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农业致富经养殖大全 视频虾(虾养殖技术视频完整版)

黄元明,一个普通的水产养殖者,16岁随父亲在鱼种场干活,从鱼种场的学徒工,到年产值数亿的水产养殖场主人。凭借自身的闯劲和钻研,三十多年来黄元明发明了十几项国家专利,成为内业闻名的”农民工程师”。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将自己摸爬滚打得来的技术与经验,分享给养殖者,带动当地水产养殖业发展,成为浙江乡村振兴带头人“金牛奖”的获得者。

黄元明:

“刚刚进去就感到很辛苦、很辛苦,这不是我选择的方向,我选择的方向要去当兵,要去考大学。对搞这个行业感到太辛苦了,不想做,但是你无奈。”

说起自己从事了三十八年的养殖行业,黄元明直言,一开始真的是被逼无奈。

黄元明:

“因为我是老大,家里还三个妹妹,那我就吃亏了没办法的。那就去工作了,赚钱去了。”

1981年,16岁的黄元明被迫高中辍学,随父亲在鱼种场工作赚钱。

黄元明:

“从鱼种繁育到鱼种销售、鱼种养殖,都要下水的,所以说很辛苦的。要肩挑的,一挑饲料的话那都有180斤,200斤,还要扛水泵,不是要抽水吗?池塘抽水,在捕鱼的时候,最后干塘的时候,所以都要扛水泵,那时候真的很辛苦。”

“很辛苦”,这是黄元明对养殖业始终不改的印象。然而,在慢慢接触鱼苗繁育的过程中,这个初出茅庐的门外汉,却和那些经验丰富的职工们较起了劲。

黄元明:

“因为当时的话,有几个老的职工组长他们培养得很好,但是我怎么弄都弄不过他。”

黄元明不甘心。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他开始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钻研。

黄元明:“慢慢、慢慢我要去钻,跟着后面学,跟着后面钻,最后搞搞,我(的育苗量)也慢慢不低于他们了。有些事情,有的我就已经超过他们了。”

掌握了技术要点,黄元明惊喜地发现,自己也可以把这条鱼养得很成功。

黄元明:

“感到心里也美滋滋的。这个搞得我这么成功对不对,这很好,所以这样的话就是慢慢慢慢的,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再到整个就投入到这里面去了,就拔不出来了。”

养殖加州鲈鱼时,黄元明发现大鱼吃小鱼导致产量低的问题,摸索出一套“上箱、驯化、选别”技术,加州鲈鱼亩产量从100多斤提增到1000多斤。养殖四大家鱼时,发现环道堵塞导致出苗率低的问题,黄元明设计出一种双滤面环道,改进孵化设施。

黄元明:

“(原来)它的出苗率很低很低,人辛苦得要死。当场长的时候,我就彻底都给它改了。孵化的设施都给它改了,那改了之后吓一跳的,它的产能会提高5到10倍。”

一旦发现问题,就不断钻研改进。解决一处问题,效益就翻番提升。这样的养殖生活,黄元明乐在其中。短短五年时间,他从鱼种场一名普通职工,晋升到小组长,副场长。1992年,黄元明成为鱼种场场长。然而,这一方池塘已经满足不了他的创新钻研。黄元明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将这些鱼放到外面大水库里去养?他独自承包了临海童燎水库,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尝试在水库里养加州鲈鱼。

黄元明:

“那时候我很野的。就如果养失败了就亏得很惨的,一旦失败了,投下去的钱都没了,当时就这样子在那里开始的。在水库里面当时投了,开始的时候投了几百万块钱大概是。”

1995年,几百万元的资金投下去,黄元明说,他当然怕。

黄元明:

“那怕也没用,这个做人总要对得起自己,要闯一把对不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总要走出去的,如果没有这个魄力,没有冒险的精神,知道这个有方向的,能发展的,那时候想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总能成功的,因为我一步一步走过来,通过自己的一些技术、模式、包括一些装备这样子的改进之后,我发现我做的都还可以,能成功,对自己很有信心。”

水库里的加州鲈鱼养得非常成功,存活率高达98%,相比当时广东空运而来的,不但存活率提升了30%,而且口感更好,成本更低。

黄元明:

“这个基地,毛面积有3000多亩,那这一块的话是我们设施化的一个养殖基地,当时在开发的时候,2003年开发了之后,在我们浙江省华东地区设施化养殖也是走在,它的科技先进性也是最高的之一。”

三门县下栏塘养殖基地,黄元明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十八年淡水鱼的成功养殖,让黄元明信心倍增。1999年,鱼种场转制,一心想要创业的黄元明,放弃信手拈来的养鱼事业,转而对南美白对虾产生了兴趣。中国的对虾养殖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项年轻的技术型产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倢:“现在我们国家这个对虾养殖产量很高,但是一直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病害的风险。”

临海市桃渚镇农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陶猛:“现在水产养殖方面都是,在我们这边反正成功率也不是,在普遍来说,就是好多成功率都不是很那个,都是主要靠技术,发病率是比较高的。”

黄元明:

“虽然它风险很高,虽然它风险,知道虾也难养,很难养,但是我这个人有闯劲的,越危险的行业我就越敢去做,所以这样的话就是,还是定位还是发展虾,因为综合效益,它是一个短平快的一个产品。”

就这样,一个养了十八年鱼的人,转身做起了虾的研究。从三门到临海,从下栏塘养殖基地到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一开始,这只虾养得比较顺利。2011年,宏野公司在原先300多亩的基础上,扩大到3000多亩。正当黄元明准备放手做大做强的时候,一场致命的打击来了。

黄元明:

“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大气的环境它温度会升高1~2度,但是从海洋环境来讲的话,这一升高1~2度的话,海洋整个生态的话都会出现变化的。它会造成整个养殖的技术的流程,原来的老一套的技术流程,环境变了之后你就很不适应了。”

2014年底,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给了养殖业致命一击。

黄元明:

“15年是我最困难的一年,不但亏了,这边钱又投下去了,这边又亏了,真的压力很大。养殖总有冬天,有春天的时候,就坚持嘛对不对。哪些瓶颈慢慢、慢慢,抓紧时间要调整,一发现的话就是到海南一看了之后,是种苗的问题,那我就从种苗入手。”

发现问题,攻克难关,这是黄元明一直以来的强项。2015年的这场危机,让他意识到,在这个产业链里,作为上游供应的种苗,对养殖成败至关重要。

黄元明:

“因为种苗真是做良心的了,说穿了,对不对,有些苗在育的过程当中,不好的你如果发给养殖户,养殖户就很麻烦了,种都不好了,你还有什么你说?他的钱投下去全完蛋了,所以养殖是很弱势的一个群体,特别是一般的这种养殖户,所以说我也知道这个痛点,这里面的痛点在哪里,所以我的痛苦不能嫁接到他们身上去。”

也就是在这一年,宏野公司开始发力,培育自己的对虾种苗。2016年随着育苗的成功突破,公司开始起死回生。这场危机,也让黄元明再次深刻地感受到养殖业的脆弱。

黄元明:

“全产业链这块能不能给它这些风险点,通过装备、技术、模式,生态化养殖,整个怎么给它规避掉,不管怎么养,我是不会亏的,那只有自己做到了这样之后,才能带动周边的,他们养殖的不断升级。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能不能做到零风险养殖。”

“零风险养殖”,黄元明又有了新目标。高风险的对虾养殖业,让许多养殖户血本无归,望而却步。黄元明说,他想改变这一历史,他要做点什么。

黄元明:

“那从乡镇带动这个角度来讲,因为这块,投入毕竟是高投入的,怎么做到现在农业的变成,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怎么能做到高投入高产出低风险。这个就是我们要做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倢:“并且最关键的是黄总对科技是有很强的这种兴趣,有很强的这种追逐的意识,就是对这个养殖过程中间,使用新的技术,研发新的技术,和探索新的技术的这种勇气是非常强。”

在从事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二十年里,黄元明又陆续钻研出“伞式钢索保温棚”、“海水养殖沉淀池反冲洗结构”、“海水进排水阀门装置”等十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走在今天的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每项创新之举的推出,在带来效益提升的同时,也在降低养殖人的劳动强度,改变着过去的养殖生产方式。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徐如卫:“这些发明专利,而且是都能够落地的,不像好多,怎么讲呢,像一些高教院所有些成果就很难落地,因为(黄元明)他是在实践当中研发,反过来又运用于实践,所以说每项成果都是在应用状态,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如今,黄元明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平均亩产6500公斤,年亩产值30万元,位居全国前茅。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也成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在这里,黄元明将其半辈子摸索来的经验与技术,无偿地倾囊相授。

黄元明:

“那基本上都是无偿的给人家服务,那你要说了要收点钱也可以的对不对,人家建了之后你给他收点钱有什么关系呢,也没关系的,但是总感觉这个行业这么辛苦了,农业这块收专利费,开不了口啊对不对,所以还是无偿贡献吧,为这个行业,为这个产业做点事情。”

临海市桃渚镇农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陶猛:

“对我们其他普通的种养殖户,也是一个引导作用,感觉(黄元明)他的产业发展壮大了,主要是依靠技术,然后创新,然后带领大家走上致富的道路。”

黄元明:

“他们取得一些效益,大家都发财了,都已经赚钱了在这里,他们笑我也笑,感到很开心。”

主持人:

或许并不完全,但我们已经大致能看到,一个乡村振兴领头人的成长史。今天的节目,可能很多观众会把它当成一部《致富经》,或者希望能够看到行业机会的蛛丝马迹,或者希望能找到成功秘诀的点滴参考。不过,有些地方,走得人多了,可能反而没有路。黄元明成了,或许正是因为始终有一种不服输、不满足的精神,远离安逸,迎难而上,从尾随要变成领跑,离开红海寻找空白。之所以黄元明是乡村振兴带头人,是因为无论是领域还是技术,黄元明一直在另辟蹊径,挑战不可能。黄元明很愿意和养殖户无偿地分享技术,但或许更有价值的,是黄元明身上那种“无所畏”和“在路上”的心态。广阔的农村,资源无处不在,但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说,机会无处不在。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