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青年教师,自进入山大附中奥体中路学校工作以来,一直在与“合作学习”打交道。在一次次郑杰校长精彩而幽默的讲座中,不断学习合作学习理念,实践并更新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把合作学习的种子播散在我的课堂上、我的班级中,看着它生根、发芽、成长。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和我的学生们一同感受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看到彼此的成长。
一、初相遇,惊喜不断
我与合作学习的初次相遇是在高新区四校“互联网+合作学习”培训项目的展示课,这次的培训活动也是我校与乐好教育的第一期合作。在第一期的培训活动中,由王红梅副校长带领我校的种子教师组成了合作学习项目组,进行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作为合作学习项目组种子教师之一的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这次的活动,走进合作学习的课堂,聆听合作理念。在这次的观摩中,我发现合作学习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变成了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孩子们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讨论非常热烈,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收获知识。师生进行平等对话,教师深入小组,与学生们近距离接触进行指导。
我想:这堂合作学习的课堂既生动又和谐,这样的课堂真正回归了教育的原生态,把课堂还给了孩子。我喜欢这样的课堂!相信学生们也期待这样活泼有趣的课堂。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还有幸聆听了郑杰校长在课后的讲座,郑杰校长深入浅出地将合作学习的理念传授给老师们,并通过教师合作分组的形式让老师们也进行了合作学习的尝试。这是我对合作学习的初次体验,可谓是受益匪浅,经历了这次的活动后,我也期待着更多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
机会来了!学校与乐好教育的第一期培训结束后,很快,为了让幸福奥中实现合作共赢,学校又与乐好教育签订了第二期的合作培训。这次的培训面向的是全校的老师,这就意味着全校的老师们都可以接受更加专业、更加系统的合作学培训,对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第二期的培训工作坊大多安排在了放学后的时间段内进行,老师们齐聚一堂,在课后时间聆听郑杰校长的讲座,报告厅内不时传出一阵阵笑声、掌声。每一次的培训工作坊都是一次愉悦的体验,老师们在这里接受合作学习理念的熏陶,在合作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迎着月色、载着满满的收获回家。
学习理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重要的是把这些先进的理念应用到我们的合作学习课堂当中,在每一次培训过后,老师们都跃跃欲试。我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更好地把这些理念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呢,接下来便真正走上了合作学习的“战场”——在课堂中和班级管理中应用合作学习。
二、勤耕耘,收获颇多
1.小团队,大力量
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编组问题,科学的分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基础,小组的划分会直接影响到后续活动的成败。我和我的搭班老师利用一下午的时间研究了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在对每个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后,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全班划分成了9个四人小组,这样分组就有效地实现了“组内可以优势互补,组间可以公平竞争”。
要想让每个小组形成一定的默契,就要在每一次的学习活动当中对他们进行训练和考验了。小团队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建立小组文化,制定小组分工。我利用一节班会课的时间让学生们确立自己在小组内的角色和分工,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孩子在小组内都有一份任务,保证人人有事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让小组成员进一步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每个小组经过第一次合作讨论产生了组名、口号、组徽以及小组规则,小组成员在讨论和交流中达成共识。他们的第一次合作相当愉快,在一旁观看的我不由得感叹“小团队也有大力量!”。
2.建立规范,从容应对
教师要想让合作学习的课堂进行得更加顺利,就要制定详细的小组合作规范,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细节做起。例如在规范小组坐姿方面,用“1号坐姿”代表“面向老师”,“2号坐姿”代表“开始讨论”。为了保证小组讨论时课堂的有序性,可以在小组讨论前规定讨论的音量。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前进行说明,“1号音量”代表小组讨论时的音量,要保证其他小组听不到,“2号音量”代表小组回答时的音量,保证全班同学都可以听到。
制定了小组活动时的规范后,可以让小组活动进行得更加有序,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3.迎接挑战,不断前进
小组及规范建立好之后就需要教师来思考怎么做才能不断激发小组的积极性,一开始想到的是小组需要有奖励加分制度,于是我们开始根据每一天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加减分。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有的学生非常重视小组的得分,会因为“小组扣分了”、“小组的分数暂时落后了”而感到伤心和失落,小组的分数影响到了学生上课的情绪。我想,得分之间的差距给学生带来的直观感受并不是愉悦的,需要换一种方式来激发小组的动力。
对,是它!我们可以将游戏化思维应用到小组奖励机制当中,这样小团队们面对的就不是冰冷的分数了。我们将分数转化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八个等级,像游戏当中一样,实现小组积分晋级,让小组的奖励机制更加新颖有趣,激发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来。在班级中推行合作学习过程遇到的小挑战让我们创新应对,不断前进。
4.训练技能,“合”而不同
接下来就是在一次次的课堂当中对学生们合作技能的训练了。在小组合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倾听”的技能。只有认真倾听了其他同学的发言,才能在他人看法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抑或是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我们告诉学生在“倾听”时的具体做法,例如“眼睛要看着发言的同学、在别人发言时不插话以及用心去思考”,在经过一次次的训练后,学生不仅是在小组讨论时会认真倾听,更让我欣慰的是,在其他的班级活动中,学生的“倾听”技能也非常值得赞扬。
合作学习的包容性在于它可以让组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孩子都可以有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机会。虽是合作,但却在展示着孩子不一样的思维。
三、再回首,静待花开
从班级一开始组建小组到现在也有近两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看到班级里的孩子不仅仅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品格、与人交往等方面的成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尊重和帮助他人、学会接纳不同;懂得了独立思考,懂得了礼貌待人。课堂的合作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小合作”,整个班级的合作才是“大合作”。在这个过程中,班级的凝聚力不断地增强,在各种班级活动中,我看到了孩子散发出来的“合作”的气质。我想,这就是合作学习带给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变化,而作为孩子们的教师,我在给他们指导的同时,需要等待,等待这些花儿的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