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怎样理解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最近,电影《隐入尘烟》大火。一部据说是五、六百万元的小制作,保守估计票房将达到1.2亿~1.5亿元,深受电影市场欢迎,院线排片率一路上升。

不过,也有一些观众,尤其是故事发生地——甘肃的观众,对电影抵触情绪比较大。认为电影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2010年前后的事情,而此时甘肃已经开始脱贫攻坚,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电影拍摄得好很多。

我非常能理解这些观众的家乡情结,但艺术的“真实”不能等同于生活的“现实”。依我之见,所谓艺术就是依托于现实却又超越现实的存在。现实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与升华。

我虽不是甘肃人,但在甘肃工作多年,和所有甘肃人一样,有着很深的甘肃情结。情结归情结,不可否认的是甘肃的自然禀赋和发展环境与中东部地区相比,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

比如说,我们扶贫联系点就是甘肃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属于“苦脊甲天下”的定西市渭源县。那里的气候非常干燥,夏天白花花的太阳,照在田地里能升腾起白蒙蒙的雾气,照在树叶子上能冒着细丝丝的青烟。走在村头的黄土路上跺跺脚,尘土能没了脚窝窝。一些贫困户的房子还是爷爷手上建起的土坯房。

这样的环境,在全国其他省份是不多见的,电影里面一些艺术的夸张,应该是允许的,也应该是能接受的。

不难理解,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会有一些共同的人性的弱点。到现在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走访帮扶对象的情形,当我们走进贫困户家门的时候,他正在堂屋里坐着,小收音机里唱的秦腔,声音开得老大。头上戴着的那顶帽子,已经看不出是藏蓝色还是深灰色,帽子的边缘渗出一圈厚厚的油渍,五十多岁的年纪,眼晴已经有些混浊,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

他和电影里的那些农民差不多,因为贫穷,对生活缺少向往、对致富缺少信心,对他人缺少关爱。这些都是现实,只不过电影里,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的更具象、更夸张。

能理解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就没有必要纠结《隐入尘烟》中描述的甘肃农村的贫穷落后与农民的秉性凉薄。即便是大家心里感觉不舒服,就当是为艺术“献身”一次又如何呢?据说,电影的导演和演员大多是甘肃人,他们断断也不敢干被骂祖宗十八代的事情来着。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