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还魂记是什么(还魂记是什么故事)

还魂记

刘丽朵

北大才女为古今人事还魂,风趣好看,有读者称“读到会心处,恨不能和作者相视而笑”。

豆瓣阅读高分原创作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刘勇强先生作序倾情推荐!

01

内容简介

《还魂记》是从作者刘丽朵2010~2012年发表于《深圳商报》的专栏“还魂记”中精选出来的文章,从好笑或者发人深思的角度,谈论了古代生活与当代联系着的方方面面:房价、娱乐、育儿、时尚、男女关系、同性恋……主题涉及多方面问题以及当下社会热点,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自己的观点看法。

02

读者推荐

★刘丽朵之“还魂记”,关键还在于一个“魂”字,在于以古鉴今,以今识古,从而达到的古今会通境界。展读之中,我常常被她随物赋形、涉笔成趣的文风感染。——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刘勇强

★短小精悍,非常有意思,最好往长了说,没看过瘾。——豆瓣网读者 imvivian

★好友推荐多时,早时在博客拜读一二,现读完,感慨周作人先生抄书体后记有人。抄不是单纯抄,而是经世致用地将古代经验映照现实。《还魂记》文化沉淀深厚,不乏能从诸小记中掘出可人古物。——豆瓣网读者 幽香的打底裤

★嬉笑怒骂,借古喻今;读到会心处 恨不能和作者相视而笑。赞叹赞叹!所谓“还魂”,太阳下面果然没有新鲜事,写得有点儿意思,有点儿意思。——豆瓣网读者 花魁不二

★一气呵成地看完了,能感受到作者的文学积淀和修养深度。从古代看今朝,讽古讽今别有情趣。——豆瓣网读者 愚者

03

文章节选

古代那些失败的“文艺京漂”

一代代的钱婆留、魏忠贤站起来,一批批的李太白、杜工部倒下去。一仙一圣,一对长安的卢瑟

天宝五年,杜甫作了一首《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李白与杜甫于天宝三年春夏之交相逢于洛阳时,白刚由长安被赐金放回,在此诗中,杜甫把李白的“还山”称为“脱身”,似有羡慕之意,然而写这首诗的次年,杜甫第二次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而归。宜乎金圣叹评论说,两年中“被东都教坏了也”——所历厌机巧,意味着终日陷入机巧之中犹嫌不足。

对于京城长安,李白和杜甫是一对卢瑟。他们一个做过冷衙门里的闲差,“脱身”时发了些“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之类的牢骚;一个当过左拾遗之类的小官,却终老在他最不喜欢的四川。

京城里每天上演着形形色色的发迹故事,却也从来不缺少卢瑟们的身影。一代代的钱婆留、魏忠贤站起来了,一批批的李太白、杜工部倒下去了。据说李白上演了著名的让高力士脱靴那一幕之后,唐玄宗对他的评价是“此人固穷相”,所以,文艺青年在京城并不是个褒义词。

“长生殿主”洪昇的失意履历

翻《随园诗话》到卷七:

唐人咏小女诗云:……“发覆长眉侧,花簪小髻旁”是画小女之貌。……“爱拈爷笔墨,闲学母裁缝”是写小女之憨。

不禁一愣,这两句不是什么唐人的诗句,它出自清代洪昇的《稗畦集》,诗题为《遥哭亡女四首》。“发覆长眉侧”前面几句是“三载饥寒苦,孩提累汝尝。甑尘疑禁火,衣敝怯经霜”,可怜啊!画出一个留守儿童的形象:没什么东西吃,衣服也破了。杜甫“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好歹跟儿子见了最后一面;而这位洪卢瑟只能遥哭亡女,一边哭一边仍在京城滞留不归。

袁枚的记性实在太差,接下来他又举离别诗中感人的例子:

宋人云,“西窗分手四年余,千里殷勤慰所居。若比九原泉路别,只多含泪一封书”。

这仍然是洪稗村的诗句,诗题为《内人书至》。这是给家中留守妇女的书信,说四年多没见一面,除了这封含泪的信能证明你的存在,咱俩跟死别也差不多啦。

当然,洪稗村这么辛苦地在京城混,他也的确获得了短暂的成功,像李白为天子接见,杜甫做了皇帝近臣一样,他的戏剧《长生殿》一炮而红。然而乐极生悲,因在国丧期间演戏,五十三个人因看《长生殿》被革职。洪卢瑟不仅自己成了卢瑟,还连累了赵执信、査慎行等一票文艺京漂共同卢瑟。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