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唐僧人物形象分析100字(唐僧人物形象分析)

日前,有外地游客向甘肃省金昌市委书记投诉“唐僧跳广场舞损害名著形象”,甘肃金昌市委督查室3月15日回复称,已约谈当事人,责令杜绝低俗,现相关视频内容已全部下架。

这一话题引起关注的背后,也隐含这一个严肃的问题:唐僧的“形象”到底是什么?大家所熟知的唐僧形象,与真实的唐僧形象相比,有多大差距?

本期政邦茶座邀请到冯保善教授,他长期关注唐僧形象的演变,并出版了专著《玄奘:丝路上的取经人》。

本期政邦茶座嘉宾

冯保善,《玄奘:丝路上的取经人》作者,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长,原凤凰出版社编审

本期政邦茶座主持人

高明勇,政邦智库理事长

政邦智库:

您评价说玄奘法师的形象被啃得“鲜血淋漓、体无完肤”,是什么时候有这种意识的?

冯保善:

哈,这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印象中,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游记》影视网络改编作品,纷至沓来,层出不穷,如《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西游记后传》等等,多有荒诞恶搞。传统的师徒兄弟关系,礼仪道德,社会使命,在这里都成了戏谑、嘲讽的对象。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英雄与懦夫,没有了是与非的标准。

再有如《情癫大圣》,一代高僧唐僧,穿上了蜘蛛侠的服装,成了“情痴”“情圣”,与女妖搞起了三角恋,颠覆了传统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失去了基本的认识底线。

冯保善:

我本人关注玄奘,具体讲,主要是因为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研究《西游记》的需要。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古代小说,即关注到了玄奘。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有一个“世代累积”的现象,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乃至于说唐小说、杨家将小说、说岳小说、包公小说等,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这些作品有着历代的传播积累,不是哪一个人独立创作出来的。要研究这些作品,必须了解其故事演变。

《西游记》的历史原型,即唐朝初年玄奘赴印度取经的故事。其后,有唐人变文《唐太宗入冥记》,宋人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戏文《陈光蕊江流和尚》,元人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平话《西游记》,明初《西游记》杂剧等。吴承恩作《西游记》,正是在前人基础上,完成的集大成的著作。

历史史实,是一切玄奘故事的本源。玄奘口授《大唐西域记》,慧立、颜悰撰写《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新唐书》《唐高僧传》中的玄奘传记,都是后来各种“西游”故事创作的基础。有关研究整理成果,如《玄奘西游记》《玄奘年谱》《玄奘集编年校注》《玄奘评传》等,都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玄奘法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他的翻译成果,他的佛学、哲学、因明学思想,以及翻译理论等,都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他的人生所体现出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总结。而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玄奘-唐僧作为历史上的坐标人物,对于丝路文化建设开发,更是博大的历史宝藏富矿。

政邦智库:

您在《玄奘:丝路上的取经人》中比较了玄奘法师与《西游记》中唐僧的区别。一边是和孔子、孟子、老子并列的玄奘,一边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这个是如何平衡的?

冯保善:

您很敏锐。这本《玄奘:丝路上的取经人》,与一般人物传记相比较,在写法上确有些区别。主要是因为写作的初衷,不仅是要呈现玄奘的人生及其伟大,还有“正本清源”的想法,希望一般的读者,在了解古典小说《西游记》之外,还能够对历史上的“唐僧”及其史实,有真实的认知。

政邦智库:

“正本清源”?具体是如何做的?

冯保善:

概括地讲,我有这样三点追求:

一是追求真实。以传记的形式,以历史史实为根据,以玄奘一生的主要事迹为主干,完整清晰、真实客观地呈现传主的人生心灵轨迹。

二是比较异同。小说《西游记》里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有同有异,异大于同。本书从唐僧出身、出家始末、取经缘起、人生结局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比较。从历史上的玄奘取经,到神话小说《西游记》,其间经过了数百年世代累积的漫长过程,但在历史上的玄奘取经故事里,其实已经包涵了神话的因子,本书对此也做了细致的发覆。这对于既往关于《西游记》成书研究中,重取经故事演变,忽略取经史实与小说之间关系的局面,有纠偏之功。

三是大众叙事形式。鲁迅赞太史公《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高度评价了《史记》一书的史学价值,更对其所具有的文学成就予以崇高礼赞。《史记》为我们树立了传记写作的光辉典范。本书以文学笔法,叙写历史上的唐僧故事,比较其与《西游记》中文学形象唐僧的区别,在学术大众化方面,做出了个人的尝试。

政邦智库:

除了玄奘,还有很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也被歪曲了,特别是在今天,很多历史人物因小说、影视剧、游戏而被熟知也被误解,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冯保善:

曾看到有人“盘点十大被电视剧歪曲的历史人物”,谈到了《至尊红颜》中的武则天、《铁嘴铜牙纪晓岚》的纪昀、《大唐芙蓉园》中的杨玉环、《还珠格格》中的乾隆皇帝、《康熙微服私访记》《怀玉公主》中的康熙皇帝、《十三格格》中的慈禧太后、《孝庄秘史》中的孝庄太后、《壮志凌云包青天》中的包拯、《蝶舞天涯》中的吕布等。

我个人认为,历史题材创作,即以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为例,便有追求“羽翼信史”和“虚实相半”两派不同的意见,前者主张“羽翼信史而不违”、“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后者认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

恰如古人评价《西游记》所说“游戏中暗传密谛”“纯以游戏写意”,其虽然极富有幻想,但其根本宗旨在于求真,在于反映了生活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邃思索,有益于世,这正是其能够成为经典,千古不朽的艺术真谛所在,也是小说经典《西游记》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政邦智库:

我注意到您还写过很多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有没有一以贯之的方法论,来重新认识历史人物?

冯保善:

是的,在我个人的著作中,大体上归于传记一类的,除了这本《玄奘:丝路上的取经人》,还有《严复传》《东吴畸人:话说冯梦龙》《凌濛初》《李渔》《话说吴敬梓》。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想到了鲁迅《“题未定”草》中所说的一段话:“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也就是说,要讲究辩证法,将历史人物放在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矛盾中加以分析,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要求历史人物;还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前提之下,承认杰出人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的重大作用。

政邦智库:

一般来说,玄奘的形象是多重的,比如作为僧人的玄奘,作为文化使者的玄奘,作为民族脊梁的玄奘……但我发现您提出了一个新的身份,就是“作为唐僧的玄奘”——这个身份,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

冯保善:2016年,中国邮政发行《玄奘》特种邮票,《中国集邮报》刊发记者小鲁《〈玄奘〉:还原真实的一代宗师》一文中说:“学者冯保善曾这样概括玄奘精神的内涵:充实饱满的一生,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求深求透的治学精神,严肃认真、不弃寸阴的工作态度,对于事业的无限责任感,还有他对祖国的拳拳挚爱以及学成归国、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在茫茫大漠的绝境中,独自一人面对空空的水袋,依然发出掷地有声的‘宁可向西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的誓言,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才是真正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慷慨;在印度佛教辩论大会的掌声中,作为一位威望已达顶峰的高僧,面对崇高得无以复加的尊荣,却依旧平静地踏上归途,这才是可贵而超越俗世功利的境界。也正因为这种精神,玄奘才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1300多年来令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心潮澎湃、感佩不已。”

在书中,我还谈到:“玄奘法师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有他跋涉十九年,九死一生,带回的那些经像为证;有他历史十九年,主持翻译的七十余部、一千三百多卷佛教典籍为证;有他奉大唐天子李世民之命,编写的那部后来被印度史学界推崇备至的《大唐西域记》为证。除此之外,我觉得,他的‘践流沙之漫漫,陟雪岭之巍巍,铁门巉崄之涂,热海波涛之路,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中间所经五万余里’,不恋荣华,载誉归来,由此所体现出的那种矢志追求、百折不挠、勇猛精进、利导众生的精神,与开放的胸襟、赤子的情怀,在我们重铸民族精神的今天,也许更具有现实的当下意义。”

我总体的看法是,玄奘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他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更为广大的大众社会,有着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政邦智库:

这么多年持续关注这个话题,除了出版,您有没有想过通过其他方式还原玄奘法师本来面目?

冯保善:

作为文史研究工作者、大学教师,我们更擅长的,是文字书写,或课堂、讲座的形式。在大众文史读物难以进入业绩考核的当下,可以拿出时间,来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的工作,是需要奉献精神的。这也是服务、报效社会的具体体现,是一项意义不可轻觑的工作。就在去年,我荣幸获得江苏省2019-2020年度社科普及先进个人称号,我个人感到这个意义很大。

「 延伸阅读 」

推荐语: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上玄奘其人,对一代高僧、丝路上的文化传播者玄奘的真实身份、少年往事、游学经历、宗教因缘、万里跋涉、取经详情、九死一生、悉心译经、无私奉献、名播四海的实际背景、曲折历程、卓越成就、深远影响、伟大精神等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叙述,还原了一个可靠、可亲、可敬而千载一遇的伟大求法者、传道者、殉道者的光辉形象。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