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天生的能力,任何一个婴儿,在早期都拥有学习世界上所有语言的潜力。我们要做的,其实不是培养,而是最大限度地维持这种能力。
具体怎么做呢?
01 抓住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大约从1岁起,宝宝就可以开始说一些话了,到18个月的时候会经历语言的爆发期,2岁左右能说一些简短的句子,并表达自己的意愿;三四岁的时候能说一些复杂的句子,并开始创造一些自己的语言。
因此,要抓住三四岁前的关键时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1.保持大量的输入,为输出打下基础。
1)亲子对话
有研究表明,和父母的交流越多,宝宝的词汇量越丰富。有人做了全天候跟踪实验,发现第一天妈妈说了1.3万个单词,宝宝输出了2500个单词;而第二天妈妈说了1.36万单词,宝宝输出了2800个单词。也就是说,第二天妈妈向婴儿输出的词汇量提高了5%,宝宝输出的词汇量就提升了13%。由此可见,多和宝宝说话,确实能提高他的语言能力。
2)亲子共读
读书给宝宝听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虽然读的内容宝宝不一定能明白,但他们的记忆力非常好,能把听到的内容储存起来,然后再慢慢消化理解。《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帮助他们认识更多的字。
3)借助“共同注意”进行可理解性输入
共同注意
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也叫联合注意,是指宝宝在能使用语言表达之前,就已经开始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顺着他的注意力,用语言来描述他看到的东西,将有助于他把实际的物品、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与抽象的语言符号一一对应起来。可理解性输入
是指让宝宝输入难度上大于当前水平,但稍微努力一点就能理解的内容,这样的内容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就会储存到宝宝的语言系统。简单的来说,就是对宝宝正在做或者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简单的解释,并引导他关注背后的原理
。比如说,宝宝正在玩小车玩具,就告诉他这是小汽车;宝宝正在看书,就可以告诉他这是“青蛙”;和宝宝在户外玩耍,就可以问他:“你知道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吗?”……通过类似的引导,帮助宝宝理解更多的语言。2.鼓励输出,让宝宝养成表达的习惯
1)引导宝宝输出
可以通过重复宝宝刚说过的话,来让他确认自己被听见和理解了,以此提高表达的信心;也可以跟他谈论一些过去的事情,引导他回忆;还可以通过相互交换信息和观点的方式引导宝宝输出。
2)尊重宝宝的表达
宝宝小时候容易出现一种“构音异常”的现象,也就是他的发音和标准发音之间可能存在偏差,比如把“姥姥”说成“袄袄”。这是正常的,出现的时候耐心引导就好了,千万不能苛责,以免打击宝宝的表达欲望。
还有的宝宝是爷爷奶奶带的,说话会带方言或口音,这也不要紧。当他们回到普通话环境后,就能很快恢复正常的表达了。
03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实验表明,宝宝的语言表达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伦敦的宝宝说的最多的是“人”,因为伦敦人多;北爱尔兰的宝宝喜欢说“祖母”,因为他们常见到祖父母;说到动物的时候,北部地区的宝宝说更多的是“猫”,而南部地区说得多的是“狗”……
宝宝总是倾向于表达自己经常听到和看到的内容。因此,给他们创造好的语言环境很重要,如果经常听到爆粗口的话,那他们也很容易学会的。
参考资料
《北鼻异想世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抓住0-7岁关键期培养一生的优势》
我是 @拾秋果 ,一个努力成长的新手妈妈。喜欢就关注我吧,育儿路上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