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绘画作品简历怎么写(绘画作品签名怎么签)

孙海霞1989年于陶瓷艺术第一职业中专从艺。

200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系,

在艺术创作中擅于发现生活的点滴,

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来表现布局美、色调美、情趣美、意境美。

多年潜心研究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

光影、色彩相融,扬长避短、别具一格。

她擅长人物、山水,形态生动,妙趣横生,

尤长于青花,笔下青花更以劲松为绝。

艺术最打动人心的不是你的技巧而是你笔端的真情,

当然技巧是必备的。

重点是打动观者的心,让观者心情愉悦。

孙海霞的山村系列与高士系列,

清新淡雅、洗涤人的内心,

不失张扬、不失质感,

勾画出一幅幅或温馨或高远的画面,

让人们纷乱的心境在此获得宁静。

孙海霞,不仅擅长绘画,还写得一笔好字。

她的书法既有龙飞凤舞的狂草亦有端庄秀美的小楷。

那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作品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一位男子所书呢~

孙海霞陶瓷作品涉猎广泛,

人物、花鸟、山水在她笔下都有无限诗意。

工艺从青花到粉彩到青花釉里红到颜色釉,

她都能轻松驾驭。工笔人物,秀美流畅;

写意花鸟,用笔疏放、恣意汪洋,一如她的书法。

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

她以古典美学修为彰显传统人文精神,

给人无限诗意地扩张。

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艺术家的终极目标。孙海霞的文静与得体,源于她在圈内拥有女诗人、女书法家、女陶艺家多重身份的历练。她以曾经的人生磨难,狂草人生、抒发人生、默写人生的经历,用生命阅读艺术的韧劲与成就,使她在圈内颇有口碑。她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更好地解读她的陶艺作品所具有的文人特质提供了清晰的脉络。

孙海霞的艺术工作室温文尔雅地坐落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门前的陶阳路西端。与其他瓷艺家工作室不同的是,进门便是一张铺陈着宣纸的案台,墨汁的清香漫过了瓷坯的泥土味,这是少有的瓷艺家工作室的摆设布局。无疑,这种有别于他人的浪漫与理想化才符合作为书法家、诗人、陶艺家孙海霞的心情。

在孙海霞看来,艺术这座高深莫测的金字塔,要想登上塔顶就必须有一个更大、更厚实的基座。而翻越却必须从这个基座一级级往上,辉煌之处就是那个尖尖的顶端。孙海霞这样自豪地表述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时,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她就是在登塔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在攀登这座金字塔过程中,她十分注重对传统的传承,擅于发现生活的点滴,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来表现布局美、色调美、情趣美、意境美,作品极具文人画的雅致。

依诗作画,以画作诗,这是很少瓷艺家所能具备的个人素质。诗歌的纯美常常引领孙海霞在瓷艺创作中有如行云流水,肆意迸发。有诗的意境、诠释内心的表白,进行瓷艺创作,是对自己内心的二次袒露,比一次创作会更臻美。而一旦心里有了创作的冲动,便立即进行无意识的创作,在瓷坯上迅速勾勒出来后,创作就会变得恣意坦荡许多。因为,她自己知道,有诗为基础的创作一定会有一个唯美的名字,一定会有一首净美的诗歌来表达这种意境。她擅长人物、山水,形态生动,妙趣横生。尤长青花,笔下青花更以劲松为绝,将女性细腻和柔美以青花笔法融入其中,有力道却不显刻意,浓淡有致而不事雕琢。青白之间,令人赏心悦目。她一幅《天问》作品就是在瓷板上大量留白,一位孑孓独行的耄耋老人,端坐在一汪清水边的巉石之上,空荡荡一隅,面对远处的袅袅青山,放眼万里云涛,似在傲笑尘世,空濛而意境高远。面对如此意境高远的人生,她诗情喷涌:大漠长河任尘涌,天接云涛清风徐;谈笑独在千峰上,万里横烟与君赏!

艺术家的自觉往往源于她对艺术的理解、实践、吸纳。孙海霞是个长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知性女人。当她八岁时随母亲来到景德镇成为一位“景漂”时,并不是为了陶瓷艺术而来,而一旦融入其中,沉浸其中后就无法自拔了。她说,在景德镇这块文化高地上,一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很可能把自己历练成为要么是一个艺术家,要么是一个匠人。而她就不甘于做一个匠人。她的创新犹如她对艺术的理解,勇于突破,具有多样性,透明透彻,不落窠臼,不重复他人和自己。她执拗地认为,既然来到景德镇,就应全面广泛地涉猎他的精华所在,就要在这块沃土上广种艺术之花。因此,在瓷艺上,她以自己的理解,深度实践了综合装饰、高温颜色釉、粉彩、新彩等多个艺术门类,而以传统的四大艺术门类中的粉彩见长。

有心灵感悟的作品才是艺术品。作为女艺术家,孙海霞内心是多样和复杂的,她擅于用艺术的多样性去表达女性瞬时的内心变化,记录下自己的人生轨迹。她的作品大多具有深远的意境,善于运用各种造型要素,将中国传统的线条造型和西洋画中的块面结构运用自如并有所创新,善于结合器物的造型和安排布局,使器物和绘画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画面效果简练而又丰富,实处能见虚灵,疏密有致,明快亮丽。离开家乡很多年了,谁都有难解的家乡情结,孙海霞也不例外。正是对家乡,对故土,对童年的怀旧与依恋,近年来使她生发出强烈的创作以母亲为题材的系列瓷艺作品。家乡袅袅炊烟、童年玩伴、奶奶的旧棉袄、母亲日渐深密的纹壑,这一切都成为她笔下不尽的创作源泉。她要让母爱在陶瓷上永远记录、站立,要趁母亲健在之时实现“孝顺父母要趁早”的夙愿。这也是她在经历人生许多风雨和变故后要趁早去做的事!

现在,孙海霞是景德镇陶瓷书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喜好蔡襄、王羲之行草的她,以书配画,不仅取到画龙点睛效果,更彰显出她追求的整体文人画的雅致气质。她连续登上2013年“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100”实力榜、2014年“中国陶瓷艺术100”实力榜榜眼。这是她努力结下的璀璨之花,幸福之果,是对她艺术探索的褒扬。

陶瓷赋予了孙海霞新的生命及其生命的意义,她的责任就是在瓷坯有限的空间上表达对生命无限的思考。对于自己广泛的喜好的培养,她十分感激已经仙逝的高中时期的班主任徐明文先生,这位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的恩师深深地影响了她人生选择。虽然生活对她有着极为不公的经历,连连遭遇的人生变故甚至丧子之痛都始终没有使她屈服。这就是她一生信奉的“人生有限,艺术无尽”的信念的支撑。

一个艺术家对自己自觉的要求就是:一个人去独立完成每一件作品。这就要求每一位艺术家必须具有海一样的胸襟,去接纳、去储存艺术所需要的一切。孙海霞把这一切,甚至人生痛苦一起装进了内心的海,并以此打磨自己的艺术世界,期盼将来的天空彩霞漫天!

徐淮网 马清彦 贾成涛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