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律动说课稿范文(幼儿园音乐律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泰山小学校的辛田田,我说课的题目是《我是草原小牧民》。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课《草原》,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聆听二胡曲《赛马》。

人音版教材的编写是以人文主题组织教材内容,本课的主题是“草原”,所安排的作品均为我国蒙古族民间音调的歌曲和乐曲。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蒙古族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 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二胡独奏曲《赛马》描写了我国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热闹而欢快的场面,表现了他们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乐曲分为三个乐段,前后主旋律呼应,中间为赞美抒情性的段落,分为2个部分,1是抒情性歌唱部分,2是技巧性模仿部分。

二、设计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通过听、唱、舞、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体验这一地区音乐的民族风格。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音乐素养,已经掌握了演唱时正确的姿势及呼吸方法,并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的演唱;正确的使用并演奏打击乐器,积极的参与表演活动,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音乐作品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音乐及相关文化,用肢体动作感受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特点。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能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随着二胡曲《赛马》的音乐,感受奔放、欢腾的情绪;认识乐器二胡,并尝试模仿演奏姿势。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带着自豪、欢快的情绪,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2.教学难点:附点音符、休止符、装饰音的准确演唱。

六、教学方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方法:

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如:欣赏法、演示法;

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如:练习法、律动法;

3.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

4.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如,发现法;

七、教 具:多媒体、电子琴、双响筒、串铃

八、教学流程:本课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第一个环节:导入

1.观看蒙古族舞蹈视频

2. 观看草原风光片,了解蒙古族风俗

3.学习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

4.随着《我是草原小牧民》的伴奏音乐跳起蒙古族舞蹈。

第二个环节: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1.初听歌曲。

2.打击乐器伴奏。

双响筒模拟马蹄声 X X | X X |

串铃模拟马铃声 0 X | 0 X |

3.随歌曲画图形谱,感受歌曲旋律起伏。

4.随琴学唱歌曲,解决歌曲难点。

5.随琴完整演唱。

6.随音乐伴奏有感情的演唱。

7.合作表演歌曲。

第三个环节:欣赏二胡曲《赛马》

1.观看视频,走进那达慕大会

2.初听《赛马》,感受音乐形象。

3.认识二胡,了解并模仿其演奏姿势。

4.分段欣赏,体会不同乐段带来的不同感受。

5.完整欣赏全曲。

6.认识《赛马》的作曲者黄海怀。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的音乐和歌舞,认识了民族乐器“二胡”,感受了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日后我们还会接触到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多了解民族文化,从中体会到快乐,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