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作为一门正经的科学,也有着非常有趣的
实验
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5个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各位刚刚上路的心理学新手,准备好小板凳听讲吧~
沙赫特--
吊桥实验
沙赫特的理论强调了认知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我们感受到的情绪既取决于我们对内部生理状态的评估,也取决于我们对所处外部环境的评估。但是认知在情绪中扮演的角色并没有那么简单。
下面我们介绍一个经典的吊桥研究。
在研究中,一位极具魅力的女性研究者在人行桥的一头,对刚走过来的男生被试提问。
研究者假装正在研究“风景对创造力的影响”,要求被试写一个关于图片的简短故事。她还告诉被试,如果他们想要知道这一研究的更多信息,可以打电话给她。
研究是在两种不同的人行桥上进行的,一种是一座安全稳固的桥,另一种是一座摇摇晃晃、跨越深谷的吊桥,以便激发被试的生理唤醒。
研究结果表明,走过摇摆吊桥的被试所写出的故事,比那些走过安全人行桥的被试写出的故事包含更多的性意象,同时打电话给女研究者以“获取更多信息”的人数多四倍。
显然,走过吊桥的男生被试误认为自己是因为被女性研究者吸引而兴奋的。
这说明情绪源于对刺激和生理唤醒的认知解读,然而,
人们有时候会把生理唤醒归因于错误的刺激
,如女研究者。华生与雷纳--
小艾尔伯特实验
图为华生
华生与雷纳进行了一项称为“小艾尔伯特”的实验。
小艾尔伯特是日托中心的一个健康、正常的幼儿,当时他只有11个月零5天。
当小艾尔伯特刚接触到小白鼠的时候,他最初的反应是好奇,他看着它,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
与此同时,华生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一声巨响,这显然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声音,此时小艾尔伯特的反应是惊怕、摔倒、哭闹和爬开。
在小白鼠与敲击钢轨的声音一起出现3次后,单独出现小白鼠的时候,就会引起小艾尔伯特的害怕和防御的行为反应。
在两种条件进行6次结合之后,小艾尔伯特见到白鼠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小艾尔伯特1岁零21天时,华生将一只兔子带到房间,小艾尔伯特也变得不安。
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
因此,华生得出结论:恐惧的情绪是可以通过
条件反射
建立的。华生和他的同事还计划让小艾尔伯特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以消除他的这些恐惧反应。
然而,小艾尔伯特在做完最后一个实验后不久就离开了医院。
班杜拉--
观察学习实验
班杜拉在一项经典实验研究中,将3~6岁的儿童分成3组,先让他们观看一段录像:
成年男子对一个像成人那么大小的充气娃娃做出种种攻击性行为,如大声吼叫和拳打脚踢。
然后,让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表扬和奖励;
让另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责打和训斥;
第三组为控制组,只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
然后,把这些儿童一个个单独领到一个房间里去。房间里放着各种玩具,其中包括洋娃娃。在10分钟里,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行为。
结果表明,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受惩罚的一组儿童,同控制组儿童相比,在玩洋娃娃时,攻击性行为显著减少。
反之,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受到奖励的一组儿童,在玩洋娃娃时模仿攻击性行为的现象更多。
班杜拉用替代强化来解释这一现象:
观察者因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
奖励
,他本人间接引起相应行为的增强
;观察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
,则会产生替代性惩罚作用,从而抑制
相应的行为。皮亚杰--
三山实验
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这三座山在高低、大小、位置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实验时,先让一个3岁的幼儿坐在一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此时实验者要幼儿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
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
结果发现,该幼儿用同样的方式回答两个问题,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不会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来看问题。
皮亚杰--
守恒实验
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其含义是指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它的物质含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皮亚杰认为守恒概念的获得是儿童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儿童一般要到具体运算阶段,才能获得守恒概念。
皮亚杰等人对儿童的守恒概念作了大量的研究,其守恒实验主要包括液体质量、物体质量、重量、长度、数量、面积、体积守恒等。
其中
液体守恒
是皮亚杰最著名的实验。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
他在实验中发现,对这个问题,六七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
而六七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从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判断杯子里水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