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
我喜欢这黄昏
喜欢空气里喑哑的香气
和若有若无的钟声
从一棵树里发出来的
从一只鸟的翅膀里
发出来
我喜欢这蓝色的,明亮的忧伤
这从云朵里缓缓落下来的光
我喜欢我自己身体里
破碎的声音,和愈合的过程
——那些悲喜交替,那些交替
的过程里新生的秘密
甚至,这无望的人生
也是我爱着的
因为你在远方挥动手的样子
如同一道命令叫万物生长。
她写了很多诗,我最有感触的是这首诗,因为写黄昏的有很多人。
比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写黄昏的美。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是理性的描写。
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很悠闲惬意的喜欢。
而黄昏更让人想的最多的是李商隐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总是对黄昏感到了忧伤,感觉失落感。
描写黄昏的歌,也有很多,比如许巍的《旅行》,我就很喜欢这种淡淡的忧伤。
黄昏总是让人看不到的希望,一种无奈。更习惯于去歌颂日初,呼唤黎明。会期待新的阳光升起。
我从余秀华,这首诗里读到了希望。
我不想干预人家的私生活,也不去评论她的生活。
每个人生下来出生在什么家庭,自己是否残疾,这都是命中注定的,这都是天生的,或者是意外造成的,是不可逆转的。
很多残疾人都有励志的故事。他不是特殊,我们这些平凡人也在用力的活着。所以我不谈论她本人,就是挺喜欢这首诗的。
从这首诗里读到了希望,希望的光芒。叫万物生长的力量。非常的强大,这是信念的力量,不屈的力量。
有时候生活就像一潭死水,看不到希望,就像深井里的青蛙。
虽然自己头上方也有一片天空,但是感觉又小又闷,周围也听不到同类的声音,自己就被囚禁在这牢笼。
周围的人朝你笑,你也朝他笑,但是你的笑比哭还难看;
别人朝你说话,你也朝他说话,但是你的话言不由衷;
别人朝你吼,你也偶尔会反击,但是你感觉你的语言没有力量,因为你的心早已是空;
这是一个行尸走肉者的自白。
生命没有了希望就没有了灵气,她这首诗却充满了灵动。
看那枯树,看那笨鸟,看那残疾的身体都有了灵气。
万物复苏,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莎士比亚说: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人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希望可大可小,希望其实就是一个念想,一个奔头。
人有希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勉强叫他——念想。
人活着总得有个念想,要不是一眼看不到头,真怕走不下去。
我姥姥现在99岁了,小脚老太太,五六个孩子,家家一大摊子事。和她聊天时感觉她活的很通透,看开了一切,依然热爱生命。
她经常说:每个人,都得对活着过。
人啊!就像拉磨的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围着磨打圈圈?如果前面没有一个萝卜,真不知道哪天就转不下去了。
越节省越贫穷,越减肥越发胖,越想平静越起波浪。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像极了这拉磨的驴。
不知哪天驴疯了,磨也断了。
人有了希望,才会绝处逢生;
人有了希望,才会奋进拼搏;
人有了希望眼睛里才会有光,说的话才会有力量,发出来的笑声,才会有快乐。
就像《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说的,我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
静静的读读这首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