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山西晚报 张梦莹
这是一座
贯穿过去和现在,
逝去和新生的桥,
也是一座链接古今地理、文化、历史的桥。
它宛如一首歌,
盘迴高旋,
游走山巅,
仿佛所去的地方,
在灵魂的高处,
在不可企及的云端。
山西晚报无人机拍摄视频
▼
春节期间,
太原天龙山新建成的公路上——
一座三层环形高架桥,
成了不少市民甚至是外地人的“打卡”胜地。
朋友圈里、微博上、抖音上,
到处都能看到有人在晒这座“网红桥”。
这座桥究竟有何不同,
让众多网友纷纷前去拍照留念?
施工方又是考虑到哪些因素,
把桥修成了“网红桥”呢?
春节后 “打卡”的人仍不少
在网上热传的三层环形高架桥,属于新建的天龙山区域旅游通道,全程长度为30公里左右,沿途共有四座桥和一处隧道,而“网红桥”就是其中海拔最高的一座高架桥。
从不少网友晒出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春节期间这里每天都会有车连车的情况出现,一位网友晒出的视频里,去天龙山拍照留念的车辆排起了长龙,放眼望去,视线所及的路面上全是车,而慢腾腾的车速更是让人感慨:“开车过来不算远,但上桥不知道要等多久。”
避开了春节高峰期,又是工作日,山西晚报记者以为来“网红桥”拍照留念的市民应该不多,但没想到,虽然没有网友们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上那么夸张,但车还是一辆接一辆地向山上驶去。上桥之前,记者注意到路边有一个标识牌,写着“西山旅游改线2#桥桥梁总长957米”。
▲
天龙山“网红桥”局部
上桥的路面并不宽,只有两条车道,刚走到第二层桥面上,就开始有一些靠边停留的车辆了,走到最高一层时,这种情况更加普遍。山西晚报记者目测了一下,路边停靠的车队大概有200米长,既有本地车,也有外地车。虽然车不少,但所有车都是靠右停放的,所以不影响左边路面车辆的通行。一位刚把车停在路边的市民说:“知道这样不好,但没办法,反正大家也都是停下来拍个照,一会儿就走了,不会长时间占用路面的,应该影响不大吧!”
除了车,路上的行人也不少,三五成群,或拿着手机,或用专业相机,还有人带着航拍设备在拍照留念。
很多人专程来看“网红桥”
“我们是专门过来看这个桥的。”市民王女士说。她住在东山附近,虽然早就听说了“网红桥”,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前来,“前段时间人太多,我们等到现在人少了才过来的。”
“没事就带着孩子上来了。”市民李先生就住在山下的村子里,他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在桥还没有正式通车的时候,他就专门上山参观过,“当时没上来,正式通车后才上来的。”李先生说。当问及参观的感受时,他笑着说:“挺好的,站在这里觉得特别壮观。”
人群中,一位独自拍照的女士特别显眼,她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自己是江苏人,来山西旅游,“来了太原就在抖音上看到大家拍的这个桥,你说我要不来看看,那多可惜呀。”
▲
天龙山“网红桥”远眺
除了和亲友结伴来“打卡”的,山西晚报记者还碰到了一个来此组织团队活动的群体。“我们是榆次的。”团队的领队张先生说,他们是一个徒步协会,每个月都会组织人去不同的地方进行徒步锻炼,“过年期间这里成了网红,不少人想来,我们就趁着这个机会把大家带来了。”
“知道不是景点,但这个桥挺红的。”“专门开车过来的。”采访中,不少游客被问及为何来这里时,这么回答山西晚报记者。
解疑:为什么修成这样 ?
在大家争相“打卡”的同时,也有市民提出疑问:“这个桥为啥要设计成这个样子呢?一定要在原地盘旋而上吗?不能像普通盘山公路那样依山而建吗?”“这样安全吗?”
带着市民的疑问,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网红桥”的建造者、中铁十二局集团太原市综合管廊工程项目部的办公室主任周继明。“这么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是缓解坡度大的问题,二是减少对山体的开挖,保护环境。”周继明说。
原来,天龙山旅游资源丰富,但原来的道路坡陡弯急路窄,且年久失修,破损严重,而且从入山口到2号桥所在的位置,直线落差达到350米,如果只是对以前的旧路重新翻修,那游客驾车上山时路面的坡度可能要达到25度左右。“这里如果修成普通的盘山公路,就需要挖很多地方,会对山体造成破坏。从舒适度和安全角度考虑,最后决定用盘旋的桥梁来减缓坡度。”周继明说。
▲
天龙山“网红桥”俯瞰
至于安全问题,市民就更不用担心了。“山体本身是石头的,我们在建桥时又挖得很深,最大桩深65米,而且桥的上部采用的是钢箱梁的设计。”周继明介绍道,钢箱梁本身比混凝土梁轻便,但承重能力却和混凝土梁不相上下,加上桥面上的沥青属于特种沥青,“普通道路上的沥青可能需要铺6厘米厚,但这种沥青只需要铺3厘米就足够了,承重绝对没问题。”
“现在这里成了网红了。”周继明知道自己和同事们所建造的桥成了网红,心里挺高兴的,据他所知,春节期间,上天龙山的车平均每天有3500辆,按每辆车都满员算,每天到桥上拍照留念的游客可达上万人,“元宵节当天车就堵了6公里长。”周继明说,“我们想提醒市民,来了这里后,最好是不要把车停在桥上,人下车往前走。影响交通不说,人身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
周继明介绍,天龙山区域道路工程属于西中环南延改扩建工程,现在已经大部分完工,全部工程完工后,太原河西地区将新增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与新晋祠路形成晋阳湖和晋阳湖湿地公园东西两侧快速路网,沿线连接太原古县城、晋阳湖和晋阳湖湿地公园、晋祠、太山、蒙山、天龙山、太原植物园等8个景区。“我们已经沿路种了不少绿植,到了今年五一,这里的风景会更美的,欢迎大家到时候再来。”周继明说。
“网红桥”沿线8大景点,你最中意哪个?
天龙山
▲
天龙山远眺 来源:网络
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大小石窟共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画像、浮雕、藻井1144尊,石质完整,光源充足,展现着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三个世纪的艺术杰作,反映了不同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1924年~1925年间,中外盗贼对石窟进行了掠夺和破坏。这座寰宇知名的天龙山石窟,惨遭万劫不复的毁灭性破坏,永生永世难以恢复原貌,再也找不出一尊完整造像。初步统计,总数约150件的天龙山石雕造像,散佚海外各处,仅部分雕像可加辨认确系出自天龙山哪个窟室。
▲散落海内外各博物馆的天龙山石窟造像
太原古县城
明太原古县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坐落在晋源区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县城,是太原重点保护修缮的历史遗迹。
▲
太原古县城
晋阳湖
晋阳湖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端金胜镇内,东靠晋祠复线路,西临山西省最大的太原第一热电厂,南接历史悠久的古晋阳城和驰名中外的晋祠旅游胜地。
建国初期人工开挖的一电厂蓄水池,现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晋阳湖”之名由来已久。相传远古时期的太原地区是一大片汪洋水泽,唤作晋阳湖。
▲
晋阳湖
晋阳湖湿地公园
晋阳湖湿地公园正在加紧建设中。
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晋祠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难老泉牌匾 如燕同学 摄
▲
圣母殿 如燕同学 摄
▲侍女像 如燕同学 摄
太山
太山在太原西南方向,距晋祠风景名胜区5公里、晋阳西山大佛风景区3公里,是太原市旅游和周日休闲的旅游点,这里得天独厚,景致非凡,尤以深秋红叶著称。
▲
太山风光 tz078939 摄
“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的宋书。相传,五代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称著于北汉,因而闻名遐迩,就连这座山也跟着出了名,山取“泰山石敢当”的音义,故名太山。
蒙山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 200尺的摩崖大佛(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低。
▲
蒙山大佛 来源:夕阳梅居士的博客
▲
蒙山景区 来源:夕阳梅居士的博客
太原植物园
根据规划,太原植物园项目选址于晋源区,西起风峪沟沟口,东到旧晋祠路,北起风峪沙河以北100米,南至太古公路。规划建设面积2730亩。
太原植物园将建成集物种保护研究、科普教育、参观游览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目前在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