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的演员索演员介绍(搜索演员表介绍)

坐索

,◆1.守候索取。○《華蓋集?並非閑話》:“這書店在,我怎能趁了火車去向他坐索,或者打官司?”◆2.守候催促。○《帝城花樣?琵琶慶傳》:“蓋其平居,入夜則臥對一燈……亭午猶偃息在床。酒樓指名坐索,必俟日昳,徐徐始來。”

作索

,◆猶言糟蹋。○《醒世姻緣傳》第四三回:“起初進來,身上也還乾淨,模樣也還看的;如今作索像鬼似的。”

走索

,◆古代百戲之一。也稱踏索、履索、走繩等。演員在繩索上表演各種動作。相傳始於。○《七修類稿?奇謔》:“如期至其地,見婦走索於市中,喚之即下。”○《觀繩伎諸戲》詩:“少焉更呈走索能,坐客群起各翹企。”參見“走鋼絲”。

子索

,◆只得;只須。○《誤入桃源》第二摺:“避不的登山驀嶺,便子索回首問前程。”○《追韓信》第一摺:“赤緊在他心投下,子索伏低且做小。”○《上小樓?詠焦山郭次甫五岳游囊六物》套曲:“想起那陰陽未剖,無聲無臭,俺子索妙契天機,靜與天居,動與天遊。”

珠落索

,◆串珠的缨络,常作女子的头饰、颈饰。○宋张元幹《临江仙·荼有感》词:“翠穿珠落索,香泛玉流蘇。”○明田艺蘅《留青日札·珠缨络》:“《荀子》曰‘處女嬰寳珠’,即今珠纓絡也。一名珠落索。”

朱索

,◆紅繩。舊時端午節用以飾門戶,謂可避邪惡。○《後漢書?禮儀志中》:“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端午賦》:“地臘誰傳,方舟不渡,今年之朱索空纏,去歲之赤符已破。”

周索

,◆1.代的法度。○《左傳?定公四年》:“授土,授民……皆啟以政,疆以索。”○注:“疆理土地以法。索,法也。”○《禮部試策?第一道》:“若驅彼齊人,強以周索,牲盛布帛,必由己出;無乃物力有限,地宜不然。”◆2.泛指的法度。○《于闐玉歌》:“豈知今日入版圖,索新恢過。”

智盡能索

,◆智慧、能耐都已用盡。索,竭盡。○《史記?貨殖列傳》:“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餘力而讓財矣。”○《野獲編?吏部一?科道俸滿外轉》:“署部少宰疏云,智盡能索而後得者,指也。”○《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三回:“專使等,智盡能索,不得再向和會中提出抗議,申明意見。”

指索

,◆指定索取。○《籌鹺篇》:“以綱埠店設口岸而規費無從遙制,何如散商勢渙,無可指索?”《陵汴賣書記》:“遇有記中相似人物,輒投之以當藥石,旬日間指索甚眾。”

執索

,◆猶捕捉。○《<石龍集>序》:“雲之變化,湍之噴激,窅無定象可以執索。”

遊索

,◆遇經濟困難,外出向人求索。○《再奏雪張亢》:“則自首,與遊索人錢,不曾入己……兼恐追尋元遊索之人,或在遠方,何時結絕。”○《能改齋漫錄?記事一》:“,南人,貧甚遊索,鄉人不為禮。”○《西湖游覽志餘?佞倖盤荒》:“遊索富家,得五千。”

營索

,◆探尋;尋求。○《法苑珠林》卷二一:“遇有栴檀,製以為像,既就,無光,營索甚勤,而卒無可獲。”○《新唐書?李德裕傳》:“物非土產,雖力營索,尚恐不逮。”○《雲笈七籤》卷一一四:“若能呼吸御精,保固神氣,精不脫則永久,氣長存則不死,不用藥石之費,又無營索之勞,取之於身耳。”

隱索

,◆索隱,求索隱秘難見的義理。○《<篁墩文集>序》:“頤探隱索,註釋經傳,旁引曲證,而才與力又足以達之。”

遺索

,◆1.棄置的繩索。形容長而曲折。○《過淩水縣》詩:“野徑如遺索,縈紆到縣門。”○《瑜上人自靈石來》詩:“想見歷千峰,細路如遺索。”◆2.猶落選。○《同王稚川晏叔原飯寂照房》詩:“食鮭如舉士,名下無遺索。”

一索珠

,◆比喻歌聲宛轉,猶如成串之珠。○《夜宴醉後留獻裴侍中》詩:“翩翻舞袖雙飛蝶,宛轉歌聲一索珠。”

一索

,◆1.一根繩索。○《雲夢澤》詩:“日旗龍旆想飄揚,一索功高縛。”○《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聽說,一索先把扣住。”◆2.一次搜索。○《史記?趙世家》:“謂曰:‘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復索之,柰何?’”◆3.一串。參見“一索珠”。◆4.原出《易?說卦》。後以“一索”謂初生男孩。○《野獲編?宗藩?皇子追封》:“是時,寵震天下,又得‘一索’之祥,而斤斤守祖宗法。”參見“一索得男”。◆5.索性,乾脆。○《絳蘅秋?省親》:“御園內都是有事體,到這裏倒覺得自在清閒,一索逛完了罷!”

一落索

,◆亦作“一絡索”。◆1.一連串。○《朱子語類》卷二三:“無道理底,也見他是那裏背馳,那裏欠闕,那一邊道理是如何,一見便一落索都見了。”○《續景德傳燈錄?宗杲禪師》:“師曰:‘請和尚舉。’遂連舉前輩一絡索淆訛語話徵詰之,師隨聲酬對,了無滯疑。”◆2.詞牌名。又名《洛陽春》、《玉連環》等。

要索

,◆要挾勒索;強行索取。○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三》:“至於亡棄家業,空里巷而出,數百為群,闖門要索,要索不遂,肆行劫奪。”○《國民之薪膽》:“而自戰爭伊始,迄於向我國提出要索條件。”○《墳?摩羅詩力說》:“加以傭兵見寬大,復多所要索,稍不滿,輒欲背去。”◆补证条目■要挟勒索;强行索取。○宋柳永《玉蝴蝶》词:“珊瑚筵上,親持犀管,施疊香牋。要索新詞,殢人含笑立尊前。”

尋索

,◆1.尋找搜索。○《搜神記》卷九:“帳下都督時晝寢,夢見百餘人錄,引入一徑。○驚覺,聞失,乃出尋索。”○《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真君命二弟子遍處尋索。”◆2.追尋思索。○《小篆般若心經贊》:“縱復學之能粗通,操筆欲下仰尋索。”徐念慈《余之小說觀》:“小說之所以耐人尋索,而助人興味者,端在其事之變幻,其情之離奇,其人之複雜。”

玄胡索

,◆草名,延胡索的別稱。多年生草本,有球狀塊莖。初夏開花,花紫紅色。塊莖入藥,功能活血、利氣、止痛。○《本草綱目?草二?延胡索》﹝釋名﹞引曰:“本名玄胡索,避諱,改玄為延也。”

性索

,◆關心。○《水仙子?蘇媽媽答》曲:“是誰俊俏誰村拗,俺老人家不性索。”◆订讹条目■知道;明白。○元王晔《水仙子·苏妈妈答》曲:“是誰俊俏誰村拗,俺老人家不性索。”○明无名氏《墨娥小录·行院声嗽·人事》:“知道,性索。”按,原释“关心”,不确切。

消索

,◆1.消散;消失。○《素問?示從容論》:“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論衡?死偽》:“且死者精魂消索,不復聞人之言。”○《朱子語類》卷一三○:“士氣至此,消索無餘。”○《紫簫記?托媒》:“自到府,遊興便已消索了。”◆2.寂寞冷落。○《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你家搬在那裏好麼?’道:‘甚是消索。’”◆3.猶匱乏。○《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十姊從郎君千里間關,囊中消索,吾等甚不能忘情。”○《紅樓夢》第一○三回:“那家先前不住在京裏,因近年消索,又惦記女孩兒,新近搬進京來。”◆补证条目■寂寞冷落。○清吴炽昌《客窗闲话续集·王理堂》:“時大橋之南村將起廟會,凡會,娼賭在所不免,且無此不足以聚衆,會必消索。”

問索

,◆求討。○《廿載繁華夢》第四十回:“聽罷,也沒得可答,心中只是納悶。次日又向各侍妾問索,都稱並無私積。”

推索

,◆1.推求尋索。○《搜神記》卷十七:“家人怪馬獨歸,即行推索,乃於道邊得之。”○《新唐書?儒學傳下?侯行果》:“能推索《老》《莊》秘義。”○《<羽書集>序二》:“我這推索不用說是求之過深了。”◆2.審問追究。○《朝野僉載》卷二:“時有告都督者,密差往推索,大枷夾頸,不承伏。”

通索

,◆沒有結頭的整條長索鏈。○《六韜?軍用》:“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長二丈以上,著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

鐵索

,◆1.粗鐵鏈。○《石鼓歌》:“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宋史?張永德傳》:“以鐵索千餘尺,橫截,又維巨木,自是備禦益堅矣。”○《長征》詩:“水拍雲崖暖,橋橫鐵索寒。”◆2.用粗鐵鏈製成的刑具。○《清通典?刑一》:“定獄具之圖……一曰鐵索,以鐵為之,長七尺,重五斤。”○《蓮峰》詩:“鐵索三條解上都,君王早為白冤誣。”○《書信集?致胡風》:“以我自己而論,總覺得縛了一條鐵索。”

索子

,◆繩子。○《水滸傳》第十三回:“我們把索子縛綁了,本待便解去縣裏見官。”○《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兩箇奔向後艄,取出索子,將夫妻二子,一齊綁起。”○《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這離絕了交換關係利害關係的愛,便是人倫的索子,便是所謂‘綱’。”

索知

,◆盡知。○《孫子?用間》:“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索戰

,◆討戰,挑戰。○《戰國策?齊策五》:“身被甲底劍,挑索戰。”○《即事》詩:“群凶猶索戰,回首意多違。”○《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五年》:“主使宣言曰:‘前日巡狩之議,止為,今改往索戰矣。’”《秋夜京口》詩:“塞北將軍猶索戰,南遊子苦思歸。”○《西游記》第五三回:“吩咐道:‘你將桶索拿了,且在一邊躲着,等出頭索戰。’”

索約

,◆用繩索捆扎。○《周禮?考工記?匠人》:“凡任索約,大汲其版,謂之無任。”○注:“約,縮也。”○正義:“謂‘約,縮也’者,《爾雅?釋器》云:‘繩之,謂之縮之。’注云:‘縮者,約束之。’”

索用

,◆謂儘量用完。○《論衡?薄葬》:“喪物索用,無益於世。”

索隱行怪

,◆謂探索隱晦之事而行怪僻詭異之道。○《漢書?藝文志》:“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注:“《禮記》載之言。索隱,求索隱暗之事,而行怪迂之道。”○《抱樸子?論仙》:“世人以作金不成,便謂索隱行怪,好傳虛無,所撰《列仙》,皆復妄作,悲夫!”《焦氏筆乘?不事王侯》:“不事王侯,此索隱行怪之所為,聖人不取也。”○《英杰歸真》:“舉凡舊日一應索隱行怪之習,荒謬妄誕之談,自不戢而悉泯焉,豈不懿歟!”

索隱

,◆1.探求隱微奧秘的道理。○《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疏:“索謂求索,隱謂隱藏。”○《游石堂觀》詩:“為政哀惸嫠,又能索隱探靈奇。”○《乾為金賦》:“索隱而神道可極,取象而物形何遁。”○《五雜俎?人部四》:“其上焉者,行本好奇,知足索隱。”◆2.對古籍的注釋考證。○《<史記索隱>序》:“今止探求異聞,採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釋文演注,又為述贊,凡三十卷,號曰《史記索隱》。”○《文藝論集?古書今譯的問題》:“整理的古書,如考證真偽,作有系統的研究,加新式標點,作群書索隱,都是必要的事。”

索引

,◆1.用繩索牽引。◆2.檢尋圖書資料的一種工具。將書刊中的內容或項目分類摘錄,標明頁數,按一定次序排列,附在一書之後,或單獨編印成冊,以便讀者查閱。舊稱通檢或備檢。也稱引得。如:《十三經索引》;《二十四史紀傳人名索引》;《古今人物別名索引》。

索要

,◆討取。○《莊周夢》第四摺:“我今還為。問他索要家下人口房屋,看他說什麼。”○《新時代的舊悲劇》二:“他們用最粗暴的語氣索要一個最小的籌碼。”

索興

,◆見“索性”。

索性

,◆1.亦作“索興”。乾脆;直截了當。○《與魏元履書》:“看得今日之事,只是士大夫不肯索性盡底裡說話,不可專咎人主。”○《西游記》第十七回:“拖將過來看處,卻是一條白花蛇怪。索性提起來,捽做五七斷。”○《菩薩蠻?云臣招看牡丹以雨未赴》詞:“留花花不可,索性將花躲。”○《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偏偏那女子又是有意而來,彼此陰錯陽差,你越防他,他越近你,防着防着,索興防到自己屋裏來了。”○《書信集?致鄭振鐸》:“那麼,《老蓮集》索興在印,怎樣呢?”《中國人》:“索性擺出自己的觀點,看誰能說服別人。”◆2.痛快。○《朱子語類》卷四十:“言志,當時夫子只是見他說幾句索性話,令人快意,所以與之。”○《燕青博魚》第三摺:“滿鼻凹清風,拍胸膛爽氣。落的這徹骨毛索性。”

索謝

,◆索取謝禮。○《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那賊道今日鬼混,哄了些酒肉吃了,明日少不得還要索謝。”○《福惠全書?蒞任?革陋規》:“鄉飲索謝,則刮行戶之臭錢,實為恥辱。”

索笑

,◆猶逗樂;取笑。○《梅花》詩:“不愁索笑無多子,惟恨相思太瘦生。”○《題洪建侯梅花小照》詩:“如何孤山翁,衰醜強索笑。”○《一瓢詩話》:“然其豪贍老成,則皆過之,得意處竟可與索笑。”○《似了公》詩:“顧我嬉春曾獨住,輸君索笑自無端。”

索微

,◆研求深奧玄妙的道理。○《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是以達人研道,探賾索微,觀天運之符表,考人事之盛衰。”

索望

,◆猶要求,希望。○《六月霜?蓉謫》:“還索望姊妹行并膽同心,毋忘今日言,奮援眾生苦。”

索頭

,◆亦作“頭虜”。◆即索虜。○時對北方民族的蔑稱。○《宋書?索虜傳》:“,姓……有數百千種,各立名號,亦其一也。”○《南齊書?魏虜傳》:“遣子曰將兵救於,入居,亦稱,被髮左衽,故呼為。”○《資治通鑒?晉海西公太和四年》:“又,疲病昏悖,雖乏貢御,無能為患。”○《訄書?序種姓下》:“凡自,之自。”參見“索虜”。

索鐵

,◆絞鐵成索。極言力大。○《淮南子?主術訓》:“之力,制觡伸鉤,索鐵歙金。”○注:“索,絞也。”○《尚書符》:“索鐵拔距,孤視萬旅。”

索索

,◆1.恐懼貌;顫抖貌。○《易?震》:“震索索,視矍矍。”○疏:“索索,心不安貌。”○《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剃頭的跪在地下,索索的抖。”○《列那和吉地》五:“給它解繩索的時候,它還以為大禍到了,怕得什麼似的,渾身索索地抖。”◆2.冷漠,無生氣貌。○《擬<詠懷>》之一:“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冥通記》卷四:“九日見丞云,比者情志何甚索索。”○《古傾杯?鈔書》詞:“頻年嗜好,多慚糟粕,索索都無真氣。”◆3.引申為落落寡合之意。○《送姜道士歸南岳》詩:“松品落落,雪格索索。”◆4.空虛、空乏狀。○《詩》之一六七:“房房空索索,東壁打西壁。其中一物無,免被人來惜。”○《旌義港阻風》詩:“茆屋何颼颼,瓦罌空索索。”◆5.猶瑟瑟。形容細碎之聲。○《漢書?天文志》:“二年二月癸未夜,東方有赤色,大三四圍,長二三丈,索索如樹。”○補注:“索索猶瑟瑟也……此云索索如樹,蓋不獨以狀言,且兼聲言矣。”○《五弦彈》詩:“第一第二絃索索,秋風拂松疏韻落。”○《西廂記諸宮調》卷六:“衰草萋萋一徑通,丹楓索索滿林紅。”○《骨肉》:“細雨在索索的下着,賣餛飩的梆子聲在篤篤的敲。”

索手

,◆猶隻手;空手。○《吳船錄》卷上:“符文出布,村婦聚觀於道,皆行而績麻,無索手者。”○《進中興五論札子》:“有司以為不肖,竟從黜落,不得進望清光以遂昔願,索手東歸,杜門求志。”

索是

,◆猶煞是。甚是;真是。○《伍員吹簫》第四摺:“這個俺就去,索是謝了將軍也。”○《忍字記》第二摺:“如今這家緣過活兒女,都是我的,倒大來索是受用快活也。”◆补义条目■副词。须要。○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這酒則是斟八分,學士索是飲一巡,則不要滴留噴噀。”

索身

,◆抽身;退身。谓解官辞职。○宋苏轼《送曹辅赴闽漕》诗:“淵明賦歸去,談笑便解官。我今何爲者,索身良獨難。”

索然無味

,◆毫無意味或毫無興致的樣子。○《丹鉛雜錄?論衡》:“蓋文有以含蓄不盡為工者……說盡,則索然無味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二回:“至此,也自索然無味,只得把幾件父親所用的衣服,及姨娘幾件細毛衣服要了,動身回省。”○《且介亭雜文末編?“立此存照”》:“我情願做一回‘文剪公’,因為事情和文章都有意思,太刪節了怕會索然無味。”亦作“索然寡味”。○《論近世文學之變遷》:“然以空疏者為之,則枯木朽荄,索然寡味,僅得其轉折波瀾。”○《困獸記》二二:“現在,依舊是那些紅緞對聯,那些題款,但當他凝神望定它們的時候,他的興致卻索然寡味了。”

索然

,◆1.流淚貌。○《莊子?徐無鬼》:“索然出涕曰:‘吾子何為以至於是極也!’”注:“索然,云,涕下貌。”○《說苑?貴德》:“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2.離散零落貌。○《晉書?羊祜傳》:“之為國,非不險也……至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顏氏家訓?序致》:“年始九歲,便丁荼蓼,家塗離散,百口索然。”○《夜譚隨錄?邱生》:“眾皆默默,索然散去。”◆3.空乏貌。○《嘆逝賦》序:“或所曾共遊一塗,同宴一室,十年之外,索然已盡。”○《舊唐書?文宗紀下》:“生業蕩盡,農功索然。”○《虎牢關》詩:“徒觀爭戰處,今古索然空。”◆4.引申為無興味。○《長安春感》詩:“出京無計住京難,深入東風轉索然。”○《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下面又強對了一句,便覺索然了。”○《紅樓夢》第八四回:“聽了,心中索然,又不好就走。”○《冬兒姑娘?我們太太的客廳》:“看他依舊說不上話來,我們的太太又好笑又覺到索然,微吁了一口氣,懶懶的站起。”

索取

,◆討取。○《北史?祖珽傳》:“被傷創重,倩作書,屬家累事,并云‘邊有少許物,宜早索取’。”○《單刀會》第一摺:“老相公不知,我有三條妙計,索取。”○《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四》:“父財可索取,而不可穿窬。”○《東方》第三部第十一章:“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呢,或者是為了向人民索取優厚的報酬?”

索求

,◆尋求。○《楚辭?天問》:“巧梅,夫何為周流?環理天下,夫何索求?”《論衡?紀妖》:“,椎,誤中副車,大怒,索求。”○《墳?摩羅詩力說》:“﹝《阿剌斯多》詩,﹞記懷抱神思之人,索求美者,遍歷不見。”

索強如

,◆見“索強似”。

索強

,◆猶爭強,恃強。○《品令》詞之一:“幸自得。一分索強,教人難喫。好好地惡了十來日。恰而今、較些不。”○《拜月亭》第一摺:“如今索強支持,如何回避,藉不的那羞共恥。”○徐元《八義記?公孫赴義》:“撇番了土泥牆,休得鬥爭索強。好似後浪催前浪,都是一般狐群狗黨。”◆补证条目■争强;恃强。○唐王梵志《骂妻早是恶》诗:“駡妻早是惡,打婦更無知。索强欺得客,可是丈夫兒!”

索牛

,◆挑選出來的好牛。○《禮記?曲禮下》:“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集解:“索,簡擇也。”○《公羊傳?桓公八年》“冬曰烝”注:“天子之牲角握,諸侯角尺,卿大夫索牛。”

索命

,◆索取性命。○《野獲編?果報?戮子》:“次日,其魂即叩母舅扉索命,不數日暴卒。”○《警世通言?蔣淑真刎頸鴛鴦會》:“本婦病中,但瞑目,就見向日之和偕來索命,勢漸獰惡。”○《苦鬥》五八:“摸不清她的來意,只當是那小丫頭已經斷了氣,她是來索命的,當時要躲也躲不及,只好硬着頭皮坐着。”◆补证条目■索取性命。○元汤式《一枝花·春思》套曲:“本待向楚王宫殢半緘剩雨殘雲赦,怎下的海神廟告一道追魂索命牒。”

索落

,◆1.蕭條;冷落。○《宿東林寺》詩:“索落夜,風雪宿。”◆2.數落;責備。○《金瓶梅詞話》第五二回:“你爹聽着說,不是我索落你,事情兒已是停當了。”◆3.慫恿。○《金瓶梅詞話》第十一回:“原來有心要梳籠,故此發言先索落他唱。”

索郎郎

,◆見“索琅琅”。

索郎

,◆酒名。桑落酒的別稱。亦泛指酒。○《水經注?河水四》:“﹝﹞民有姓名者,宿擅工釀,採挹流,醞成芳酎,懸食同枯枝之年,排於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自王公庶友,牽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顧,思同旅語,索郎反語為桑落也。”按,索郎切,桑;郎索切,落。○《以麵換祖孝酒》詩:“若論本是同根物,妤遺桄榔換索郎。”○《綵毫記?脫靴捧硯》:“憑琱檻,倚繡床,舞花奴,醉索郎。”一說,家多美酒,自己不善飲,時為索取,恒曰:“此豈為某設哉?祇當索與郎耳!”因名酒曰索郎。見無名氏《真率筆記》。

索空

,◆猶竭盡。○《蘇州謝上表》:“伏以水災之後,物力索空。”

索客

,◆門客,清客。○《老學庵筆記》卷六:“蓋識度甚淺,觀其詩如:‘中宵出飲三百杯,明朝歸揖二千石。’……之類,淺陋有索客之風。”

索絕

,◆盡絕。○《史記?滑稽列傳》:“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索隱:“索訓盡,言冠纓盡絕也。○《春秋後語》亦作‘冠纓盡絕’也。”

索句

,◆1.指作詩時構思佳句。○《再韻答子文》:“肩聳已高猶索句,眼明無用且繙書。”○《復次前韻柬龍江上人》:“山中酒熟黃雞肥,閉門索句何瑰奇。”○《金蓮記?就逮》:“相公儘日題詩,本欲名山之貯。連年索句,宜為學海之藏。”◆2.索取詩句。○《諧鐸?屏角相郎》:“族中子弟,知其能詩,競出素縑索句。”○《和柳亞子先生》:“飲茶海未能忘,索句葉正黃。”

索居

,◆1.孤獨地散處一方。○《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注:“群,謂同門朋友也;索,猶散也。”○《祭程氏妹文》:“兄弟索居,乖隔。”○《楊六尚書留太湖石在洛下借置庭中因對舉杯寄贈絕句》:“借君片石意如何?置向庭中慰索居。”○《四溟詩話》卷四引詩:“索居無歲事,騎馬入禪林。”○《大風圈外》:“在故鄉索居獨學的生活開始了。”◆2.鰥居。○《卍齋瑣錄》卷九:“丈夫無婦曰索,見《字彙補》。按古人謂索居即鰥居。”○《比目魚?發端》:“索居無偶,虛度好年華。”

索酒

,◆詞牌名。一百零四字,仄韻。○自度曲,自注為四時景物須酒之意,故名。

索解人

,◆指能夠理解意義的人。○《世說新語?文學》:“年少時,請道《白馬論》。為論以示,于時不即解語,重相咨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訂訛雜錄?索解人不得》:“索解人三字本連,與能言人一例,謂求解其義也。今用作求一能解之人不可得意,非。”

索解

,◆尋求解釋;探索意義。○《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偶然遇着個未曾經歷、無從索解的去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清廷預備立憲》:“即于原奏所謂欽遵諭旨所決公論之精神,亦多相反背;而文義字句不可索解者尤甚。”○《三人行》四:“的小眼睛擠得更細地看着的面孔,似乎想在的沉鬱的容貌上索解出真實的內容。”

索合

,◆1.尋求志同道合的人。○《九懷?昭世》:“歷九州兮索合,誰可與兮終生。”◆2.須當。○《救風塵》第二摺:“則教你怎生消受,我索合再做個機謀。”○《後庭花》第四摺:“你休得要硬抵諱,休得要假疑惑,我索合從頭推勘你。”

索放

,◆猶素放。白白放過;隨便釋放。○《黃鶴樓》第四摺:“你與我麻繩子綁者柳樹上高高的吊起,直等的俺哥哥無事來家,恁時索放了你。”○《魏徵改詔》第二摺:“,我要成功,你兩回三次擋住,我見了,敢不道的索放了你哩!”

索飯

,◆討取食物。○《順宗實錄二》:“有報者云,索飯,已與之同餐閤中矣。”○《寄馬初陽道士》詩:“山廚猿索飯,竹屋鶴聽棋。”

索鬥雞

,◆求鬥的公雞。常用以比喻橫暴凶狠的人。○《開元天寶遺事?索鬥雞》:“為性狠狡,不得士心,每有所行之事,多不協群議,而面無和氣,國人謂精神剛戾,常如索鬥雞。”

索道

,◆1.探求事物的規律。○《宋史?章察傳》:“﹝﹞博通經學,尤長《易》《太玄》,著《發隱》三篇,明用蓍索道之法,知以數寓道之用。”◆2.用鋼索牽引的一種架空的通道。○《砂丁》三:“他今天大清早就走了,他坐箱子走索道去的。”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一章:“天空有蛛網似的高架索道,江面上漂流着無數運送東西的小船。”

索處

,◆猶索居。○《白菊賦》:“既無暇于遊覽,亦索處而寡類。”○《和容甫》:“邂逅豈不識,索處誰相謀?”

思索

,◆思考探求。○《荀子?勸學》:“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注:“思求其意也。”○《論衡?异虛》:“恐駭,側身而行道,思索先王之政。”○《宋史?儒林傳二?周堯卿》:“為學不專於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紅樓夢》第三七回:“一樣預備下四份紙筆,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來。”○《“最後的時刻”》:“他的面容安靜而嚴肅,一位偉大人物在思索自己的國家、人民和人類的光明的未來。”

疏索

,◆1.離散;分散。○《疇昔篇》:“當時門客今何在?疇昔交朋已疏索。”一本作“疏索”。○《病後自詠》:“閉戶交朋疏索盡,捐書日月破除難。”◆2.疏遠冷淡。○《邯鄲少年行》:“君不見今人交態薄,黃金用盡還疏索。”○《好事近?寄張真甫》詞:“煩問南消息,怕還成疏索。”◆3.寂寞無聊。○《晚秋》詩:“淒清臨晚景,疏索望寒階。”○《酒熟憶皇甫十》詩:“疏索柳花碗,寂寥荷葉盃。”○《嘆老》詩:“酒徒分散情疏索,棋敵憑陵意頡頏。”◆4.稀疏,稀少。○《寄考功王員外》詩:“白鳥間疏索,青山日滯留。”○《酒泉子》詞:“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5.懶散寡合。○《齋中》詩:“耽靜非謬為,本性實疏索。”

壽索

,◆即端午索。古时风俗,端午日绕于臂上以祈长寿的丝带。也叫百索、长命缕。唐代宗兴元元年端午节,赐翰林学士衣一副,金花银器一事,百索一轴,青团镂竹大扇一柄。百索即寿索。见唐李肇《翰林志》。○《新安全》2004年第7期:“端午索有许多别称……从延寿的角度着眼,称寿索、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百岁索等。”

收索

,◆索取。○《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札子》:“況非見納役錢人戶,又須取之佗人,收索之間必不便得。”

三索

,◆《易》經卦由三爻組成,逆數以三為終。三索,猶言三數。也指第三爻。○《八卦賦》:“表三索於永終,瞻萬物於資始。”

取索

,◆索取;奪取。○《北齊書?顏之推傳》:“帝時有取索,恒令中使傳旨。”○《舊唐書?樂彥禎傳》:“﹝﹞到任之後,般輦軍器,取索錢帛,使人來往,交午塗路,軍府疑貳。”○《單刀會》第一摺:“我今欲取索,料在那裏鎮守,必不肯還我。”○《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債主因功名不就,執了文契取索原銀。”

求索

,◆1.尋找;搜尋。○《楚辭?離騷》:“路曼曼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漢紀?成帝紀三》:“議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跡而穿之。”○《夢與李七庾三十三同訪元九》詩:“覺來疑在側,求索無所有。”○《大誓答問》之二四:“讀《尚書》者不曰以今文讀後而毀棄古文也,故其字仍散見於群書及氏《說文解字》之中,可求索也。”○《花城》1981年第1期:“他苦苦地求索,終於找到了關係,決定奔赴參加抗聯軍。”◆2.索取;乞求。○《戰國策?魏策四》:“之求索,必不可支也。”○《韓詩外傳》卷一:“居下而好干上,嗜欲無厭,求索不止者,刑共殺之。”○《後漢書?韓韶傳》:“餘縣多被寇盜,廢耕桑,其流入縣界求索衣糧者甚眾。”○《管夫人畫竹記》:“以宗姓,仕為顯官,今所傳者,翰墨滿天下,豈當時矜重,而求索不獲辭耶?”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六章第一節:“勸說:有禮義,很少求索財物。”◆3.探索。○《墳?摩羅詩力說》:“況者,神思之人,求索而無止期,猛進而不退轉,淺人之所觀察,殊莫可得其淵深。”

窮索

,◆苦心思索。○《答林擇之書》:“近只就此處見得向來所未見底意思,乃知存久自明,何待窮索之語,是真實不誑語。”

乾淨利索

,◆快速徹底,不拖泥帶水。○《從烏江到瀘沽》:“我軍一槍未放,乾凈利索地把這一個民團中隊收拾了。”

氣索

,◆1.氣息消失。指呼吸停止。○《新論?形神》:“灺猶人之耆老,齒墮髮白,肌肉枯腊,而精神弗為之能潤澤內外周遍,則氣索而死,如火燭之俱盡矣。”◆2.謂昏厥。○《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不知而往,即殺之”注引《魏略》:“及奏誅,住車闕下,與相聞,怖,遽氣索,足委地不能起。”◆3.勇氣喪失,精神沮喪。○《漢書?孫寶傳》:“﹝﹞怪氣索,知其有故。”○《新唐書?李勉傳》:“自將攻,氣索,嬰守累月,援莫至。”○《<南堂禪師語錄>序》:“在他人為之,氣索神沮不自振拔而無以應來學之求,師乃圓滿充足,覃及於諸方矣。”○《六月霜?悔嫁》:“童懨懨,氣索神薦,哀也波憐,莫怪妾忠言進諫。”

平索看精

,◆酒令之一种,盛行于唐,至宋已失传。○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壁州刺史鄧宏慶始剏‘平索看精’四字令,至李稍雲而大備。自上及下,以爲宜然。大抵有律令,有頭盤,有抛打,蓋工於舉場,而盛於使幕。”亦作“平素精看”。○宋窦苹《酒谱·酒令》:“《國史補》稱鄧弘慶始創‘平素精看’四字令,未詳其法。”

木索

,◆刑具。木指“三木”,索即繩索,用以拘繫犯人。○《報任少卿書》:“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華清宮》詩:“北扉閑木索,南面富循良。”○《策別六》:“今州縣之吏,受賕而鬻獄……則至於嬰木索,受笞箠,此亦天下之至辱也。”○《送海寧張知州滿任去官序》:“租賦時集,木索不用,譁訐之聲,化為弦誦。”

密索

,◆1.精密思索。○《元史?曆志一》:“智作能述,前代諸人為法略備,苟能精思密索,心與理會,則前人述作之外,未必無所增益。”◆2.秘密搜索。○《野獲編?刑部?大俠遁免》:“獄之成,在庚辰之春,而之密索,直至云亡始罷。”

毛索

,◆1.用毛製成的繩索。○《新五代史?死事傳?張敬達》:“四面亙以毛索,掛鈴為警。”◆2.謂瑣細地搜求過錯。○《叔父璧園府君墓志銘》:“大府責令償補,將中以危法。府君陰籍出入數為二冊,將上之,計無如何,則授意代者毛索細故,久乃摭官錢坐以贓。”

落索

,◆1.冷落;蕭索。○《顏氏家訓?治家》:“婦人之性,率寵子婿而虐兒婦。寵婿,則兄弟之怨生焉;虐婦,則姊妹之讒行焉。然則女之行留,皆得罪於其家者,母實為之。至有諺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報也。”○《雪》詩之三:“清夾曉林初落索,冷和春雨轉飄蕭。”◆2.連串不斷的樣子。○《望江南?元宵》詞:“柳線正垂金落索,梅花初謝玉玲瓏。”○《紫釵記?玉工傷感》:“平章金落索,編檢玉玲瓏。”○《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袖中取出一張白紙,包着一對落索鐶兒,兩隻短金釵子,一個簡帖兒。”

輪索

,◆掛攀在塔頂四周的鐵鏈。

露索

,◆1.露出身體被人搜查。○《漢書?蕭望之傳》:“吏民當見者,露索去刀兵,兩吏挾持。”○注:“索,搜也。露形體而搜也。”○《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玢》:“亦頗疑諸弟圖己,敕宦官守宮門,入者皆露索。”◆2.井繩。○《令狐舍人說昨夜西掖翫月因戲贈》詩:“露索宮井,風絃殿箏。”○箋注:“古樂府:‘桃生露井上。’”箋注:“身居西掖,地位清高,碧瓦金莖,攀躋無路。念露索猶供井欄之角,風絃猶和殿角之箏,乃詞賦,獨不能邀故人一薦耶?”

列索

,◆猶言散布。○《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霣霜不殺草,李梅實”注:“早霣霜而不殺萬物,至當霣霜之時,根生之物復榮不死,斯陽假與陰威;陰威列索,故陽自霣霜而反不能殺也。”○疏:“陰威列索,解云正謂陰威列見而散萬物矣。”

連索

,◆1.即鏈子。○《寄雲南蕭元帥》詩:“牽獅入貢金連索,騎象來朝罽織鞍。”◆2.星名。○《晉書?天文志上》:“貫索九星在其前,賤人之牢也。一曰連索……主法律,禁暴強也。”

利索

,◆1.謂言語、動作靈活敏捷。○《艷陽天》第三六章:“手腳利索地淘了米,又把米下到鍋裏。”○《彩色的夜》:“我回答得很不利索。”◆2.整齊有條理。○《新兒女英雄續傳》第六章:“在淡青的褲褂外面,罩着雪白的帶胸襟的圍裙,上下顯得乾凈、利索。”◆3.完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他們的地都分完了沒有?回答不一樣,有說分利索了的,也有說沒有分完的。”◆4.謂清凈無拖累。○《喜盈門》三五:“叫他走,走了更利索。”

力索

,◆1.力盡。○《僮約》:“奴老力索,種筦織蓆。”◆2.竭力探索。○《贈大夫閔府君墓志銘》:“其為制舉之文,覃思力索,沉刻簡遠。”○《苗先簏墓志銘》:“讀《說文》,若有夙悟,精研而力索,滯解而趣昭。”

理索

,◆索回。○《蓄積札子》:“告諭蓄積之家,許令出利借貸與人。候豐熟之日,官中特為理索,不令逋欠。”○《金史?太祖紀》:“有犯罪流竄邊境或亡入于者,本皆吾民……當行理索。”

離索

,◆1.離群索居。○《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詩:“離索晚相逢,包蒙欣有擊。”○注:“離索,離群索居,見《禮記》語。”○《釵頭鳳》詞:“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將命巡軺徙倚署閣》詩:“俄頃惻幽衷,遇物悲離索。”○《火災?醉後》:“我知道他有離索之感,更兼昨夜酒醉,很不宜於作文。”◆2.蕭索。○《北齊書?元孝友傳》:“設令人強志廣娶,則家道離索,身事迍邅,內外親知,共相嗤怪。”○《凄涼犯?合肥秋夕》詞:“綠楊巷陌,西風起,邊城一片離索。”○注:“這裏作為蕭索之意。”○《浣紗記?擒嚭》:“旌旗片片穿林薄,游魂渺渺增離索,增離索。”◆补证条目■萧索。○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序》:“門人痛大山長毁,哀梁木永摧,隱几非昔,離索行淚,微言一絶,景行莫書。”

來索

,◆代酷吏、的並稱。○《新唐書?酷吏傳?索元禮》:“,胡人也,天性殘忍……是時踵而奮,天下謂之‘’。”

空索索

,◆形容胸中灑脫,毫無牽掛。○《過天山和上人韻》:“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蓮花。”

可索

,◆須要。○《城南柳》楔子:“誇豔冶逞風流,結上些鶯朋燕友,可索及早裏便抽頭。”

科索

,◆官吏向民間非法索取財物。○《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今歲秋田,皆期大稔,仰所在切如條流本分納稅及加耗外,勿令更有科索。”○《都城紀勝?諸行》:“市肆謂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典故紀聞》卷十七:“內官監收白熟粳米,科索無厭,大率正糧一石,加費二石,始獲批單。”

考索

,◆探索研求。○《朱子語類》卷九九:“說太和所謂道一段,考索許多,亦好。”○《文史通義?答客問中》:“高明者多獨斷之學,沉潛者尚考索之功,天下之學術不能不具此二途。”○《<中國小說史略>題記》:“如教授之發見刊全相平話殘本,及‘三言’並加考索,在小說史上,實為大事。”

句索

,◆猶搜尋,搜索。○《顯考武夷府君行狀》:“陷,句索不孝兄弟充偽吏,日投人水中。”○《顯妣譚太孺人行狀》:“不孝兄弟,遘皇天之厄,癸未丁亥,嬰句索之酷,屢貽母以不測之憂。”

進索

,◆猶求取。○《國情》:“縱懸厲禁以閼之,民亦將進索政權而不顧。”

金落索

,◆金鏈子。○《西游記》第八回:“碧玉紐,素羅袍,祥光籠罩。錦絨裙,金落索,瑞氣遮迎。”○《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元宵景,天氣正融融,柳絲正垂金落索,梅花初謝玉玲瓏,明月映高空。”亦作“金絡索”。○《出圍城記》:“之子途遇一小白夷,誘與嬉戲,將臂上大金條脫、項下金絡索攫去。”

講索

,◆講習探索。○《宋史?儒林傳四?呂祖謙》:“長從、、游,既又友、,講索益精。”

環利通索

,◆即連環鐵索。○《六韜?軍用》:“渡溝塹,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長二丈以上,着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

橫索

,◆勒索。○《開府介川毛公德政頌》:“曰郵有傳,姦極牛毛,橫索豪侵,四境告勞。”○《隨園詩話補遺》卷一:“鑾輿駕臨,有太監某,橫索金帛,其勢洶洶。”

黑索今

,◆一種烈性炸藥,成分是環三次甲基三硝胺,白色結晶。對震動的敏感性較高。供軍事上用。

過索

,◆渡河用之繩索。○《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四年》:“凡出兵深入賊境,其濟渡之備,軍中自有過索、渾脫之類,未聞千里運木隨軍。”

關索

,◆謂披枷戴鎖。語本《報任少卿書》:“關木索被箠楚受辱。”○《何母丘太孺人七十序》:“一邑之中,士者于庠,農者于野,賈者于市,負擔者于途,緇黃者于寺觀,關索者于囹圄,有一不為太孺人祝者乎?”

公索

,◆複姓。○時有。見《孔子家語?好生》。

根索

,◆跟蹤,搜求或追查。根,通“跟”。○《投匭疏》:“沈淪高蹈者,則令諸郡守宰,根索其名而籍奏之。”○《元典章?刑部十一?評贓》:“將元告所失物件發下,捕人根索,直候根到贓物,然後令元告事主當官一同開封下驗。”

干索

,◆求取,索取。○《開元天寶遺事?慚顏厚如甲》:“進士,惟多矯飾,不識忌諱,遊謁王公之門,干索權豪之族,未嘗自足,稍有不從,便多誹謗。”○《唐摭言?四凶》:“﹝﹞不恥干索州縣,稍不如意,立致寒暑。”○《岩下放言?來歲狀元賦》:“中,有二舉人同硯席,既得舉,貧,干索旁郡,乃能辦行。”

浮索

,◆額外勒索。○《海國圖志?籌海篇四》:“水師之通賄不懲,商胥之浮索不革,戰艦之武備不競……尚何暇議煙禁哉?”

豐索

,◆指年成的好壞。○《海光樓記》:“古人好為危樓雄臺,據高臨遠,非必騁肆心目也。或以望雲氣,占豐索,或以扼險料敵,或瞻闕懷鄉,寄其忠孝之意。”

分索

,◆猶離別。○《首陽山賦》:“懷分索之情一兮,穢群偽之射真。”○《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分索則易,攜手實難。”○注:“《禮記》注曰:索,散也。”

度索君

,◆神名。○《齊民要術?李》引《列异傳》:“時,有神出,號,人共立廟。”亦省稱“度索”。○《七召?佃游》:“擒高樓之度索,走大樹之神牛。”

度索

,◆1.即度朔。○《雲笈七籤》卷一○○:“有,或曰,訛呼也。”參見“度朔”。2.見“度索君”。◆3.走繩索。雜技的一種。○《亳州謝到任表》:“是以扶索戴斗之區,度索尋橦之國,來自四海之外,曾無一歲之虛。”

東索

,◆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蔑稱。○《山海關》詩:“緬想開創初,設險制東索。”

點索

,◆檢查。○《武林舊事?車駕幸學》:“學官預擬御課題,用黃羅裝背大冊……置於各齋之前,以備駕至點索。”

帶索

,◆以繩索為衣帶。形容貧寒清苦。○《列子?天瑞》:“遊於,見行乎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飲酒》詩之二:“九十行帶索,飢寒況當年。”○《北窗三友》詩:“或乏擔石儲,或穿帶索衣。”○《子劉子行狀》:“試將茹荼帶索,以畢餘生。”

齒索

,◆猶齒衰。○《後漢書?班超傳》:“雖欲竭盡其力,以報塞天恩,迫於歲暮,犬馬齒索。”

纏索

,◆繩索。○《淮南子?說林訓》:“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尋常之纏索。”引申為牢獄。○《韓非子?說疑》:“觀其所舉,或在山林藪澤巖穴之間,或在囹圄紲紲纏索之中。”

部索

,◆部署搜索罪人。○《漢書?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后》:“謀反時,部索。”○注:“﹝部索﹞部分搜索罪人也。”

布索

,◆布製的繩。○《後漢書?楊琁傳》:“以排囊盛石灰於車上,繫布索於馬尾……因以火燒布,布然馬驚。”◆补义条目■寻找。○《六度集经》卷五:“猴王衆反,遂命衆曰:‘人王元妃,迷在斯山,爾等布索。’”

不性索

,◆不关心;不理会。○元王晔《水仙子·答》曲:“是誰俊俏誰村拗,俺老人家不性索。”

不索

,◆1.不需要;不必。○《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功名二字,是俺本領前程,不索賢卿憂慮。”○《趙氏孤兒》第二摺:“也不索把咱來廝陪奉。”○《水滸傳》第四回:“不索哥哥說,灑家都依了。”◆2.不應該。○《漁樵記》第一摺:“我如今空學成這般贍天才,也不索着我無一搭兒安身處。”

不假思索

,◆用不着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復黃會聊》:“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間,此意便在。”○《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學士大驚,喚到來出題面試。○不假思索,援筆立就,手捧所作逞上。”○《述异記?場中鬼代筆》:“起強執筆,不假思索,俄頃完卷。”○《三閑集?怎麼寫》:“腿上鋼針似的一刺,我便不假思索地用手掌向痛處直拍下去,同時只知道蚊子在咬我。”

便索

,◆就;就要。○《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摺:“既然夫人不與,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只今日便索告辭。”○《香囊怨》第二摺:“小生也去院裏做一番子弟。今日約了朋友弟兄,便索去走一遭也。”○《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一到家中,此事便索罷休,悔之何及。”

百索

,◆1.各種菜蔬。索,通“素”。○《荀子?王制》:“養山林藪澤草木魚鱉百索。”○釋:“曰:‘索當為素。百素即百蔬。’曰:‘索、素古字通,不煩改字。’”◆2.用五色絲線編結的索狀飾物,亦名長命縷。○《歲華紀麗?端午》:“百索繞臂,五彩纏筒。”原注:“以五綵縷造百索繫臂,一名長命縷。”○《事物紀原?歲時風俗?百索》:“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遺事也,蓋始於,本以飾門戶,而今人以約臂,相承之誤也。”◆3.指跳繩用的繩子。○《金瓶梅詞話》第十八回:“帶酒罵道:‘淫婦們,閒的聲喚,平白跳甚麼百索兒。’”

百歲索

,◆兒童頸臂上繫的彩繩。○風俗,農曆五月五日,兒童頸臂縛以彩絲,云可以避邪延壽,名“百歲索”。

八索

,◆1.古書名。後代多以指稱古代典籍或八卦。○《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注:“皆古書名。”○疏引《尚書序》:“八卦之說,謂之八索。索,求其義也。”又引云:“八索,八王之法。”○《抱樸子?安貧》:“六蓺備研,《八索》必該,斯則富矣;振翰摛藻,德音無窮,斯則貴矣。”○《<王勃集>序》:“每覽韋編,思弘大《易》。周流窮乎八索,變動該乎四營,為之發揮,以成注解。”○《楓窗小牘》卷上:“王初寮草詔曰:‘太極函三,運神功於八索;乾元用九,增寶曆於萬年。’”◆2.道教附會的書名。○《雲笈七籤》卷九:“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又各受一卷,亦以神靈之教治天下。上三卷曰‘三精’,次三卷曰‘三變’,次二卷曰‘二化’,凡八卷,號曰‘八索’。”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