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打算写别的书的,没想闲来无事看了两页阿城的《棋王》,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完全沉浸其中。
阿城,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看梁文道的节目,其他便无过多了解,只是看《棋王》的时候,觉得文字除了很有文学性跟意向,再来就是文字让我有一种超乎想象的画面感。于是便把整本书看完了。
我一直读书很杂,除了成功学、鸡汤文学,几乎什么样的书都看,但也没有特定的类型,基本只要写得不错都会看,有不错的影视作品,如果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也会去在看一下原作,周围的人觉得我这种癖好有些奇怪,觉得“看过影视作品就等于看过原作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喜欢这样,不介意浪费任何时间,更不怕再去看一次已经看过的东西。
今天主要讲的也不是我喜欢的书,或者我的读书习惯,而是打开我新世界的一个作家的作品。某一天,我在文创集市买了一本阿城的书,这本书到底叫什么,我倒现在都不知道,只知道里边收录了《棋王》、《树王》、《孩子王》以及一些阿城别的文章。
打开书本,看完之后,文字手法,有一种半白话文的感觉,说实话,非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写的呢是关于60年代知青下乡的一些小故事,这种题材的书,我看的不多,但也看过一些,感觉也还好,虽然内容基本忘得差不多了,但真没那一本写作的风格是这样的,倒也不是不好,初读之时我生怕有种《呼兰河传》的感觉,以前看完《萧红传》就跑去买了这本书,可谁想,这书跟文言文差不多,我反正根本看不懂,于是它就真的在家里落灰了。
阿城这本书还好,语言虽然不简洁,但也不妨碍阅读,最让人敬佩的都不是故事到底写了什么样的故事,以及写作手法,最让人敬佩的就是画面感。书中三个中长小说,真实性且不说,但读的之后真的有一种整个故事就发生在眼前的感觉。我看书一般是边读,边配合故事去想想画面,但这几个故事,完全不用,有一种顺着读,画面自然而然就出现在脑海中的,毫不夸张,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文字也可以是活的。
好先说说最主要的这三个故事都讲了什么吧,《棋王》讲的是一个家庭条件不好,却沉迷象棋,因为痴迷为人所帮,最后终以展示技艺的故事,很简单的故事,讲得很有武侠故事的范。
《树王》讲述的是一个不破不立,为了革新要砍伐树王的知青;以及一个年少得知,纪律大于一切,却也因此遭到反噬,后来生活贫困却要守护树王的故事,故事最终树王还是被砍了,不能守护这颗树王的树王也随着树一同离开了。
最后就是《孩子王》讲的是知青下乡之地,当地初三老师走了,学校便让上过一年高中的知青去教书,因为教育的落后,知青完全无从下手,另辟蹊径,决定现教文字,初见成效,没想却始终过不了社会这关,最后只能回到队伍继续做活。
这三个故事都很好,当然好的原因自然不是故事本身,每个故事都很简单,但因为时间的关系,也很难有感情上的共情,但阿城的文字很神奇,他让这些故事读上去都很简单,简单到让我有一种,这些故事都很正常,就是会发生这些事情的感觉,瞬间有一种自己似乎就是身处这个时代的感觉。内容写的也非常具体跟细致,就好像《孩子王》里阴差阳错成老师的知青说的,文章没有错别字,内容清楚,三篇故事都有这样的感觉。
在这里我要重点说的,还是《棋王》,棋王很特别,看似说的只是一个棋痴的故事,简单讨论吃与馋的不同,讨论主角王一生凄苦童年,讲述他为何会沉迷象棋,为何会在意吃的事,讲述他棋痴路上的启蒙老师们,小伙子骨骼惊奇,遇到了很多高手传授功法,方成此才,但读到后边却发现,故事之外,还有些哲学的东西,开始探讨生存之外的东西,探讨何为生活。这中探讨是棋痴去找那个唯一的朋友开始的,也就是“我”,“我”跟他说自己想看书,想看电影,王一生突然说,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欲望,没了欲望才能知足常乐。可再看看棋痴,他对棋的痴迷难道就不是欲望吗?!
作者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反而用了很多融合了道家思想的东西来说,当然,还是借让王一生成为天纵棋王的贵人们的口来说的,至于说的到底是什么,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棋王》可以说采用了武侠小说的文字精髓,具体而又贴近真实生活的描写手法,以独特的韵律感去讲述一个棋痴的故事,最难能可贵的是,故事还有意象,让整故事有一种诗一样的感觉,有一种顺着溪流漂流,酣畅淋漓,鸟语花香的美感。
《树王》、《孩子王》也有这种感觉,就觉得在读的就不单单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在抒发着自己的意象,三个故事都有着内容具体、语言凝练且有节奏感的特点,读完之后总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