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评讲和评奖哪个对(评讲和评奖怎么区别)

我刚从事采编工作时,因为先担任版面编辑,不是记者,很少有机会外出采访。

为尽早在工作中崭露头角,我就抓紧时间写了几篇类似言论的教育短文,终于把我的名字排上了版面。

从《两种“开场白”》、《有规矩才能成方圆》、《谈克制》到《小议教师练字》和《教师应练一手“绝活儿”》,越写文章越长,越写越有感觉。

我认为写好言论,设置好“议题”是关键。要善于选择“话题”。不管文章长短,一定要有一个话题,或者说是言论的中心词。否则,再短的文章也写不出来。

因此,要写好言论必须学会设置“议题”。

议题不怕小,不怕偏,只要能够成文即可。有自己的小观点、小视角、小认识就可以了。当然,言论的文字应该朴实清新,能引起读者共鸣就好。

言论写作最好是有“点”有“面”,“议题”越贴近实际,越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就更好了。

【北京教育报/S00-03/1991.08.23】

两种“开场白”

赵正元

新班主任接班,教师和学生首次见面都应有个“开场白”,可是这个“开场白”怎样说,很有讲究,请看——

之一:“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班集体正式组成了。咱们班一共有多少人呢?不对!不对!不对!是四十三人,我——也是你们当中的一员!从今天开始,我就和咱们这个集体结合在一起了。让我们平等、友好地生活、学习在一起,共同努力,把我们班建设成全校优秀的班集体!”……

之二:“同学们,今天,由我来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有一句老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今天我这新官就先把“三把火”亮出来,谁违反了我的规定:第一把火是停课、请家长;第二把火是把问题写入你的评语,记入档案;第三把火是政治考试不及格!听清楚了没有?

这两种“开场白”,孰好孰劣,读者自当能正确判断。

当然,“开场白”远非这两种,好像也不该有什么模式。但这种“开场白”十分重要,因为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艺术以及教师的风度等等。所以还是要讲究一下为好。

【北京教育报/S01-03/1991.09.07】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赵正元

现在一些学校里,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教学常规落实得不那么严格了。

上学期,某校突出检查了该校从初一到高三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发现竟有百分之二十几的学生不是没带课本,就是没带齐必需的学习用具。

学校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就是为了保证学生学好、教师教好。常规都落实得不好,怎么能谈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呢!俗话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这“规矩”,既是一定的标准、法则,也是指用这样的标准法则去要求,去落实。“规矩”,目前学校可以说都很健全,但缺乏的是认认真真地落实。要把学生培养成跨世纪的有用之材,就必须在学生时代让他们养成一些良好的、能受益终身的习惯。

“木就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良好的习惯不能靠学生自发形成,而要靠我们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

其实,不仅是学习习惯要培养训练,推而广之,学生思想品德上的许多好作风、好习惯不也需从难从严要求吗?

【北京教育报/S03-03/1991.10.08】

“深入”和“浅出”

晓元

“深入”和“浅出”是做好教研员应当解决的问题之一。“深入”有种种:走马观花、听几节课、不解饥不解渴地发点高论;抓几节研究课、介绍介绍“经验”;评评奖、出点统练题等等。

但真正的“深入”不是这样。上海市青浦县教研员顾冷沅一头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多方求索,“十年磨一剑”,取得了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新经验才是“深入”。

“深入”之外还有“浅出”。“浅出”之“浅”,是厚积薄发之“浅”,是切合实际之“浅”,是能有效地拿出一些硬邦邦的教改试验经验之“浅”。这种“浅”,应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又能上升到理论,去指导广大教师借鉴学习之“浅”。

教研员的“深入”与“浅出”,应当是在大量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易于推广的、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经验上。因为,教研员面对的是教育教学第一线。

因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当前教研员工作的大课题。

【北京教育报/012-03/1992.03.03】

谈“克制”

晓元

做一名教师,能否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是很重要的。

一次,在学生做眼球保健操时我走进教室,见一个学生正在若无其事地看报纸。我一看火就上来了,就大喊一声,吓得全班学生都一机灵。那个学生见状赶忙放下报纸,做起操来。我余怒未消,又敲打起来,“你是傻呀,还是呆呀?……”本来这节课想心平气和地讲点班上的事,这一下气氛全变了。我从教室走出时心情十分沮丧……

这件事本来并不大,但由于不善于“克制”自己,就出现了上面的情况。情绪控制不住,小事会弄成大事,简单会变成复杂,喜悦会变成气恼,说理会变成训斥。况且,这样做的结果也必然会伤害师生间的感情。从这件事我体会到,教师应该学会“克制”,掌握“克制”的分寸。“克制”好比轴承间的润滑剂,没有它,师与生、人与己都会受损。运用好,对教师自己,对搞好教育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北京教育报/019-03/1992.05.26】

小议“教师练字”

赵正元

近日,笔者去本市一所小学采访,发现该校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都明确提出了练习软、硬笔书法的要求,一日一篇,并有专人负责检查、评论。兴趣所致,看了一下教师的备课本,发现老师们书写整齐、规范。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任务的完成离不开“书法”这个媒介。学生求学时代,大都有不少崇拜的偶像,而教师的字体端庄秀美则往往是学生倾倒的原因之一。如今,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会挥毫泼墨者寥若晨星,而硬笔书法也不那么行。板书和作业本上的眉批歪七扭八、龙飞凤舞者比比皆是。

汉字是方块字,其特殊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历代大书法家遗迹墨宝,今芳泽后人。

教师天天用着方块字,教着方块字。应该说,学生的汉字写得好不好,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因此,教师首先要有一手好字。

当然,不是说书法好才一定能教好书,而是说要教好书应该练习书法。前边说的那个小学的老师这样做了,就取得了成效。

愿有更多的学校抓一抓教师的书法。

【北京教育报/040-03/1992.09.15】

教师应练一手“绝活儿”

赵正元

教育是一门很复杂很微妙的学问。其中,心理学中所说的“权威效应”常常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教师的某一手“绝活儿”,往往使学生惊叹不已并由此而对教师产生敬意。

记得上中学时有两位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其中一位是政治教师,上课时,他能面对着学生,背对着黑板板书,而且不歪不斜,一下子就把学生给“镇住”了;另一位是上高中时的数学教师,他身有残疾,但教学上很有一套,特别是他能不用圆规,只用一只手夹一只粉笔,画出一个完整的圆。下课后我们几个学生也试着画一画,结果费半天劲儿,也只能画多半个圆圈,真是不能不服气。至今虽然对其中的一位老师连名字都记不太清楚了,但他的好一手“绝活儿”却在二十多年后我还记忆犹新。

“绝活儿”,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这可能就是“权威效应”的作用吧!教学应有一种魅力,这种魅力表现在教师授课风格上,诸如教案设计、语言表达、教育机智及某些过人的“绝活儿”。学生会“爱屋及乌”,由对老师的钦佩,进而喜欢这位老师,喜欢这门学科。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