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会场地(临平音乐会场地)

来源:中国文化报

夏季是德国音乐节市场的旺季,对古典音乐而言,音乐节更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据德国音乐信息中心统计,德国有300多个以古典音乐为主的音乐节,其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日益为社会所认识。

德国音乐节的历史溯源

德国的音乐节传统由宫廷节庆、音乐家诞辰周年纪念活动发展而来。19世纪起,音乐节逐渐兴起。1817年,交响乐领域最古老的下莱茵音乐节诞生。1845年,作曲家李斯特在贝多芬纪念碑揭幕之际,发起了贝多芬音乐节。1847年,第一届舒曼音乐节在兹维考举行。1876年,作曲家瓦格纳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拜罗伊特音乐节。20世纪上半期,则只有慕尼黑音乐节等少数音乐节出现。

在原联邦德国,1951年7月,拜罗伊特音乐节以“新拜罗伊特”之称重新开幕。随后,因为德国人对音乐的需求巨大,一批音乐节涌现,但至19世纪70年代初进入停滞期。1986年创办的石荷州音乐节,通过创新办节模式推动古典音乐走向大众,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全民性音乐节。

在原民主德国,文化部于1978年创立德累斯顿音乐节,在当时属于通过古典音乐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稀有平台,至今依然是德国重要的音乐节庆活动之一。

1990年两德统一后,参照石荷州模式,德国东部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特色音乐节。

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古典音乐节市场的构成有所变化,有的开始专注于早期音乐、当代音乐和最新音乐。通常由私营机构发起的系列短期音乐节,被认为是新的利基市场,然而市场波动较大。例如,成立于2008年的多特蒙德音频数字音乐节,因缺乏观众而在两年后取消。2011年,科隆三年一度音乐节被科隆八桥音乐节所取代。2014年,两年一度的柏林时代之窗古乐节在举办12年后停办。

古典音乐节的特色化发展

德国古典音乐节种类繁多、形态丰富、定位明确。有些音乐节是专为某个特定的作曲家举办的。例如,贝多芬音乐节每年在波恩举办约60场贝多芬作品音乐会;拜罗伊特音乐节又称“瓦格纳音乐节”,在专为作曲家瓦格纳而建的音乐节剧院举办。有些音乐节则以乐器或音乐体裁命名,例如鲁尔钢琴音乐节等。

有的音乐节以举办城市命名,如卡塞尔音乐节、施维琴根音乐节、海德堡之春音乐节、德累斯顿音乐节等。有些以州名、地区名来命名,意味着整个地区都分布着艺术节演出场所。例如,石荷州音乐节以“乡村经典”的理念,把教堂、庄园和谷仓变成了音乐会场地,为古典音乐赢得新的观众群。莱茵高音乐节于1987年创办,尝试音乐与时尚生活相结合的路子,在离葡萄园区一公里的路边摆放桌子,人们在品尝美酒美食的同时,可以欣赏“流动音乐家”小组的演奏。

有的音乐节更将音乐与人文或自然风光体验充分结合,如参加波茨坦无忧宫音乐节,可体验宫殿、花园的氛围;参加奥伯斯特多夫音乐之夏,可饱览山区景色;参加巴伐利亚的基姆湖绅士岛音乐节,可欣赏美丽湖景。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因拥有大量风景秀丽的湖泊而被称为“千湖之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音乐节分为春季和夏季,其中,跨度长达3个月的夏季音乐会是重头戏,是德国最大的音乐节之一。为吸引更多民众,它的演出场所往往剑走偏锋,包括旧仓库、厂房等地或在露天进行。

在德国东部,由中德广播电台主办的夏季音乐节在图林根等3个邻近的州共同举办。历史文化丰富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图林根州和萨克森州,依托当地著名音乐家和区域独特文化资源,推动了音乐节的发展。

近年来,音乐家对音乐节的参与度有所增加。如小提琴家塔比娅·齐默尔曼自2015年以来一直在波恩举办贝多芬音乐周,似乎并不在意与这里的知名品牌——贝多芬音乐节“撞车”;福雷四重奏小组则选择在德国人喜爱的度假胜地吕根岛上打造“艺术节之春”。这些音乐家代表着一种新的音乐节理念,他们要将自己的创意和音乐能力结合起来,有意识地选在远离主流的地方为音乐节开拓新的空间,其想法往往较为独特,不随波逐流。

多元化融资,推动经济发展

举办音乐节是文化行为也是经营行为,这就需要组织者掌握有效的经营之道。实行多元化融资,将公共资金与私人资金相结合,是德国各地音乐节经营的普遍做法。

与常年演出、靠政府拨款为主的剧院或乐团不同,音乐节尤其要确保多元化融资。德国音乐节通常通过政府财政资金、门票销售、媒体开发、赞助、私人或协会捐款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音乐节的门票销售和辅助收入,往往远超过政府提供的资金。

1945年后的20多年间,政府资金占音乐节经费的主导。在原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政府以文化艺术为标牌,雄心勃勃地支持音乐节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融资形式趋向多元化,德国企业开始赞助文化机构,并将赞助作为企业自我展示的工具和减税手段。

据《德国商报》2015年8月统计,2007年至2013年期间,音乐节赞助商提供的资金份额大幅增长,赞助比例从7.6%增长到16.5%,而同期联邦政府、各州和市政府的补贴从51%降至37%。当音乐节的公共合作伙伴实力减弱时,对私人资金的需求就不断增大。

完全由公共资金负担或完全由私人资金支撑的音乐节,在德国都不多见。由慕尼黑国家剧院主办、始于1875年的慕尼黑歌剧节,经费主要由州政府负担,近20多年来,在马克斯—约瑟夫广场举行的“全民歌剧”,已成为该歌剧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最大、主要依靠私人资金举办的古典音乐节是莱茵高音乐节。位于黑森州的莱茵高地区是重要的葡萄酒产地,音乐节把葡萄园、教堂、宫殿等地当作音乐舞台。莱茵高音乐节的创办人海尔曼原是书商,尽管办第一届音乐节亏了本,但是他没有放弃,于1993年和2004年先后成立音乐节演出公司、音乐节基金会。该音乐节的举办不依赖政府资金,音乐节平均年度预算约820万欧元,99.7%的经费通过门票收入、赞助等解决,公共财政支持只占0.3%左右。每年6月至8月,莱茵高音乐节平均在40多个场地演出150多场,观众达12万人次。

举办音乐节可以在国家、地方和国际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联邦音乐产业协会2015年发表的《德国音乐经济》报告指出,德国音乐旅游每年至少带来50亿欧元收入。另据研究,石荷州音乐节2008年的直接经济贡献为667万欧元,而石荷州政府对音乐节的投入为170万欧元,即每一欧元的政府投入借助音乐节以近4倍的回报流入该州财政。波恩市2009年为贝多芬音乐节投入120万欧元,流回该市的资金则为它的两倍。2016年,海德堡市政府向海德堡之春音乐节投入81万欧元,总收入为328万欧元。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