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濫
,◆鄙陋。○《詩》之二三三:“世間濁濫人,恰以黍黏子。”
真濫
,◆古樂和新聲。○《秋懷》詩之六:“古聲久埋滅,無由見真濫。”○《和邢惇夫秋懷》詩之三:“七均師無聲,五和常主淡。芸芸觀此歸,一德貫真濫。”
雜濫
,◆繁多蕪雜。○《為畢秋帆制府撰<常德府志>序》:“而載筆之士,不知辭尚體要,猥蕪雜濫,無譏焉耳。”
冤濫
,◆謂斷獄冤枉失實。○《後漢書?霍諝傳》:“與骨肉,義有相隱,言其冤濫,未必可諒。”○《廷對策》:“獄,民之大命也,朕所以選任其官者不為不謹,而冤濫之弊或未盡除。”○《曇花記?禮佛求禳》:“道有妖神向此探,真冤濫。”
餘濫
,◆謂笨而又不檢點。餘,用同“愚”。○《遇上皇》第四摺:“你往日忒餘濫,今番刀下斬。”
愚濫
,◆愚笨而行為不檢點。○《秋胡戲妻》第四摺:“據着你那愚濫荒唐,你怎消得那烏靴象簡,紫綬金章?”
汙濫
,◆亦作“污濫”。◆行為卑污,不守正道。○《擬上殿札子》:“因不足任之才而脩不足為之法,臣恐在軍者日以勞,而士民愈以窮困汙濫。”○《輟耕錄?闌駕上書》:“夫皇朝版圖之廣,歷古所無,法制之良,萬世莫易,而水旱災變連年不息者,實由官皆汙濫,民悉怨咨之所致也。”○《水滸傳》第五八回:“小可怎敢背負朝廷?蓋為官吏污濫,威逼得緊,誤犯大罪。”
淫濫
,◆1.過度;越軌。○《後漢書?梁商傳》:“《春秋》之義,功在元帥,罪止首惡,故賞不僭溢,刑不淫濫。”○《顏氏家訓?歸心》:“至如畋狩軍旅,燕享刑罰,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為之節,使不淫濫爾。”○《禮記?經解》“絜靜精微《易》教也”疏:“《易》之於人,正則獲吉,邪則獲凶;不為淫濫是絜靜,窮理盡性言入秋毫是精微。”○《校文士》:“規法人,而能止節淫濫,時以大言自衛,亦不敢過其情。”◆2.指不雅正的樂聲。○《文心雕龍?樂府》:“夫樂本心術,故響浹肌髓,先王慎焉,務塞淫濫。”◆3.淫亂;放蕩。○《宣和遺事》後集:“﹝人﹞於集民女子揀選出城,父母號泣,聲動天地,其女子往往為人恣行淫濫。”○《元典章?刑部七?官民奸》:“職受三品,犯姦合行加等治罪……淫濫不改,欺壞風俗。”○《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五:“其母是個寡婦,卻是好風月淫濫之人。”○《紅樓夢》第一回:“至若佳人才子等書,則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終不能不涉於淫濫。”○《論大眾文藝?普洛大眾文藝的現實問題》:“她思慕着奢華淫濫的生活和交際明星的聲望。”
誣濫
,◆虛妄泛濫。○《釋駁論》:“正曰:侯王得一而天下貞,莫議仙化;死而不亡者壽,不論無死。臆說誣濫,辭非而澤。”
猥濫
,◆1.多而濫。○《魏書?釋老志》:“已後,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自中國之有佛法,未之有也。”○《因話錄》卷五:“上不慎名器,是以廝養待賢也;下不慎名器,是以嬰孩奉君,而削弱朝廷也。遂致猥濫訛弊,流蕩可憂。”○《資治通鑒?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又欲收軍士之意,泛加階級,皆為將軍,無復員限,自是勳賞之官大致猥濫,人不復貴。”◆2.謂卑陋多餘,不起作用。○《答手詔條陳十事》:“內有事狀猥濫並老疾愚昧之人,不堪理民者,別取進止。”
違濫
,◆錯誤;失實。○《梁書?徐勉傳》:“且人子承衾之時,志懣心絕,喪事所資,悉關他手,愛憎深淺,事實難原,如覘視或爽,存沒違濫,使萬有其一,怨酷已多,豈若緩其告斂之辰,申其望生之冀。”
枉濫
,◆1.枉法恣肆。○《後漢書?左雄傳》:“朱紫同色,清濁不分,故使姦猾枉濫,輕忽去就。拜除如流,缺動百數。”◆2.謂枉錯淫濫,使無辜受害。○《魏書?高恭之傳》:“竊見御史出使,悉受風聞,雖時獲罪人,亦不無枉濫。”○《新五代史?雜傳?趙延義》:“王者撫天下,當以仁恩德澤,而法深酷,刑罰枉濫,天下稱冤,此其所以亡也。”○《奏災异後合行四事》:“轉運使提點刑獄,但采其虛聲,豈能遍閱其實,故刑罰不中,日有枉濫。”○《元典章?刑部二?鞫獄》:“受賄枉法,變亂是非,顛倒輕重,欲使獄無枉濫,其可得乎。”○《廿二史札記》卷二二:“不問罪之輕重,理之是非,但云有犯,即處極刑,枉濫之家,莫敢上訴。”
頹濫
,◆頹敗浮華。○《雜詩》之五:“傾險繼忠厚,京且穨濫。”
通濫
,◆普遍地蔓延。○《論黑肱以濫來奔》:“而《公羊》之說,最為疏謬,以為之後而通濫於天下,故不繫於。”
貪濫
,◆貪欲無度。○《涑水記聞》卷八:“為部署,貪濫不法。”○《水滸傳》第五八回:“那廝為官貪濫,非理害民。”○《明珠記?授計》:“色膽如天意態憨,出語腌臢,危機只在眼下未曾諳。休貪濫,形跡早藏潛。”
俗濫
,◆平庸而使用過多。○《紅樓夢》第七九回:“什麼‘紅綃帳裏,公子情深;黃土隴中,女兒命薄’,這一聯意思卻好。只是‘紅綃帳裏’未免俗濫些。”○《藝文雜談?<“慢慢走,欣賞啊!”>》:“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
廝濫
,◆指出身低下者。○《北齊書?元文遙傳》:“因朝,宰縣多用廝濫,至於士流,恥居百里。”○《北史?穆提婆傳》:“雖庸品廝濫,而性乃和善,不甚害物。”
斯濫
,◆謂不自檢束,胡作非為。語本《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集解:“濫,溢也。君子固亦有窮時,但不如小人窮則濫溢為非。”○《有會而作》詩:“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
熟濫
,◆使用太多,而流于俗烂。○脂评本《红楼梦》第七九回:“我想世上這些祭文,都蹈襲于熟濫了,所以改個新樣。”又:“這一聯意思却好,只是‘紅綃帳裏’,未免熟濫些,放著現成真事爲什麽不用?”
冗濫
,◆謂過分龐雜而無必要的限制。○《洪武聖政記序》:“中外官有定制,一革冗濫之弊而倖位絕矣。”○《鶴道人論詞書》:“凡為文章,無論詞賦詩文……不知所以裁之,則冗濫敷庸。”
染濫
,◆浸染,浸泡。喻指混跡情場。
侵濫
,◆謂超出某一特定的範圍不加節制。○《宋書?武帝紀下》:“其有戶統及謫止一身者,不得復侵濫服親,以相連染。”○《隋書?儒林傳?何妥》:“臣聞舉十六族,所謂八元、八愷也。計其賢明,理優今日,猶復擇才授任,不相侵濫,故得四門雍穆,庶績咸熙。”
乞留惡濫
,◆形容睡態難看。○《黃粱夢》第四摺:“那蹇驢兒柳陰下舒着足乞留惡濫的臥。”
欺濫
,◆謂以假當真,以次充好。指假錢、劣錢。○《錢貨議狀》:“每更守尹,則必有用錢不得加除之牓,然而銅器備列於公私,錢帛不兼於賣鬻,積錢不出於墻垣,欺濫遍行於市井。”
偏濫
,◆偏頗失檢,謂措詞浮泛不當。○《文心雕龍?詔策》:“逮撥亂,留意斯文,而造次喜怒,時或偏濫。”
僻濫
,◆謂偏頗失實。○《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左傳》、《史記》、《漢書》、《後漢》、《三國》其文之以代降也,若歷階而下也……《唐》、《宋》、《遼》、《金》僻濫,不稱史矣。”
寧缺勿濫
,◆见“寧缺毋濫”。
謬濫
,◆猶假冒。○《冥通記》卷三:“君勃然曰:‘何以謬濫!汝乃道士,字。’”《論舉選狀》:“豈可以一二人謬濫,廢天下之舉賢?是猶因溺而廢天下之舟,因噎而廢天下之食也。”○《法度總論三》:“至於任子,則有數害:自員郎致仕即得蔭補為一害,太中大夫待制已上蔭補得京官為一害,一人入仕世爵無窮為一害,今者汰其謬濫,限其員數,又為一害。”
靡濫
,◆1.流動泛濫。○《淮南子?原道訓》:“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然而大不可極,深不可測……靡濫振蕩,與天地鴻洞。”◆2.浮靡失實。○《傳習錄》卷中:“無有聞見之雜,記誦之煩,辭章之靡濫,功利之馳逐;而但使之孝其親,弟其長,信其朋友,以復其心體之同然。”
冒濫
,◆不合格而濫予任用。○《新唐書?鄂王瑤傳》:“選任冒濫,時不以為榮。”○《明史?世宗紀一》:“丁酉,革錦衣衛冒濫軍校三萬餘人。”○《<畿輔名宦志>序》:“以是推之,欲賢者之不遺,而無實者不得冒濫,豈易言哉!”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廣州新軍起義清方檔案》:“所有出力各員准其擇尤酌保,毋許冒濫。”
流濫
,◆泉水流涌。○《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今時泉水已多流濫。”
濫職
,◆謂不稱職而忝列其位。○《南史?袁湛傳》:“往年濫職,守秩東隅。”
濫獄
,◆冤案。○《臨川從事還別崔法曹》詩:“謬官辭獲免,濫獄會平反。”
濫用
,◆胡亂、過多地使用。○《清史稿?禮烈親王代善傳》:“二十一年,坐陵辱大臣,濫用非刑,奪爵,圈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兩江總督﹞被京裏御史上摺子參了一本,說他濫用朝廷名器。”○《當代》1981年第3期:“如果報紙想尋找濫用權力的例證,那就派記者來調查一下吧。”◆补证条目■胡乱、过多地使用。○《旧唐书·李藩传》:“元和初,遷吏部郎中,掌曹事,爲吏所蔽,濫用官闕,黜爲著作郎。”
濫飲
,◆無節制地喝。○《紅樓夢》第二八回:“這麼濫飲,易醉而無味。”○《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原來酒量頗豪,自己卻不肯濫飲。”
濫溢
,◆1.謂胡作非為。○《漢書?刑法志》:“飢寒並至,窮斯濫溢。”◆2.過多;過度。○《乞分十二等以進退群臣札子》:“今官爵渾殽,品秩紊亂,名實不符,員數濫溢。”○《嘯亭雜錄?愛惜滿洲士卒》:“雖一時不無濫溢,而士卒感戴如天,凡征討之所,爭先致死焉。”
濫炎
,◆蔓延的火。○《漢書?五行志上》:“自上而降,濫炎妄起,災宗廟,燒宮館,雖興師眾,弗能救也。”○注:“炎讀曰燄。”
濫言
,◆虛妄不實的言詞。○《竊火者?輿論結晶》:“其實神話之外,一切濫言,‘秘聞’,甚至童謠,都可視為變相的輿論。”
濫刑
,◆過量的刑罰;任意判罪或施刑。○《邵武縣興造記》:“善無濫刑,惡無佚罰。”○《野獲編?刑部?罪臣孥戮》:“雖謀叛非實,然稔惡窮凶,天下共恨,故不以為濫刑。”○《清會典事例?刑部?辯明冤枉》:“民人控告官員營私枉法,濫刑斃命各案,俱令率同司道等親行研審。”○《老殘游記》第十七回:“請傳諭二令,不得濫刑。”
濫脅
,◆古琴名。○《淮南子?修務訓》:“服劍者期於銛利,而不期於墨陽、莫邪;乘馬者期於千里,而不期於驊騮綠耳;鼓琴者,期於鳴廉脩營,而不期於濫脅號鐘。”○《讀書雜志?淮南子十九》:“曰:‘濫脅、號鍾,皆古琴名。○《纂要》以為琴,是也,作藍脅。’案,說是也。”
濫污
,◆猶齷齪,卑污。○《水滸傳》第三三回:“小弟是個武官副知寨,每每被這廝毆氣,恨不得殺了這濫污賊禽獸。”○《機器與精神》:“我們的勇於私鬥怯於公憤的濫污武人、流氓軍隊是不會促進世界的大同。”
濫偽
,◆猶虛假。○《新唐書?蘇瑰傳》:“天下僧尼濫偽相半,請併寺,著僧常員數,缺則補。”○《元典章?戶部七?倉庫》:“見在官物皆須點照算交,點明白別無短少濫偽之數。”
濫套子
,◆謂文章中浮泛不實的套語或格式。如:那種濫套子文章誰也不願看。
濫祀
,◆不合禮制地祭祀。○《福惠全書?教養?禁淫祠》:“一概不得濫祀。”
濫熟
,◆爛熟。極其熟悉、熟練。○《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那恭維人的本領,他卻從作佐雜時候就學得濫熟。”
濫士
,◆在職而無能的人。○《說郛》卷二引《古典錄略》:“國無邪教,市無淫貨,地無荒土,官無濫士。”
濫尸
,◆《哀江南賦》:“謬掌衛於中軍,濫尸丞於御史。”原謂乖妄地擔任了御史中丞之職。濫,濫竽充數;尸,尸位素餐。後因以“濫尸”謂占居其位而不盡其責。○《國學試策第三道》:“賢者旌之以勸善,不賢者罰之以去惡,則列職雖云至眾,取人安不盡賢,祿何由而濫尸,官誠難於充選。”
濫殺
,◆亂殺;無限制地殺。○《元史?泰定帝紀一》:“往歲征徭,廉訪司劾其濫殺。”○《明史?劉基傳》:“因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
濫泉
,◆涌出的水泉。○《爾雅?釋水》:“濫泉正出。正出,涌出也。”○《金谷集作詩》:“濫泉龍鱗瀾,激波連珠揮。”○《本草綱目?水二?山岩泉水》:“水正出曰濫泉,懸出曰沃泉。”
濫錢
,◆胡乱花钱;花冤枉钱。○明张岱《五异人传》:“偶見一物,適當其意,則百計購之,不惜濫錢。”
濫泥
,◆爛泥,稀泥。濫,用同“爛”。○《水滸傳》第四五回:“巴得你歸來,卻又濫泥也似醉了。”○《答濟叔》:“既在濫泥中,愈動則身愈陷。”
濫冒
,◆胡亂冒充。○《三辭恩命疏》:“若靦顏濫冒,不知止足,則瘝素之罪,臣實尸之;貪進之戒,臣先犯之。”○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四》:“當事者納其重賄,即濫冒功賞,歲以為常。”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士階條例》:“以秀才為知郡,又以秀才為戶部尚書,是秀才之科甚高,不容濫冒。”
濫漫
,◆胡亂,無節制。○《紅樓夢》第七五回:“他只知吃酒賭錢、眠花宿柳為樂;手中濫漫使錢,待人無心。”
濫劣
,◆謂極差。○《隋書?禮儀志四》:“書跡濫劣者,飲墨水一升。”
濫巾
,◆僭服隱士的頭巾。指冒充隱士。
濫交
,◆無選擇地交友。○《野獲編?司道?龍君楊少參》:“與給事為姻家,與吏部亦厚善。兩公俱正人,非肯濫交者。”○《不惑集?交朋友的道理》:“如果不管什麼人‘一見如故’,那就叫‘濫交’。”
濫漿
,◆水浸乾果製成的飲料。○《望雨》詩:“侍童拂羽扇,廚人奉濫漿。”○《靈泉頌》:“太夫人在遲暮之年,有溫勞之疾,非濫漿不可以適口,非源泉不可以蠲痾。”
濫及
,◆謂無限制地牽連。○《野獲編?科場一?京闈冒籍》:“蓋自來冒籍受法,未有此嚴峻且濫及者。”○《福惠全書?刑名?疑獄》:“我不為濫及乎!”
濫貨
,◆指生活作風不檢點、行為不端的女人。○《回家》:“總是人家不要她……這樣的濫貨。”
濫好人
,◆待人一團和氣,不講是非原則,只求與世無爭的人。○《史綱評要?漢紀?成帝》:“天下不敗于而敗于,故知濫好人之禍。”○《集外?序<鹽鐵論讀本>》:“他是一位有名的鄉愿,不說話,不得罪人的濫好人。”○《腐蝕?一月五日》:“一個糊裏糊塗的濫好人,喜歡湊一下熱鬧。”
濫行
,◆謂志行卑污。○《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濫行匹夫!尚有面目於吾前獻計耶!”
濫過
,◆言過其實。○《荀子?大略》:“不自嗛其行者,言濫過。”
濫官污吏
,◆貪污舞弊的官吏。○《鐵拐李》第一摺:“一月前上司行文書來,說俺濫官污吏較多。”○《三國演義》第二回:“目今朝廷降詔,正要沙汰這等濫官污吏。”○《關漢卿》第六場:“你將那濫官污吏都殺壞,敕賜金牌勢劍吹毛快,與一人分憂,萬民除害。”
濫官
,◆貪贓枉法的官吏。○《水滸傳》第五八回:“濫官害民賊徒!把我全家誅戮!今日正好報仇雪恨!”○《水滸傳》第六五回:“蓋為朝廷不明,縱容濫官當道,污吏專權,酷害良民,都情願協助,替天行道。”○程穆衡《水滸傳注略》:“濫官,時口語,以居官縱淫為濫。”
濫泛
,◆謂多而不精。○《元典章?吏部六?書吏》:“比來各路貢到,大吏多有濫泛。”
濫惡
,◆1.惡劣,質量低劣。○《管子?參患》:“器濫惡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新唐書?裴度傳》:“執賜衣使者,詭言慢己,并訴所賜濫惡。”◆2.謂不恰當,不典雅。○《譯<天演論>例言》:“僕始繙《卮言》,而病其濫惡,謂內典原有此種,可名‘懸談’。”
濫調
,◆一再重複、令人厭煩而不切實際的言詞或論調。○《文藝雜著?涴漫的獄中日記》:“姓的總說我學着寫日記,還是套《水滸傳》、《三國演義》的濫調。”○《<准風月談>後記》:“但是凡庸的,背出了他的祖父,父親,,之後,結果不過說着‘拿盧布’那樣的濫調。”
濫詞
,◆虛妄不實的話。○《叢竹園為金光祿素中題》詩:“較之此圖中,彼皆成濫詞。”
濫祠
,◆不當立的祭祠。亦指濫予祭祀。○《福惠全書?典禮?崇祀名賢》:“濫祠名宦,猶不失為地方之過情。”
濫吹
,◆比喻冒充湊數,名不副實。○《出家懷道篇頌》詩:“竊服皋門上,濫吹軒下。”○《祭翰林白學士太夫人文》:“愚亦乘喧濫吹,謬列莖英。”○《謫居感事》詩:“叨榮偕計吏,濫吹謁春司。”參見“濫竽”。
濫充
,◆“濫竽充數”之省。◆指冒充湊數的人。○《清史稿?選舉志一》:“學政嚴加遴選,濫充發回原學。”參見“濫竽充數”。
濫侈
,◆謂任意誇張。○《文心雕龍?事類》:“《報孔璋書》云:‘之樂,千人唱,萬人和,聽者因以蔑《韶》《夏》矣。’此引事之實謬也。按之歌,唱和三人而已。○《上林》云:‘奏之舞,聽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唱和千萬人,乃推之。然而濫侈《葛天》,推‘三’成‘萬’者,信賦妄書,致斯謬也。”
濫塵
,◆猶言忝列其位而不勝任其職。常用作謙詞。○《太平廣記》卷一七二引《玉堂閑話》:“從事疑而不斷,謂使君曰:‘某濫塵幕席,誠宜竭節。’”《除秘閣修撰謝表》:“伏思臣者,素謂畸人,雖早汙于清班,亦濫塵於煩使。”
酷濫
,◆殘酷無度。○《後漢書?謝弼傳》:“其為酷濫,駭動天下,而門生故吏,並離徙錮。”○《南史?陳紀下?後主》:“刑罰酷濫,牢獄常滿。”○《太平廣記》卷二四三引《紀聞?李邕》:“又好客,養亡命數百人,所在攻劫,事露則殺之;後竟不得死,且坐其酷濫也。”
壺濫
,◆器具名。○《墨子·节葬下》:“又必多爲屋幕、鼎鼓、几梴、壺濫。”■按:○《周礼·天官·凌人》“春始治鑑”郑玄注:“鑑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禦温氣。”■壶滥,或即类似之器。
橫濫
,◆水不按原道而泛濫。○《與廖開府自淮南同行赴舉相別五年復遇於蘄水縣為詩贈之》:“籃輿復指天涯去,長川橫濫聲浩浩。”◆补义条目■肆意施加而无度。○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九:“仁規晚年,掊克無度,率入私門,驅掠婦女,刑法横濫。”
橫恩濫賞
,◆不符合規定的賞賜。○《寶謨閣直學士劉公墓志銘》:“冗兵冗吏,所宜痛減;橫恩濫賞,不可輒啟。”
行濫
,◆謂器物質量差,不堅牢。○《唐律疏議?雜律?器用絹布行濫》“有行濫短狹而賣者”:“行濫,謂器用之物,不牢不真。”○《中山詩話》:“世語虛偽為何樓,蓋國初京師有,其下賣物皆行濫者,非沽濫稱也。”○《經義述聞?周官上》“飾行”:“古人謂物脆薄曰行,或曰苦,或曰行苦,或曰行敝,或曰行濫。”
詭濫
,◆虛誇失實。○《文心雕龍?誇飾》:“自、,夸飾始盛,憑風,詭濫愈甚。”
乖濫
,◆錯雜不當。○《後漢書?杜喬傳》:“今一門,宦者微孽,並帶無功之紱,裂勞臣之土,其為乖濫,胡可勝言!”《抱樸子?名實》:“之時,品藻乖濫,英逸窮滯。”○《史通?覈才》:“然向之數子所撰者,蓋不過偏記雜說,小卷短書而已,猶且乖濫踳駁,一至於斯。”
浮濫
,◆泛濫,多而雜。○徐陵《與顧記室書》:“官爵乃多浮濫。”○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十一節:“《文心雕龍》說:‘以來,碑碣雲起。’其浮濫可知,但刻石技術卻愈益普遍而精工。”
放濫
,◆沒有節制;放縱無度。○《東觀漢記?朱遂傳》:“怠慢廢興,不務懇惻,淫刑放濫。”○《後漢書?蔡茂傳》:“外戚憍逸,賓客放濫。”
泛濫成災
,◆亦作“汎濫成災”。◆本指洪水漫溢,造成災害。後多比喻某種不良現象到處都是,造成禍害。○《論十大關係》五:“表報之多,鬧得泛濫成災。這種情況,必須糾正。”
泛濫
,◆1.大水漫溢。○《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史記?河渠書》:“為我謂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題蔡君進書後》:“巨潦泛濫,流蕩漂溺,至以滔天滅木為患。”○《亂彈?世紀末的悲哀》:“天在旋轉着,地在震蕩着,洪水泛濫着。”◆2.比喻不好的事物如大水漫溢,到處都是。○《且介亭雜文二集?徐懋庸作<打雜集>序》:“其實,近一兩年來,雜文集的出版,數量並不及詩歌,更其趕不上小說,慨嘆於雜文的泛濫,還是一種胡說八道。”○《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八:“我們應當批評各種各樣的錯誤思想。不加批評,看着錯誤思想到處泛濫,任憑它們去占領市場,當然不行。”○《漫談三十年代的“左聯”》:“訂出許多條條框框,必然導致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就會泛濫起來。”◆3.波動;波動貌。○《楚辭?九章?哀郢》:“凌之泛濫兮,忽翱翔之焉薄。”○《入衛作》詩:“綠芳幸未歇,泛濫此明波。”○《秋色賦?女英雄孫玉敏》:“這個願望,泛濫在她心海裏已不止一天了。”◆4.浮游於水上。○《大人賦》:“奄息氾濫水嬉兮,使鼓瑟而舞。”○《楚辭?劉向<九嘆?憂苦>》:“留思北顧,涕漸漸兮;折銳摧矜,凝氾濫兮。”○注:“氾濫,猶沈浮也。”○《尋山志》:“鷗雙雙以赴水,鷺軒軒而歸田。赴水兮泛濫,歸田兮翱翔。”○《大唐西域記?室羅伐悉底國》:“鼓棹清流,隨波泛濫。”◆5.謂博覽而沉浸其中。○《與何胤書》:“﹝余﹞每纘閱六經,泛濫百氏,研尋物理,顧略清言。”○《策總敘》:“自以來,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務射策決科之學,其言雖不叛於聖人,而皆泛濫於辭章,不適於用。”○《祖逢陽贈浙江布政使司制》:“學問淵源乎經術,文辭氾濫于百家。”○《與友人書》:“其為詩也,導源於《風》、《雅》,游泳乎《離騷》,浸淫乎,泛濫於六朝。”◆6.廣博;廣泛。○《柳子厚墓志銘》:“居閑,益自刻苦,務記覽,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復改科賦》:“彼文辭泛濫也,無所統紀;此聲律切當也,有所指歸;巧拙由一字之可見,美惡混千人而莫違。”○《退庵隨筆?讀史》:“其《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五略》,為舊史之所無,以矜奇炫博,泛濫及之。”◆7.指泛泛;籠統。○《論文後編?目錄中》:“銘不得曰志,然泛濫言之,則志亦包銘,而其為式,或志與銘並用,或用其一而已足,此又古今之變也。”◆8.廣泛流行、擴散。○《草木子?雜俎》:“初法度猶明,尚有所憚,未至於泛濫。”○《<藝林匯考>序》:“類書之作,昉於六朝,盛於而氾濫於。”○《薑齋詩話》卷二:“承末氾濫之餘……先生獨以博大宏通之才,豎大義,析微言,屹然嶽立。”◆9.浮泛,不切實。○《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泛濫博文,則多而久之。”○正義:“泛濫,浮辭也。”○《北史?裴叔義傳》:“﹝﹞雖才不稱學,而緝綴無倦,文詞泛濫,理會處寡。”○《應詔條奏六事》:“臣不敢泛濫條奏,苟應故常。”○《孔明為後主寫管子申韓六韜》:“獨儒家者流,泛濫而靡所適從。”○《<明文案>序下》:“之文泛濫中尚有可裁。”◆10.隨便,漫不經心。○《冥通記》卷二:“我等今來者直尋有道者耳,非浮遊無著泛濫而行也。”○《朱子語類》卷一一七:“若是泛濫看過,今次又見是好,明次又見是好,終是無功夫不得力。”◆11.洋溢;充溢。○《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那張像五彩鮮明,發出光彩,的臉又紅又亮,也泛濫着生命的光彩。”○《向太陽》詩之七:“太陽的光,泛濫在街上。”
犯濫鋪摸
,◆猶作奸犯科。○《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怎見一僧人,犯濫鋪摸受典刑。案款已成招狀了,遭刑,棒殺髡囚示萬民。”
煩濫
,◆冗雜失當。○《文心雕龍?情采》:“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补证条目■冗杂失当。○唐玄宗《整饬吏治诏》:“崇化致理,必在得人,奬善勸能,義資師古。皆有煩濫,未聞釐革,循名責實,其道不行。”
惡濫
,◆猶濫竽充數。○程大昌《演繁露?硯》:“試士,其惡濫者飲墨水一升。”
多濫葛
,◆亦稱“多濫”。亦稱“多覽葛”。◆時少數民族諸部中的一個部族。○《新唐書?回鶻傳下》:“亦曰,在東。”后即以為三字姓。見《續通志?氏族?代北三字姓》。參閱《通典?邊防十五》。
多濫
,◆見“多濫葛”。
陳辭濫調
,◆見“陳詞濫調”。
陳詞濫調
,◆亦作“陳辭濫調”。◆陳舊、空泛的言詞。○《朱元璋傳》第七章三:“逢年過節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慶時所上的表箋,照例由學校教官代作,雖然都是陳辭濫調,因為說的都是頌揚話,很喜歡閱讀。”○《老報人餘筆?隨想錄》:“一家報社的編輯部發給每個工作人員一部《本報禁用詞彙》,裏邊開列了記者經常使用的一些陳詞濫調,諸如‘眾所周知’。”○《澹定集?讀一篇散文》:“不巧的是,凡是長篇散文,新鮮意思卻非常之少,語言也是陳詞濫調。”
駁濫
,◆亦作“駮濫”。◆駁雜失實。○《賈生論》:“不知夫駮濫刻深,非吾黨也。”
波濫
,◆見“波瀾”。
鄙濫
,◆謂粗製濫造。○《三十自紀》:“以還,降而鄙濫,粗了文義,莫不各有專集。”
暴濫
,◆殘暴無度。○《後漢書?皇后紀下?順烈梁皇后》:“兄大將軍鴆殺,專權暴濫,忌害忠良。”○《後漢書?襄楷傳》:“時,宦官專朝,政刑暴濫。”
阿濫
,◆見“阿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