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准备的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哪些(简单的意思相近的词语是有哪些)

“无用”的事物、景色和美感,唤醒的是我们对生活最纯粹的感受力。

“无用美学”这四个字,是突然“撞”到“橘子”脑中的。

两年前的一个春日午后,家中独坐时,她抬头看到了一幅“画”:

之前随手搁在康乃馨花束旁的骷髅模型,笼罩在宁静春光中,有种魔法般的奇异美感。

她被这种美震慑,“无用,但美”,两个词闪现在脑海中。

就这样,在豆瓣有30万组员,涌动着许多关于美的情绪、灵感、瞬间、故事的著名的“无用美学”小组,在春日之光的加持下,诞生了。

“咬了一口的草莓,

‘开出’一朵玫瑰花”

阳光透过树叶的光影、地上散落的枝叶、摔碎的屏幕、洗澡时的泡泡、墙角的发光垃圾、打孔机留下的蓝色纸片……

“无用之美”小组成员晒出来的照片,往往来源于一场偶然的意外,是一种没有标准答案的直觉和联想。

燕麦粥里的月桂树

一不小心

就吞下了一个月亮

手机壳支架脱落后

背后的胶印仿佛海浪

洗窗帘的水

好似银河里的星辰

咬了一口的草莓

也能变成夕阳下的玫瑰

削铅笔留下的笔屑

仿佛孙悟空脚下的祥云

一个平平无奇的钢化膜

掰碎之后

好像有了层峦叠嶂

发光的拨片

变成了弦上的音符

夜晚的书摊

像银河一样璀璨的存在

除了发现美以外,小组成员们还在用自己的灵感创造美。

用枯黄的银杏树叶卷成的花朵、把污渍水沟化成小鱼小猫,都是成员们主观创造的艺术。

水泥灰

像是猫猫脸

夜景下的普通沙漠

可以变成小王子的孤独星球

小白菜的尾段

配上油绿绿的小葱

就成了绽放的月季

又插在绿毛球里

真是毛茸茸的春天呀

组长“橘子”在组规中要求发帖时必须对图片加以描述。这一点,正是小组少有“水帖”的关键。

她解释说,“因为美是主观自我的,文字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发帖者想传达的美和感悟。”

文字与图互文,诞生了许多让人惊叹的诗意表达。

“生锈的自行车开出花朵 仿佛文明落幕”

“即使我们残破不堪,也能拥有世间的浪漫”

“玫瑰是有根的蝴蝶”

“落难美人”

30万人在这里被治愈

一个名为“坏心菠萝向日葵”的作品让“橘子”印象深刻:

“菠萝坏掉明明是一件很让人烦恼的事情,但这位豆友却能联想成好看的向日葵,实在是太可爱了!”

“我看到有位豆友在转发里感慨,‘无用之美’让他从繁琐疲惫的生活里得到一丝喘息”谈到“治愈”,“橘子”这么说。

“无用美学”小组2022年月历壁纸

小组大部分成员是在校或刚毕业的学生,许多时候焦虑而迷茫,但又充满年轻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互相分享照片,是他们一种独特的自我治愈和彼此治愈的方式。

因美而起,这个小组很少有无意义的“语言互殴”、无尽的争执或者亢奋的“扒皮”,充盈着平和与纯粹。就像康德说的那句:美,是一种内心的愉悦。

组员“雨中吹笛”回忆起自己升学时的经历,当时他保研的结果还未知,又没有做好考研的准备,一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开始胡思乱想,睡不着觉。

“但小组里这些美的事物好像把我带去了另外一个境界,你会发现世界如此之大,生活中有无限可以探索的地方,而你所担忧的事情其实很小,只是漫漫人生中一个小的车站,不必在车站里停留过久而忘记开启接下来的旅途。”

小组成员们彼此素不相识,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慰藉。例如,在上面“闪光垃圾”的帖文下,有网友评论道:

“小组让我带着一种更乐观的心态去生活。废品垃圾都有闪闪发光的一面,遇到糟糕的事情,换一种角度看待它,说不定可以变成一件有趣的事,”组员“小肖”这样说道。

小组里的“治愈”,还有更深邃的意义——那些日常被轻视、忽略甚至排斥的东西,有时候是垃圾、废纸,或者碎玻璃、烂水果,都被赋予了美的意义。

夏日午后胡同里

垃圾在闪闪发光

打孔机留下的废纸屑

好像碎落的蓝色星辰

墙上的水泥灰稍加创作

便是一群悠游的鱼

这种反差,是小组成员们对功利和目的的消解与反思,几乎每张照片,都与那些诞生在流水线上的刻意精致“割席”而坐。

“我上一次这么留心观察,

还是小学三年级”

在“无用美学”小组的帖子评论中,除了赞美摄影图片“好美”以外,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组员之间最高的褒奖是“你很有灵性”,以此来赞美能够敏锐地发现意外之美的人们。

“发现美的眼睛”“灵性”,都意味着一种对琐碎生活的观察和感知。“无用之美”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我们和世界的敏感连结,越来越薄弱。

这很好理解。当人眼中只有某个事物的实用功能时,往往会忘记它的审美价值。比如“无用美学”小组成员“廿二集”在吃冰粉时候偶然抬头看见了一面玻璃墙,在那一瞬间,他忽然明白了梵高为什么那样画《星空》。

有组员表示:本干饭人吃饭时根本注意不到别的。

小组里的许多照片,都能唤醒对生活最纯粹的感受力。而这种朴素的感受力本身,有时恰恰与一些经典的艺术表达暗合。

组员“雨中吹笛”对此感受最深刻的是小组里著名的“洗凳子——神奈川冲浪里”帖文——楼主在洗凳子的时候无意间用泡沫做出了日本浮世绘的意境,“看完帖子当晚,我刷碗都仔细了几分,瞪圆了眼睛观察每一个碟子”。

在加入小组前,他的生活节奏很快,“连走路都快,只想快速奔向下一个目的地,然后一头埋在电子设备里”。但加入小组后,他看到别人的分享,总想着自己是不是也拍点什么发在小组里,于是开始关注身边的细节,遇见一些特别的景色就会停下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们,并用手机记录下来。

组员“可乐”看到“一壶月牙”帖文时,感觉特别美好,仿佛回到了童年时期,问妈妈“月亮为什么会跟着我”。

“我上一次这么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还是在小学三年级。”就像一位组员的感叹,很多人的确需要借用孩童的好奇心,对冲生活的无力感。

偶尔做个无用的人也没什么

在“无用美学”小组的帖子评论区里,常常出现这样的评论——“我也想要做一个跟这些东西一样无用的人”“我也想像图里的废料一样”。

但在采访中,不难发现,组员声称“想做一个无用的人”“想当一个废物”并非是真的消极出世,而是希望在被生活裹挟之余,还能够保持一份浪漫、自由和诗意。

组员“可乐”认为,“无用的人”其实也是“努力的人”:

“我们都是在一边念叨着‘我要当废物’一边努力不让自己成为废物的。只是我们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全部被“往前走”这样的规训占据,我们也想偶尔抽出一点时间坐下来看看天地、花草,甚至是泥土的形状。”

组员“小肖”反思自己对“无用之美”的欣赏,其实是感知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

看着落日的霞光、河面上的倒影,想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们才能真实地感受到“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这也是一种存在主义”。

蓝天、海面与玻璃幕墙

哲学学者刘擎的一句话和“无用美学”小组想告诉我们的道理不谋而合:

“诗不只在远方,眼前也不只有苟且。因为‘苟且’时心中尚存的不甘,就是你眼前的第一行诗。”

“无用美学”小组成立已有两年,当时读大二的创建者“橘子”如今已经毕业。她回顾小组陪伴她走过的大学时光:

“小组让我在被某些功利氛围倾轧时得以拥有一个避风港呼吸,它始终与当时建立小组的初心共同提醒着我,去做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来源: 央视网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