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敢打美国是疯了吗(中国军事跟日本对比)

请先阅读本文的前传,德国人:虽然主动打苏联,但是我们并没疯。前后相连,精彩加倍。

苏联甘做鸵鸟

德军在苏联境内10天长驱直入300英里,如入无人之境。

德国入侵之前,无数预警如雪片般飞来,但斯大林就是无动于衷。

斯大林是老资格的布尔什维克,很早就跟随列宁闹革命,十月革命成功后,就一直在核心圈子里。

列宁时期,遵循的是集体领导原则,重要决定大家商量着来。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通过残酷斗争获得权力,他的地位还没那么崇高,是平等的几位领袖中的首席。

1934年,享有很高威望的列宁格勒党委书记被刺杀,斯大林担心自己会步其后尘,发起大清洗,除掉列宁时期的老同志和大批红军将领。到1938年,101名最高级将领中,91人被逮捕,80人被枪决,这其中包括所有的军区司令员,几乎所有的师级将领。

希特勒磨刀霍霍之际,斯大林用七伤拳对着自己猛锤。伤人先伤己,就问你怕不怕?

德国发动进攻的时候,苏军75%的指挥官上任不到一年,可以说是指挥岗位上的新兵蛋子。

后来的抗美援朝,我们讨论出兵的时候,前提条件是苏联空军能够参战,但斯大林害怕跟美国直接冲突,迟迟不予批准,最后在没有空中支援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等到第一次战役我方大胜,苏联飞机才开始投入战斗。

斯大林的想法很简单,先看中国人的水平,他们打不赢,就没必要派飞机了,派了也是打水漂,要是能和美帝掰手腕,飞机大炮就可以递上去。总之,不见兔子不撒鹰,不做赔本的买卖。

就是这么一个对同志充满猜忌、辣手无情,对盟友算盘打得噼啪响的斗争高手,在遇到德国人时居然失去了一贯聪明的头脑。

原因之一,是下属们畏惧斯大林的威严,生怕自己说的话被当做批评意见,向来只挑他喜欢听的来说。臣下揣摩上意,曲意逢迎,当斯大林判断德国短期内不会进攻之后,他得到的都是加强这个判断的信息。

做人可以自信,但千万不能刚愎自用。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在列宁的主导下,布尔什维克政权和德国签订了一个叫做《布列斯特和约》的东东。根据和约,俄国失去了5500万人口,耕地的三分之一,工业企业的一半,煤矿的90%,以此换得退出战争,保存新生的政权。

当然了,德国战败之后,这个和约就被俄国撕毁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被战胜国那帮葛朗台催债,日子拮据,俄国因为自己的意识形态,而不被西方国家喜欢,德俄双方一拍即合,抱团取暖,签了一个新的合作协议,双方发展起新型伙伴关系,开始进行经济和秘密军事合作。

德国迅速成为苏联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希特勒上台,苏德之间的贸易额开始高台跳水。主政官员变动,发展思路接着变动,这就是所谓的换手如换刀。

前面的文章说过,因为布尔什维克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很多犹太人选择加入,布尔什维克国家成立时的556位重要官员,有458位犹太人,占比高达80%,62位中央委员会委员,有41位犹太人。可以说,犹太人的革命热情无限高涨。

希特勒因此将俄国视为“犹太-布尔什维克”政权。

鉴于希特勒上台后仇视“犹太-布尔什维克”,苏联想拉拢英法建立集体安全体系。英法在绥靖思想的引领下沉醉不知归路,根本不想和俄国人多谈。对付希特勒?你行你上啊。

后来形势发展越来越逼人,德国把捷克斯洛伐克整个给吞并了,英法没办法,找到苏联,说咱哥三再拜一次把子,我们进攻德国的时候,你也出兵协助好不好?

苏联说既然都拜把子了,那就要结成攻守同盟,无论德国进攻咱哥三中的哪一个,另外两个都要全力援助。不能说你们打德国,我要帮忙,而德国揍我的时候,你们就站着看热闹。

英法的小九九被看穿,脸红耳赤,双方不欢而散。

此时德国正准备进攻波兰,而此举极有可能导致英法宣战。为了避免一战时期的两线作战,即西边和英法缠斗,东边和俄国死磕,德国准备拉拢苏联。

对苏联而言,跟德国一起耍,至少能得到经济上的好处,军工企业也需要德国产品。而英法这两个战争贩子,想要别人火中取栗,让苏德鹬蚌相争,自己渔翁得利,决不能让他们得逞。

苏联其实很清楚和德国之间必有一战,但此时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能和未来的敌人虚与委蛇,争取备战时间也是极好的。

在这个背景下,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苏联赢得准备时间,英法则啥也没捞到,还失去了一个同盟。

斯大林的说法是:“这当然是个游戏,就看谁能骗得过谁了。我看得穿希特勒在玩什么把戏,他以为他能骗过我,实际上是我耍了他。因为这个条约,战争会晚一些降临到我们头上,我们可以保持中立,保存实力。”

斯大林认为,三年后,也就是1942年,苏联应该可以做好战争准备。

苏联根据条约所划分的势力范围,先是占领波兰东部,后出兵芬兰。结果,苏军表现得一塌糊涂,被顽强的芬兰人打得找不着北,20万苏军士兵阵亡。大清洗带来的恶果一览无遗。

而苏联军队越是脆弱,斯大林就越是希望能维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尽量不刺激希特勒,不给他发动进攻的借口。必须把战争推迟到1942年。

随后的形势就是法国迅速溃败,英国隔海独立支撑战局。

1941年4月,丘吉尔托人带信,告诉斯大林,德军有进攻苏联的迹象。斯大林对英国一如既往地怀疑,之前就想要我和德国人闹掰,现在故技重施,有意思吗?德国人这个时候不会冒两线作战的风险,希特勒搞定你们,才能掉转头对付我们。

斯大林相信德国不会进攻的原因有三:

第一,德国不会冒两线作战的风险,要在打败英国之后才会进攻苏联。

第二,苏联要在1942年才能做好准备,这让斯大林从心里面不愿接受德国会在1941年进攻的假设。就像你估计明年能攒够钱付首付,那肯定不愿相信别人说的,今年房价会上涨。屁股决定脑袋。

第三,因为自己的威权,下属们投其所好,做出同样的判断,形成了自我强化。

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全线攻势,斯大林被扇了个大嘴巴子。

日本铤而走险

丘吉尔对德国进攻这种名场面求之不得,立刻表示要援助苏联。

美国人的心态更放松,一个是纳粹,一个是布尔什维克,都不是什么好鸟,让他们狗咬狗,撕个精疲力尽不好么。

虽然普通美国人不愿卷入,罗斯福还是派人到莫斯科,问苏联需要什么帮助。

Can i help you,sir ?你看,昂撒人就是这么客气。

苏联人表示,什么帮助我都需要,什么高射炮、大口径机枪, 航空汽油、造飞机的铝材,我们都缺。斯大林说:“给我们高射炮和铝材,我们就能打个三四年。”

美国人的回复是:No problem。

对美国人而言,还有一个不确定因素,那就是日本。日本有可能趁乱北上,攻击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如此,苏联危矣。日本也可能继续南进,打下印尼,获取石油。

美国此时的军力还不够强大,要在大西洋支持英国,就没办法在太平洋控制日本。

日本人不知道的是,美国能够破译东京和日本驻华盛顿大使馆之间的密电,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美国人眼皮底下。搞好密码工作是多么重要啊。

后来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人为了密码不被日军破译,专门找来了被屠杀得差不多的印第安人做密码员,一顿叽里咕噜,日本人根本不知道他们说的啥。电影《风语者》讲的就是这事。

印第安兄弟果然是以德报怨的典范。

北上或南进的选项,日本内部都有人支持。

日军有部分人希望北上,把苏联砸个稀烂。

两年前,日军在伪满洲国和外蒙古之间的诺门坎,主动进攻苏军,被朱可夫指挥下的钢铁洪流打得找不着北,日军死伤一万七千人,主动了个寂寞。

所以,日本陆军的主流想法是不再主动找茬,静观其变,等苏联快支持不住的时候,再掺和一腿,坐收渔翁之利。北上不被主流接受。

日本海军很简单,往北打仗基本上没自己啥事,往南到太平洋才有用武之地,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南进,

最后形成的共识是南进,惹不起苏联,就蹂躏法国人,增兵东南亚。如此,还可以切断中国国民政府的滇缅公路补给线,进一步则可以攻占印尼,搞到石油。

日本于是占领了东南亚,美国则迅速实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没有美国的石油,日本的储备只能支撑一年。

这意味着,无所作为就只能等死。

日本人初步决定,到1941年10月,如果无法通过外交谈判让美国答应自己的要求,则向美开战。

这些要求包括:英美停止向中国国民政府提供援助;英美不得扩大其在远东的军事存在,并向日本提供必要的经济资源。

日本人很清楚,这些要求不可能被答应,基本只剩下对美开战一条路。

日本军方的想法是,如果能在预设水域,对美国海军以致命一击,并控制东南亚的战略资源,则己方有很大的获胜希望。具体来说,就是靠好的战术和好的运气,日本应该可以赢。

这反映了日本人一贯的思维:赌国运。

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都是倾举国之力,打败了看起来远强于自己的对手。每次获胜,都捞到极大的好处,这种正反馈使他们形成一种路径依赖,通过一把梭哈,来谋取最大利益。

赢了喝酒吃肉,输了一无所有。

前两次都赢了,这次应该不会输吧,爱鞠躬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大部分日本人都支持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政府中的和平主义者经常被狂热分子刺杀,杀到最后,就没有人支持和平了,全部要扩张。

最终,日本内阁、军方联席会议做出决议,如果12月1日对美和谈失败,则在12月初开战。

东条英机认为,开战会遇到极大困难,但如果不开战,油料将很快用尽,航运停顿,日本将在两三年后成为一个三流国家。

为了不等死,日本人决定找死。

外交谈判过程中,日本所有电报都被美国破译,美国人知道,日本人在玩两面三刀的把戏,一方面在谈论和平,一方面在准备战争。

12月1日,日本召开御前会议,天皇批准开战。

美国知道日本将发动进攻,他们估计可能会在东南亚,或者南太平洋的某个地方,但没想到会在珍珠港。

12月7日,日军轰炸珍珠港,造成美军2403人死亡。12月7日被定为美国国耻日。

尾声

看到日本主动对美发动攻击,希特勒迅速向美国宣战。

其实,按照他们签订的同盟协议,在日本主动进攻的情况下,德国本不必支持日本。希特勒为啥这么急不可耐地往美国人身上扑?

对希特勒而言,珍珠港偷袭会让美国深陷太平洋战场,减少对英国的物资援助。美国在大西洋上对英国的支持,一直让德国非常被动,但德国又不能有所作为。希特勒一直摁着手底下的海军将领,让他们不要发动对美舰的潜艇战,因为这样肯定会导致美国宣战。

希特勒敌视美国还有一个原因,他认为美国是被犹太资本控制的,在政治和文化上被犹太人主宰。

加上之前说过的对布尔什维克的仇视,希特勒认为的两大终极敌人是犹太-布尔什维克苏联,和犹太-盎格鲁撒克逊美国。一对一不过瘾,以一敌二才牛批。

既然早就恨得牙痒痒,按奈不住要动手,现在天赐良机,岂有不宣战之理。

而且,德国和日本是盟友,美国对日宣战之后,也极可能对德宣战,与其让美国人先扣屎盆子过来,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

于是,在主动进攻苏联之后,德国又主动对美宣战了。

德国重拾两线作战,重回一战时期的囧境,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

美国在两次大战中,都是等别人被打废之后,才下场收拾残局,大英帝国则让出全球首霸地位,让美国表弟顺利接班。

如果有机会读博士,各位的博士论文题目可以是《论参与打架时机的重要性》,此文必将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理想主义地摊巨作。

感谢阅读,觉得不错就点个

吧。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