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经典电影的影评2000字(经典电影推荐2020豆瓣高分排行榜)

七十多年岁月峥嵘,抹不去先辈们英勇奋斗的历史记忆。抛头颅,洒热血,是他们争取民族国家独立解放的无悔选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他们的真实写照。面对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将战争引向中国的叫嚣,毛主席一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毅然决定出兵朝鲜。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半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影片《长津湖》真实地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一段史实,将观众带回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

多样化的镜头语言表达

影片在叙事上运用了大量蒙太奇的手法,通过多景别镜头之间的组合拼接,既强化了视觉效果,也让画面表达更具有张力。

多次出现的诗意化象征镜头

片头,在展现伍千里归家的场景时,多采用远景和大全景的镜头展示江南水乡的湖光山色,突出小渔村远离战火喧嚣、宁静祥和的氛围。骑兵举着火把飞奔而来,召集伍千里归队,打破了小渔村的宁静,使得原本缓和宁静的小渔村,蒙上一层战争即将来临的沉重感。这一段的画面表达动静结合,将观众从战士归家的平和感中,拉入战争即将开始的紧张感,增强了画面的情绪渲染力。

编剧兰晓龙在《长津湖》的剧本中有这样一句描述:“车门打开,在疾驰而过的火车车厢背后,不经意间,大家看到了长城。”这样的描述表现在影片中则是:伍万里因赌气打开火车车门,疾驰而过的火车车厢背后,是日出下的万里长城。陈凯歌导演将长城赋予诗意化的象征,借由日出这一场景的渲染,长城在屹立不倒的精神象征上又增添了新的含义:日出代表着新的开始,象征着希望。日出下的长城蜿蜒千里,纵使历经千百年的时间洗礼,它一直都在。不同于冷兵器时代的防卫作用,长城在此刻上升为一种精神象征,成为战士们的心灵寄托和归宿。

以近景和特写为主的镜头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

镜头语言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更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剧中人物的微动作和神态表情,突显出人物情感的表达张力。影片开头,伍千里带着哥哥伍百里的骨灰罐回乡,从他眼中的不舍追忆、抚摸骨灰罐的动作不难看出他对哥哥伍百里浓浓的怀念。将骨灰罐放至父母面前,正对着父母和百里的骨灰罐,跪下磕头时说道:“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一滴泪悄然滴落在船板上。兄弟二人一同参军,回来的却只有一人,而另一人以这样一种惨烈的方式回家。这滴泪将千里对百里的不舍愧疚之情融入其中,给观众留下足够品味的空间:越是反复品味越是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军人并非“铁人”,他们也会哭也会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导演通过写实的镜头记录,将军人从神化形象拉回了现实,重新赋予了“人”的定义。

当伍千里突接命令须立即返回,观众顺着千里的视角看去,是这样一幅画面:母亲捂着胸口,泪眼蒙眬;父亲的手搭在母亲肩上,似在无声地安抚,但眼神里也透露着无奈和牵挂。伍家母亲那含泪不舍的眼神令观众印象深刻,虽然没有文字话语表达,但镜头所展示的人物神态语言已经说明了一切,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慈母形象生动展现,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此时脉脉深情无处诉说,全部通过近景和特写镜头下的人物神态和动作来表达,一切尽在不言中。

大量急促、画面内部充满动作感的短镜头增强了电影的节奏感

快节奏的镜头是表现激烈对战场景,加快影片叙事节奏的首选。七连在行进途中与友军相遇,从友军那里得知需炸掉美军通信塔。这一场戏里使用了格里菲斯经典“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交叉蒙太奇:吴京所在主战场以及胡军所在次战场的情况交替进行,一方面是需要炸掉通信塔的急切感,另一方面是来支援的美军军队已经接近的紧迫感。同一时间内两场对战同时进行,打破了二维平面上的时空感知,更加全面地展现出战场的复杂性。同时,画面结合爆破、枪声等背景音响刺激观众的听觉和视觉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线性叙事与情节设计

影片建构了由毛泽东、彭德怀、宋时轮等领导为首的中央高层视角、七连以及其他连队基层部队的微观视角以及美军视角“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影片的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与主干,是确立一部影片的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而情节则是影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情节设计能使影片的结构在叙事上更加具有层次感、节奏感和艺术韵味。

线性叙事结构与其主线情节相对应

以七连的微观视角分析,这一条线的主要情节是七连在奔赴长津湖阻击美军的主力部队的同时穿插了新兵伍万里的成长线。在这一情节中伍万里的成长经过了血与泪的洗礼。乱石滩上美军临时起意的“赌约”,伍万里直面了好友张小山的死亡。作为新兵,这是万里第一次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在哥哥的劝导中完成了自己心理上的第一次成长。

美军通信塔下的正面交锋中,哥哥千里和战友余从戎被敌军控制,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万里拿着枪犹犹豫豫不敢开枪。我们看到了万里内心的挣扎:一个是对生命

将要消逝在自己手中的敬畏,另一个则是怕误伤到哥哥和战友的担忧之情。当自己和哥哥以及战友的生命受到极度威胁时,万里够到哥哥打过来的枪没有犹豫地扣下了扳机。枪响过后,鲜血飞溅。万里的眼神有一瞬间迷茫混乱但最后归于坚定。这一战中,万里从千里那里学到军人要服从命令这一铁律。在战场上违反命令,就是将自己与战友的生命置于险地。为了战友也是为了自己,任何时候都要以命令为最优先,这是万里的第二次成长。

在最终与北极熊团的遭遇战,万里执着于打死20个敌人就能当英雄的虚荣就要向奄奄一息的敌人开枪。千里阻止了万里,并告诉他“有些枪能开,有些枪不能开”;谈子为在遭遇战结束后,告诉万里“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万里从哥哥和前辈那里学到了为军为人的道理,完成了自己的第三次成长。

每一个情节段落都促成万里的一次成长,有温情有血泪。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在推动故事发展的同时,又丰富了此条情节线的叙事内容,使故事叙事更加丰满。

巧妙的情节设置,承上启下,贯穿全片

片头伍万里打水漂的特写镜头、在行军休息时用空弹壳打中雷公的镜头和张小山与伍万里的对话遥相对应:“嘿,神投手啊”,“那是,你还没见过我打水漂呢”。在之后通信塔交锋战和最终的遭遇战时,伍万里将这一天赋运用其中,帮助哥哥和战友们脱困。

关于打不打仗这一问题的台词设计同样引人深思:战争究竟带来了什么?战争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先辈们为什么要打仗 ?……战争从来不是美好的代名词,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下一代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年代,他们把该打的仗打了,希望能让下一辈不再受战争的侵害。

梅生的照片、七连的名册、雷公的烟斗等具有代表意义的道具设置,既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刻画了人物形象,更是丰富了影片的叙事情节,使得结构叙事更加丰满。

家国同构,展现炽热的爱国情怀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伍千里、伍万里的兄弟情、七连共同出生入死的战友情等这样的小家情怀,也看到了战士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策者们不畏强权,追求和平,捍卫独立自由的大国情怀。

伍千里带着兄长的骨灰罐归家与中国传统的“落叶归根”思想相符;国家给家里分了土地,千里合计给父母盖几间房子,改变自家世世代代在水上飘的命运;梅生想在战争结束后回家团聚,好好把女儿的算术教好;千里邀请雷公跟他回老家一起居住,琢磨着给雷公说个媳妇……和平日子里的简单期愿在战争的炮火硝烟里却变得遥不可及。

当伍万里想要跟着哥哥去打仗时,伍千里告诉伍万里“老大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当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争时,梅生说到“我们这一代不打,下一代就要打”,狙击手平河在战斗中希望“下一代,能够生长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正如片中所说“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

七连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家国同构成最紧密的共同体。

结语

《长津湖》这一在冰血中谱写的英雄赞歌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如今高度的文化自信。“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永垂不朽。”这段历史绝不会归于尘土,逝于时间,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代代相传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贺静一

编|肖洋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