希腊正教领袖,他依据的材料是弘治二年碑文上的一段话: “那其间立教本至今传, 考之在周朝一百四十六年也,一传而至正教祖师也摄,考之在周朝六百十三载也。”维那格拉多夫由此得出了犹太人在摩西之前就来到中国的结论。

主张周代说的西方学者不少, 他们的主要依据有两个, 一个是康熙二年的碑记《重建清真寺记》.据该文载: “教起于天竺, 周时始传于中州, 建祠于大梁” 。二是《圣经· 以赛亚书》中以赛亚的预言: “看哪! 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Sinim 来。” 西方学者考证Sinim 是指中国,有的则认为是指中国人。而《以赛亚书》成书的时间是公元前六世纪. 相当于中国的周代,故他们得出结论: 周代就有犹太人到了中国。

我国学者对于周代以前说持否定态度。对于周代说,我国学者也多持否定态度。对此我们是理解的。但是, 问题还不在此。问题在于: 是“周代就有犹太人到了中国” , 还是“周代犹太人就离开中国,向西迁移?" 这才是本文要讨论的实质性的问题。

三、

对于犹太人考镜源流,不得不提及我国的周人。

周人的祖先叫弃,弃七十有二载, 即公元前2 2 8 6年,被舜任命为后稷, 教民播种. 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由于他的贡献, 和神农氏一起, 被后世尊为农神。

犹太人即古时的“有邰氏” ,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封于邵,号“有邰氏” 。《史记· 周本纪》有云: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 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 见巨人迹。心欣然说, 欲践之。践之而身动, 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详, 弃之隘巷。马牛过者, 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 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复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 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 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 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 举弃为农师, 天下得其利, 有功。帝舜曰,弃,黎明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

从上可以看出:( l) 弃为帝喾之子, 为有邰氏女姜原所生, 因古代姬、姜两姓世通婚姻: ( 2 ) 弃生时胞衣如卵, 因而被遗弃; 后来“剖析产子”,这种现象在古代并不少见. 司马迁对此表示怀疑,未写,但踩巨人脚印之说是出于对《诗· 生民》的误解:( 3) 后稷务农,是从神农氏家族学习来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 也是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史记· 孔子世家》说: “ 古者, 《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 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 。

《诗经》述及周人的祖先, 见《大雅·生民》,凡八章,其第一章云:

厥初生民, 时维姜原。

生民如何? 克湮克祀, 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 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

时维后稷。

把上诗译成现代语言,就是:

当初那周人的产生,

是由于姜原这有邵氏之女。

周人是怎样产生的?

是度诚持久地礼拜和祭祀,

为避免不能生育孩子。

踩着帝喾的大脚趾而喜悦.

一直是独自一个在生息,

又是胎动已过了早期,

把孩子生下来又要自己抚育,

这就是伟大的先人后稷。

有人以为这是一段“ 神话” ,实际不是。从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 第一, “ 帝” 并不是上帝,而是指帝喾; 第二, “ 履帝武敏” , 并不是踩了上帝的脚印; 而是踩了帝喾的大脚趾。这和《齐风· 东方之日》中“履我即兮” 、“ 履我发兮” 的意思一样, 是女子踩男子的脚,作为定情的表示, 是当时的一种风俗; 第三, 姜原不和帝誉生活在一起, 这是普那路亚婚姻的残余, 孩子由女方家族抚育成人。因而, 《史记·三代世表》引《诗传》说: “文王之先为后稷, 后稷亦无父而生” 。汉代刘向的《烈女传》所谓“ 弃之母姜原者,邰侯之女也。当尧之时, 见巨人迹, 好而履之, 归而有娠”都是对《生民》的误解。

关于有邰氏, 史籍记载不多。《诗· 大雅· 生民》中有“诞后稷之穑, … … 即有邰家室。” 《大戴礼· 帝系篇》云: 上妃, 有邰氏之女也, 曰姜原氏, 产后稷。《纲鉴易知录》云: “ 有邰氏为炎帝之后, 姜姓所封, 帝誉元妃, 邰氏女也, 生弃为后稷, 复封于邰( 来)。”

从夏代有邰氏的位置看来, 应在今河南省偃师一带; 可能因为那里曾有过中国的“金字塔” 钧台、夏台的缘故而称为“邰” 。那一带, 也曾是帝喾时的首都, 称为西亳(be);尧时, “夏封于邰 ” , 看来“庲”是对的。因为史说: “ 周封于庲” ,有邰氏从西亳迁于庲, 所以也叫“西伯( 亳) 来( 庲) 人” ,就是现在的犹太人之先祖。后稷开始“寄有邰家室” , 就是说没有自己的家室, 跟有邰氏住在一起。

公元前14 世纪前后,有邰氏迁往中东, 后稷之弟台玺仍“ 即( 寄) 有邰家室” ,后有子叔均,他就是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化” 的创始人。

《山海经· 海内经》记载:

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 侄) 曰叔均, 始作牛耕。大比赤阴, 是始为国

这就是西周之国。叔均的功劳是开始使用牛来耕田。“大比赤阴” , 就是叔均娶多个赤国的妻妾, 所以才能在赤国( 阿卡德) 之南立足, 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山海经· 大荒西经》载:

“有西周之国, 姬姓,食谷。有人方耕, 曰叔均。帝俊生后稷, 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 生叔均, 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 始作耕, 有赤国妻氏, 有双山。”

“有赤国妻氏” , 就是“大比赤阴” 。“有双山” , 双山就是两河流域, 也就是《圣经》里记载的“双城” 。可见这“西周之国” , 于4千年前就有, 其中心就在中亚两河流域, 相当于现在的伊拉克的北部。

有邰氏为什么又继续西迁,于公元前1世纪时到达中东呢? 从周人的历史看, 在后稷时, 已“潜于大泽” 。这大泽应为地中海, 《圣经》中叫“ 大海” 《淮南子》说西方有“后稷陇” , 就是` 山海经》所说的“大泽,后稷之所潜也” 。后稷为什么潜于大泽? 这就与有邰氏西迁,后又南迁至中东有直接关系。世界史认为犹太人由前14 世纪开始西迁,前11世纪到达中东, 时间上大体相符。《史记· 周本纪》云: “ 后稷卒, 子不窋立, 不窋末年, 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 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实际上, 后稷早已潜出, 不窋自然在戎狄之间, 至公刘复迁于幽。所谓“ 公刘失职” ,如果指失去后樱的官职的话, 实际上早就失去了。

犹太人被称为“来自河那边的人” , 有人说是由幼发拉底河西岸过来的, 所以就叫“西伯来” 人。如果真的是这样, 那“希伯来” 人就是“西边来” 的人了, 这岂不成了现代汉语? 世界史说犹太人是个东方民族, 具有东方民族的特点。曾有许多学者, 把中华文化和犹太文化做过比较, 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 兹不赘。

据西方世界史记载, 犹太人在公元前14 世纪开始西迁, 这可能是由于尧封有邰氏于西北以后发生的事。

按中国史书记载, 夏代初期, “ 公刘失职” , 就是被免去了“ 农业部长” 的官,迁于幽, 如《史记·刘敬传》则记曰: “周之先, 自后稷, 尧封之于邰, 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公刘避桀居幽” 。

《诗·大雅· 公刘》则记曰:

笃公刘,匪居匪康。

乃埸乃疆,乃积乃仓;

乃裹餱粮,于橐于囊。

思辑用光,弓矢斯张;

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这时候,有邰氏也开始西迁入甘、入新, 然后经乌尔( 宛) 到达中东。《圣经》(《旧约》中亚伯拉罕率领犹太人从乌尔( 宛) 向西迁徙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4 世纪,这时正值中国商代盘庚迁殷前后,盘庚的新都正是西毫, 这可能是促使有都氏西迁的最后原因。从此, 一个新的民埃——有邰氏(犹太人),参加了两河流域的开发和争夺; 他们既带去了原有的文明,又创造出新的文明。

一般历史教科书上, 只说犹太人于公元前14 世纪经过乌尔到达中东, 公元前1 世纪与以色列人合并建立以色列国,以色列的来源则没有着落。而我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有关线索。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

“有互人之国. 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有鱼偏枯, 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 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以色列人又称“以妇” , 就是古史中的鱼复, 也叫鱼妇,同是炎帝的后代,因此才能很快与犹太人合并。他们的信仰也是一致的。根据中国古史记载: “ 有邰氏女姜原,与帝(喾) 祀上帝而生弃” ,就是“精意以享”,也就是说, 信仰、礼拜都很虔诚、勒快。实际上,这个“上帝” 并不是天神, 而是先帝。从黄帝时代就崇奉先帝, 形成了一种信仰。尽管有人把上帝说成神,但圣母玛丽亚等仍然是活生生的人。

郭璞在注“互人之国” 时说: “人面鱼身” , 这和后面说的“鱼妇” 相符合。这里说的是国名及保护神的来历。波兰人可能来自于中国河南的亳, 犹太人来自西亳,他们的保护神都是美人鱼。

“天乃大水泉” ,并不是天上下来泉水,而是说西方淹没于洪水之中,这正是《圣经(旧约) · 创世纪》中说的故事。“ 蛇乃化为鱼”,是说蛇等动物为适应新的环境而改变习性“是为鱼妇” ,就是人鱼;《淮南子》说: “后稷龙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为鱼” ,就是指的这个地方。后稷是周的祖先,生于公元前2100年前后;龙,应为垅或陇,就是耕种庄稼的地方。“其半为鱼” ,正是人鱼, 这就是膝尼基人崇拜的图腾。颛顼死而复苏,正是说的基督、耶稣复活的故事; 这也就是“不死之国” ——巴勒斯坦和波斯地名的来历。

由于有《山海经》中说的背景.蛇鱼变化等,因而产生象《伊索寓言》中的一些动物变化、人格化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顺便说一句,作为古希腊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的《伊索寓言》,如果从语言、民族的角度来考察. 则它的著作权应属于以色列人,此不赘。

伊索,旧译为以埽, 即今以色列。所以, 明代的译本, 把书名译为《意拾蒙引》,这“ 意拾蒙” 就是以埽。《伊索寓言》的一个明显的创作特点.就是以物拟人、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哲理。如某黄鼠狼爱上了一位青年男子,他就请求阿佛洛狄特把他变成美女. 终于如愿如偿; 但是他的本性却无法改变, 见到老鼠就跳下床去捉吃, 拐出了本相。这类故事和周代的狐狸变成妲己,《白蛇传》、《聊斋》中蛇变人、鬼化狐等故事,有着共同的内涵和渊源。由此可见希伯来文化、犹太文化和中华文化本是一脉相承的。

四、

从宗教信仰看, 犹太人之源于“ 有邰氏” . 也是有迹可寻的。

“上帝” , 今天的中国人多以为那是基督教的概念, 是基督教的至上神。其实, 中国基督教的上帝, 乃是明朝末年西方教士将他们的G o d 译成的中国名字。上帝, 原是中国传统的至上神。

据《辞海》解说:

(犹太教信仰上帝耶和华, 这是)基誉教对扰太教唯一真神雅赫维(Yahwhe) 的读法。犹太教禁止口呼神名, 在犹太教《圣经》中神名仅记辅音字母YHWH 而不记元音符号,读经时则以希伯来文“阿特乃(adhonay,意为‘吾主’ )”代之。有时亦将此字的元音符号附记在YHWH下面, 日久原字读音失传。后当基督教将犹太教《圣经》作为《旧约全书》继承下来时, 将这些元音符号拼出, 读成“耶和华”,在基督徒中长期沿袭

而我们的周人特别是在帝喾时代,对上帝的崇拜是特别虔诚的。《尚书》、《诗经》里经常出现有关天与上帝一类的词。有人认为天主教传入中国后,信徒们采用了一个现成的词: 上帝。是的,这个词太现成了。我们从西方对上帝的称呼God 来看, 也与中国语言——古汉语不无关系。God 在基督教中表示上帝,在天主教中表示天主, 即令Goodbye 也是Goodbye with you(愿上帝与你同在) 的缩略句,God 最后才变为了Good。我们上古的帝喾高辛氏, 这个喾,就和英语中God 和古汉语GO 相通, 而有邰氏正住在帝喾(Go) 的国都西亳,这并不是巧合。《纲鉴易知录》中讲到喾,称:

帝普施利物, 不私其身。聪以知远, 明以察微。顺天之义, 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 修身而天下服。其色郁郁, 其德嶷嶷。其动也时, 其服也士。帝既执中, 而遍天下,日月所照. 风雨所至,莫不服从。

这俨然是上帝的化身、耶稣的形象。由此可知,在上古时代, 人们的信仰基本上是一致的。宗教本为同源,而在后来的流传中, 由于对教义的解释产生分歧, 分成不同的教派, 甚至产生宗教战争, 这是很不幸的。

我国古籍中出现“上帝” 称谓之处,我们举两书为证。先看《尚书》。

《尚书· 泰誓上》:

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 宜于冢土. 以尔有众、底天之罚。

《泰誓下》:

惟于惠民. 惟辟奉天。上帝弗顺, 祝降时丧。

考《诗经》中出现“上帝” 凡24 处, 皆在《雅》、《颂》之部,有时一篇数见焉。如《生民》、《皇矣》、《文王》、《大明》、《云汉》、《板》、《荡》、《正月》、《菀柳》、《执竞》、《闷宫》、《臣工》、《长发》等。试举二例。

《诗· 大雅· 云汉》:

“后稷不克, 上帝不临。”

“昊天上帝, 则不我遗。”

“昊天上帝,宁俾我遯!”

“昊天上帝, 则不我虞。”

《诗· 大雅· 皇矣》:

“皇矣上帝, 临下有赫。

“览观四方, 求民之莫。”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

“乃眷西顾, 此维与宅。”

这些中华元典中所记述的内容,应该说, 其精神要义与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义是并行不悖的。

再从基督教用以作为信仰的标记的十字架来看,应该说,也是源于中国的。丁山先生在其遗著《从

东西文化交流探索史前时代的帝王世系》中指出:

我的朋友孙道升先生尝告诉我, 十字架在周秦时代即已输入中国。起初, 我认为不可能。现在, 我考定了商代的“高祖上甲” , 本是日神, 也是天神; 这位天神, 甲骨文正写成十字架形。以十字架象征上帝,我不知道世界宗教史家已经追溯到什么时代才开始? 就中国古代史籍记载看, 公元前一千六七百年左右, 成汤建立殷商王朝的时代, 就以上甲代表上帝,是中国之以十字架象征上帝远在希伯来之前。就地下史料的直接证明看, 我认为上帝之作十字架,可能是自殷商王朝传入西亚的; 一如印度历法知有“闰月” ,在战国时代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秦、汉以前,中国文化可以源源不绝地输入亚洲西南部: 西南亚的民族文化和各种宗教思想自难拒绝其输入中国。

丁山先生明确指出了: “ 公元前一千六七百年左右, 成汤建立殷商王朝的时代, 就以上甲代表上帝,是中国之以十字架象征上帝远在希伯来之前。” 再结合有邰氏于前14 世纪至前11世纪迁往中东的历史来看, 问题就更明朗化了。

综上所述, 我们应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犹太人的“根” 在中国。犹太人就是我国上古时代“有邰氏” 的后裔,“希伯来” 就是“西亳” 和“ 庲”两音的连读, “以埽”则为,“以色列” 。因此,这一顺序可表述为: “有邰氏”->犹太人->希伯来人->以色列人。

2. 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天主教、基督教等,皆起源于上古的中国。这从“上帝” (God)一词的来源和作为宗教信仰的标记十字架的来源均可作出判断; 至于后来由于时间、环境的变化, 在原来的基础上创立新教, 自然会有所发展, 这也是很自然的事。然而,由于它们根源同一, 因此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 作为中国古籍的《诗经》、《山海经》和作为犹太人古籍的《圣经》(《旧约》) 在研究世界历史起源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

4. 人类的分化、改组, 一直贯穿在历史的长河中, “分久必合”, 人类回归统一,实现世界大同应该也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希望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注释:

①关于房龙, 郁达夫说过: 房龙的笔, 有“ 一种魔力” , “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 经他那么的一写

,无论大人小孩, 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气

②顾晓鸣: 《犹太— 充满“ 悖论” 的文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 9 90 年3 月第1 版, 第3页。

③ 朱维之: 《希伯来文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 9 8 8 年12月第i 版, 第l 一2 页。

④杨海军: 《中国犹太人研究80 年》,载( 中国社会科学》1 9 9 4 年第3 期. 第15 0 一1 5 1 页。

作者单位: 武钢党校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