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格非评价(格非将军)

《人面桃花》是“江南三部曲”的开卷之作。作者格非,原名刘勇,清华大学教授,其作品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东京文学奖,鲁迅文学奖。

江南三部曲,是作家格非从1994年开始酝酿构思,到2011年终于完成定稿,耗时17年,可谓十年磨一剑。

江南三部曲分别是指:《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2015年8月16日,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人面桃花》讲述了晚清末年、民国初年江南官宦之家的小姐陆秀米与时代梦想、社会剧变以及近代中国厚重的历史相互纠缠的传奇人生。

一个懵懂的深闺少女,面对发疯的父亲突然离家出走,到所谓的“表哥”、抱着“大同世界”梦想的革命党人张季元来家寄居,世界的神秘在猝不及防中突然打开。

随着张季元莫名惨死,他与秀米从未在现实中展开的情缘,却通过他留下的一本日记让秀米深陷其中,也让秀米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模糊的认识。

直到被土匪绑票,让她在花家舍看到了父亲梦想中的桃花源,可是讽刺的是桃花源的背后却是土匪的打家劫舍,还有暗地里的互相残杀。

辗转流离之后,秀米以革命党人的身份重新出现在普济村,开始了她的轰轰烈烈的大同梦想,可惜最后她普济天下的乌托邦梦也以失败告终。

“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花间迷路的蚂蚁。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卑微的,琐碎的,没有意义,但却不可漠视,也无法忘却。”

秀米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始终跟命运抗争,却一直被命运裹挟前行,最终在自我救赎中孤独走完一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有人说,故事里的花家舍,就是《百年孤独》里马孔多,《白鹿原》里的白鹿原。

01.不曾开始却已经结束的一段恋情

秀米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大家庭里,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作为地主家的大小姐,她甚至不知道为什么秋天的时候,佃农要把粮食送到家里来。

她的父亲是个疯子,被母亲关在楼上的阁楼里。母亲对她的关爱也不够多,当她从女孩子成长为女人,第一次来初潮的时候,母亲并不在她身边,导致她以为自己要死了。

而恰恰就在同一天,父亲离家出走了,就从那一天她开始长大了。

张季元的到来,又给秀米带来了外面的世界,同时促动了少女内心怀春的种子。

张季元死后留下的日记本,她一遍一遍研读,她知道了“在自己花木深秀的院宅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夺城,有洋枪、有带着红缨帽子的清兵,却也有张季元与母亲“夜夜缠绵”,也有张季元对她一个人的恋人絮语。

从此以后,秀米陷进了这场没有开始却已经结束的情感里。其实秀米对张季元最初只是一种情窦初开,充其量也只是迷恋,如果张季元没死,秀米未必会这么伤心。

秀米爱上的不是那个总在挖鼻子、抠脚、其貌不扬、其行不雅、其品不佳的张季元,而是带着神秘感出现,猥琐都化为暧昧,撩拨都变成启蒙,然后适逢其时地死去的张季元,日记里的张季元。

他把秀米带入了一个全然不识的世界,激起了她“革命加爱情”的浪漫,和她从父亲陆侃那里继承的理想主义的疯狂一拍即合。

那是一扇门,秀米带着好奇和情欲的初次波澜走了进去,从此再没有走出来。

那一本日记让秀米对母亲更加疏远,在这以前她就一直对母亲有着很深的成见,她认为母亲不理解父亲,把生病的父亲囚禁在阁楼里,且母亲阻挠了张季元对自己的示爱,让本就寡淡母女之情变得越来越薄凉。以至于后来面对土匪索要赎金,母亲没有答应这件事,秀米也相信了。

张季元留下的日记本让没见过世面的秀米觉醒了,也让少女懵懂的感情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对这时候的秀米来说,没有了张季元,嫁给哪一个男人都一样,爱与不爱没什么不同。

当母亲给她定了一门亲事,她没有一丝反对,在出嫁的途中,被劫持到一个小岛上,她也是很淡定的,而在花家舍看到的桃花源,还有风雨长廊的时候,她觉得她应该为出走的父亲还有死去的张季元做点什么。

于是在她的心中埋下了一个萦绕不去的念头:

这花家舍要是落到我手里,保管叫它诸事停当,成了真正的人间天国。

02.秀米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她想把普济的人都变成同一个人,穿同样的颜色、样式的衣裳;村里每户人家的房子都一样,大小、格式都一样。村里所有的地不归任何人所有,但同时又属于每一个人。全村的人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吃饭,一起熄灯睡觉,每个人的财产都一样多,照到屋子里的阳光一样多,落到每户人家屋顶上的雨雪一样多,每个人笑容都一样多,甚至就连做的梦都是一样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一次实行引水灌溉中,险些酿成水灾,形成大祸。她卖了自家187亩土地,买来枪支,准备攻打梅城,却被身边的人背叛,自己被捕入狱,5岁的儿子惨死在清兵的枪下。

秀米带着父亲、张季元和王观澄的执念一起在做一个梦,但是秀米缺乏将梦变为实际的能力,无论秀米在建这场梦时怎样饱含深情付出心血,梦就是梦,那是不能实现,更不为现实世界所认可的。

秀米为了构建心中的大同世界而努力,可是每一次,秀米都没有成功,一次次都被命运的洪流推回到原点。

在她的革命蓝图中,混杂了父亲陆侃对桃花源的迷恋、张季元对大同的向往。而秀米踏上革命之路,绝非来自冠冕堂皇的革命精神宣传,而是来自于自己乌托邦似的梦想。

从父亲要建一座连接全村的走廊,到土匪王观澄的花家舍,再到秀米的革命,每一件都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普济,这个地名便是要普济天下的意思,可是乌托邦在不断的破灭,梦也一个一个的破碎。

尽管秀米也曾远走日本,开过眼界,可是秀米看到的终究只是皮毛,秀米困在自己的圈子里,秀米没有得到更科学的系统正确的教育和革新方法,秀米心里只有执念,强大的执念,困住自己一生的执念。

秀米没有对这个执念进行更理性的思考,也许执念跟理性就不搭边,秀米更缺失这场变革所需要的能力,仅凭一己之力,这场革命只能是乌托邦似的梦想,失败是必然的。

03.无法摆脱的宿命

张季元出现的时间是秀米失去父亲的时候,是秀米的成人心智刚刚开启的时候。张季元是父亲,是兄长,更是男人。

张季元对秀米来说是新鲜的,是与众不同的,是新潮的,是不同于那些乡下酸腐粗鲁的男人的,张季元似乎懂得太多了,可是这一切无不对深居闺阁的陆秀米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与其说是张季元对陆秀米的吸引力不如说是外部新世界对陆秀米的吸引力。

这一点,秀米当然不会意识到,如果陆秀米年纪稍长,见识再多一些,如果秀米早就看过那些外面的世界,如果秀米也是个洋学堂的进步女青年,那么张季元或许对秀米的吸引力,就不会那么大,秀米的好奇心,就不会那么强烈了。所以,我也在想,有着桃花源梦想的父亲为什么不早点送秀米去看更大的世界。

可惜人生是不会有那么多假如的,陆秀米的人生没有,我们的人生何尝又不是?不得不说,这些命里的意外累计,就是后来我们常常称之的宿命。

在这个人生转折点遇见的人,就此成为生命里最重要的那一个,就此成为生命里最难忘怀的那一个,就此成为谁也替代不了的那一个。

张季元就是陆秀米生命中的那个人,张季元带来的新的思想变革和思维方式,对陆秀米转型期和上升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他帮助塑造了秀米的三观世界和引导了秀米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看法,他是秀米认识这个新的广阔世界的引路人。

所以张季元为秀米带来的震撼和力量,那未必是张季元的爱情,而是新的世界的博大和震撼。 那是和张季元一起出现的世界,秀米就把他当做那是和张季元的世界,甚至那就是张季元的世界。

秀米从他的日记里感受到他炽热的爱,秀米读着,想着,麻木着……从那时起,秀米成了行尸走肉,而那个水灵灵的秀米,早已随着张季元的死,留在了普济的夜里。

一本日记,让两个人在不同的时空里交流着,秀米读着张季元的日记,了解他带给她的一线天光,一丝关于外界的消息,关于革命,关于世界……

这本日记本引领着秀米在去往乌托邦的路上跌跌撞撞,头破血流。

王尔德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执念一旦生了根,发了芽,便成了魔,秀米心中的梦想,如同燃烧的熊熊烈火,怎么能走开呢。

04.人生不过是大闹一场后的悄然离去。

在小说里,把人生看得最透彻的人,是花间舍的韩六,她告诉秀米:

“人的心就像一个百合,它有多少瓣,心就有多少分岔,你一瓣一瓣地将它掰开,原来里面还藏着一个芯,人心难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看透生死倒也容易,毕竟生死不由人做主,可是要很正看透名利抛却欲念那就难了。

秀米后来在自己跌宕的人生中也意味到了这一点。

革命失败后,秀米让自己完完全全脱离外部世界,将自己放逐到具体的自我生活中,并在生活中回归到了她内心在年幼时所展现出的纯真状态。

同时秀米惩罚着自己,她不说话,把自己装作一个哑巴,然后死死的清除记忆。

她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荷花,芙蓉,水芸,莲,锦边,她读着李义山的词,她说“未谙梦里风吹打,可忍醒时雨打窗。”

她想起了惨死的谭四,想起了那个出生三天被抱走了的孩子。她在半夜里说梦话,在流泪,她看到小东西在清兵的枪口下哭着喊着:妈妈你快没命了快跑啊。

突然有一天她想去花家舍看看,当船要靠岸的时候,她却留着泪回去了。

眼前的桃花源已经是物非人也非了,曾经雄伟的风雨长廊变成残垣断壁,随着大同梦一起破碎了。

秀米在父亲留下的瓦窑里洗了脸,残留的水结成了薄薄的冰花,父亲的脸突然间显像出来,秀米的桃园梦始于父亲也终于父亲。

这融化的冰花,正是她的过去和未来,在过去和未来的消融中,秀米死去了。

人生不过是大闹一场后的悄然离去。

05.结语

秀米的一生是可悲而又可怜的,作为一个女人,不曾真爱过谁,也不曾被谁真爱过,为了自己所谓的桃园梦,耗尽了一生。

格非说: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看着它终于成笑谈。

秀米的一生看似在努力跟命运抗争,其实还是在随波逐流,她对自己缺乏清晰的认知,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只凭着一种执念,一腔孤勇在独自前行。

太深的执念,带来的思想包袱就会越来越重,烦恼就会越多,强加给自己的责任就会越多。

秀米被自己的懵懂深情所蒙蔽,还有封建时代的束缚,即便深情是真的,勇敢也是真的,又能怎样?

就像一个没有独立的灵魂的人,坠入了命运的洪流中,如同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被抛进了汪洋大海中,注定了是一场悲剧。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那些散落在风尘里的万千执念,悄然不知去了何处,唯有岁月的诗行还在浅吟低唱。

THE END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人面桃花》格非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顾子鱼,自由撰稿人,一个温暖的人写温暖的字,一起分享美好生活。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